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氣候(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運用我國 1 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我國 7 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我國地形分布 圖,深入理解“我國氣溫是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綜合影響的 ”。運用我國溫 度帶的分布圖,指出我國溫度帶的劃分依據及分布;舉例說明我國溫度帶與農業生產的關 系,理解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關系。 教學重點:運用我國溫度帶的分布圖,指出我國溫度帶的劃分依據及分布;舉例說明 我國溫度帶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教學難點:氣溫是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綜合影響的。教學過程時間 2 分 鐘 教學 環節 1:復 習、 引入 新課 教師:首先,課件呈現 “我國氣溫分布和變化的特點及主要影響因素 ”知 識結構,引導學生溫故知新。然后,提出“小明的困惑 ”:(1)為什么我國 冬季南北溫差大 (2)為什么我國夏季南北溫差較小?(3)新疆的吐魯番 為何成為我國夏季最熱的地方? 學生:首先,跟隨老師回顧舊知識“我國氣溫分布和變化的特點及主要影響 因素 ”。然后,思考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時間 8 分 鐘 教學 環節 2:深 究我 國氣 溫時 空分 教師:首先:布置學生進行互助學習,討論、完成學習任務單中的任務一: 理解我國氣溫分布和變化特點的成因。然后,引導學生共同分析、理解,梳 理、歸納:任何地區的氣溫受到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綜合影 響,不同尺度的區域受各種因素影響的程度會有差異,使得不同地區的氣溫 呈現不同的分布和變化特點,進而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學生:首先,與同伴討論、互助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單中的任務一。合作攻 關:運用教科書 31 頁“ 圖 2.13 中國 1 月平均氣溫的分布 ”、“圖 2.14 中國 7 月平均氣溫的分布 ”和最后一頁“ 中國地形圖 ”,深入理解緯度位置、海 陸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對我國氣溫的影響。(1)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 因,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布特 征的 成因 (冬季我國北方獲得的太陽光熱于南方。) (冬季我國南北溫差大) (冬季我國北方降溫幅度于南方。) (1緯度位置:我國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緯度。) ②緯度位置:我國冬季太陽直射 半球,北方的日 照時間 于南方、太陽照射強度 于南方。③距離和地形使冬季風的影響程度不同: 冬季風對我國北方的影響 于南方。(2)我國夏季南北溫差小的原因:我國夏季太陽直射 半球,北方的日照 時間 于南方、太陽照射強度 于南方,北方和南方得到的太陽光熱 相差不大。(3)新疆的吐魯番是我國夏季最熱的地方,原因有:①從緯度位 置看,吐魯番緯度較 ,夏季日照時間 。 ②從海陸位置看,吐魯番 , 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陰天很少,夏季太陽光照 。 ③從地形方面看,吐魯番地處 ,散熱性差,熱量易積聚。④從地表 情況看,吐魯番植被 ,荒漠廣布,氣溫上升快。 然后,跟隨老師的引導,梳理、深入理解氣溫與影響因素的關系。時間 7 分 鐘左 右 教學 環節 3:認 識我 國溫 度帶 的劃 分及 與作 物熟 制的 關系 教師:首先,設置情境問題:“愛心速遞 ”環節。課件呈現一些常見的水果 圖片,設置疑問:在海口度寒假的小明,想給北京的親友快遞一些海南當地 生產的水果,可以挑選哪些?引導學生嘗試做出選擇。然后,課件呈現“ 圖 2.17 中國溫度帶的分布 ”圖,講解、引導學生認識我國溫度帶劃分的依據、 分布位置與作物熟制的關系。隨后布置自主學習任務:完成學習任務單中的 任務二。最后,進行點評總結。 學生:首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嘗試幫小明挑選海南當地生產的水果。 然后,聽講、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單中的任務二:閱讀教科書 32 頁“ 圖2.17 中國溫度帶的劃分 ”、31 頁 “ 圖 2.13 中國 1 月平均氣溫的分 布 ”,認識我國溫度帶的劃分依 據、位置與作物熟制的關系。 (1)根據 差異,并結合 實 際,將我國劃分為亞熱帶、暖溫 帶、寒溫帶、中溫帶、熱帶和青 藏高原區等溫度帶,請將溫度帶 名稱填入右圖相應數碼代表的我 國各個區域內。(2)右圖中,②、③兩個溫度帶的分界線,大體上與 1 月 等溫線一致,此線以南地區的 河流 (有/無)結冰期。(3)在我國的各個溫度帶中,熱量條件最好、 作 物 熟 制 最 多 的 是 帶 ; 基 本 滿 足 一 年 一 熟 的 有 。 (4)北京位于我國溫度帶中的 , 該溫度帶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有 等,種植的水果主要有 等。 最后,聽講,進一步體會氣溫差異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時間 1 分 鐘 教學 環節 3:總 教師:課件呈現“ 圖 2.17 中國溫度帶的分布 ”圖、“圖 2.13 中國 1 月平均 氣溫的分布 ”圖,歸納秦嶺—淮河一線的三點地理意義。 學生:跟隨老師閱讀“ 圖 2.17 中國溫度帶的分布 ”圖、“圖 2.13 中國 1結秦 嶺— 淮河 一線 的地 理意 義 月平均氣溫的分布 ”圖,聽講、思考,理解秦嶺—淮河一線的三點地理意義, 體會氣溫與其他地理環境要素之間的關系。時間 2 分 鐘 課堂 小結 教師:課件呈現、梳理我國氣候知識的層級結構。 學生:聽講、思考,形成我國氣候知識的層級結構,掌握我國氣溫分布和變 化的特點及溫度帶的劃分。時間 1 分 鐘 布置 課后 任務 教師:課件呈現課后任務內容及要求:復習教科書 30-33 頁,完成本課時資 料包中的課后練習題。 學生:聽講、簡單記錄課后任務的內容及要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