資源簡介 課題 元素(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 通過插片拼插、插片分類、原子分類等活動,體會元素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 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構建元素概念。 2. 通過分析不同物質的組成與變化,理解元素與物質、原子的關系,應用元素觀解釋 相關事實或預測分析。 3. 完善微觀粒子與元素結合,分析物質組成與化學變化的角度,能夠全面分析純凈物 的組成,并形成“化學變化中元素不變 ”的觀念。 教學重點:元素概念的構建 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構建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3 分 鐘 環節一 復習 引入 【復習】回憶原子構成分子,微觀粒子構成物質。 【活動 1】用不同顏色插片,表示 O2 ,H2O ,H2 ,CO2 ,CO。 【活動 2】用不同顏色插片,表示相應物質。 【小結】通過拼插,直觀體會原子構成分子,分子構成物質的過程。7 分 鐘 環節二 構建元素 概念 【類比】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原料。 【活動 3】對插片進行分類。 【小結】分類標準多樣性。【活動 4】對原子進行分類。 【小結】元素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6 分 鐘 環節三 利用元素 分析物質 【活動 5】從元素的角度,分析物質的組成。 【活動 6】從元素的角度,分析化學變化。 【小結】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變。 【練習】分析未知物質的組成。4 分 鐘 環節四 總結 提升 【活動 7】分析自然界中的碳循環。 【小結】1.元素描述物質組成。 2.元素組成物質的多樣性。 3.元素在化學變化中的守恒。 【總結】 【布置作業】課題 元素(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 了解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則與所表示的意義,能夠記住并正確書寫常見元素的名稱和 符號。 2. 通過觀察元素周期表,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 指定的元素。 3. 通過給元素分類,初步認識元素的性質與核外電子的排布,特別是原子的最外層電 子數的密切關系。 教學重點:元素符號的書寫與意義 教學難點: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系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3 分 鐘 環節一 復習 引入 【活動 1】元素、物質、微觀粒子(分子、原子、離子)的關系。3 分 鐘 環節二 常見混合 物的組成 【活動 2】分析地殼中的元素組成。 【小結】地殼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講述】海水中和細胞中的主要元素。5 分 鐘 環節三 元素符號 【活動 3】概括元素符號的書寫規則。 【活動 4】分析元素符號的意義。 【小結】元素符號表示一種元素,還表示這種元素的 1 個原子,也可以 表示由這種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8 分 鐘 環節四 元素 周期表 【活動 5】對元素進行分類。 【小結】1.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 2.元素科學有序地排列,形成元素周期表。 【講述】元素周期表的發展過程。 【活動 6】觀察元素周期表,獲取信息。 【小結】原子序數 = 質子數 = 核電荷數 = 核外電子數。1 分 鐘 環節五 總結 【總結】元素、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 【布置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元素_教學設計_第一課時.docx 元素_教學設計_第二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