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氣候(第四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運用干濕地區分布圖,指出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分布。 2.運用資料,歸納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3.結合實例,分析干濕狀況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結合實例,分析干濕狀況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干濕狀況對生產和生活如何產生影響。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 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導入 新課 結合上一課時學習內容,創設興趣小組探究問題時把下載的景觀圖片 混淆的情境,引入新的課堂探究任務。中國 干濕 地區 劃分 結合教材 35 頁,概括干濕狀況的概念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36 頁圖 2.22,完成任務單上問題,歸納我國干濕 地區的分布特點和劃分依據。秦嶺 —淮 河一 線地 理意 義 利用課本中所學的中國自然環境特征單元中的地圖,歸納概括秦嶺- 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通過景觀圖,了解秦嶺—淮河一線兩側的景觀差異。干濕 狀況 的影 響 結合上一環節情境,提出問題:干濕狀況會對哪些生產、生活產生影 響,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利用教材 36 頁圖 2.22,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單,分析干濕狀況對植被、 農業類型、農作物的影響。 利用教材 37 頁活動,舉例分析干濕狀況如何影響當地人們的生產和 生活。小結 溫習舊知,總結新知,掌握我國“東西干濕差異顯著 ”的干濕狀況特 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