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十二課《端午節》第一課時“制作紙香包”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選自湘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十二課《端午節》第一課時“制作紙香包”,該課學習領域為本冊書的“綜合·探索”部分,不僅要求學生探索美術學習領域,更是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在本課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美術學科的學習能力,更通過擴展數學學科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研究使學生增強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到美術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息息相關,通過與現實社會相聯系,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通過教學活動了解端午節相關的知識,感知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對美術課有極大的興趣,對手工制作更是十分鐘愛。這一學齡段的學生觀察能力強、動手能力強,能較容易的接受新鮮事物,在手工制作上具有一定的優勢。能結合其他學科知識拓展思維,發現美術課堂的新鮮奇妙。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生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相關習俗,知道愛國詩人屈原。讓學生會制作紙香包。2.過程與方法了解香包的特點和用途,在制作香包的過程中培養專心、細致耐心的優良作風,提升和發展動手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知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做中華文化的傳承人。提高動手能力,享受創造探索的樂趣。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和愛國熱情。教學重點: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學會用紙質的材料制作紙香包。教學難點:會制作紙香包,將平面的長方形紙條變為立體的六面體。教學方法:1.講授法教師通過簡潔、生動的語言向學生介紹端午節的有關習俗,和關于香包的基本知識,闡明本節課的學習理念,提升學生學。2.討論法以生為主、以師為輔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香包的中心問題(組成、折、裝飾)進行充分討論獲得知識并鞏固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按一定的要求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知悉知識。3.演示法教師通過展示圖片、實物等直觀教具進行示范性操作,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得到感官體驗認知。結合講授法、討論法一起使用。4.練習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本節課知識,能夠自己或同他人合作的方式制作出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香包,掌握本節課的技能技巧。教學情境:1.利用祈福樹、粽子、香包、雄黃酒壇、艾草等與端午節息息相關的傳統習俗實物教具裝飾教室,能夠讓三年級學生快速的沉浸環境,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2.在整理步驟和練習環節播放歡快的輕音樂,給課堂注入活力,形成清新、向上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良好的課堂體驗感。教具準備:希沃課件、香包作品、長紙條、艾草、掛穗、貼紙、彩筆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感受端午(一)新課導入,認識節日習俗教師挎著竹籃,讓學生拿出竹籃內的物品,并說出物品的名稱。(龍舟、雄黃酒、粽子、艾草、香包)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物品和什么節日有關嗎?學生:端午節。教師小結:沒錯,和這些物品息息相關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出示課件)(二)問題鞏固,端午習俗端午節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一直延續著過端午的傳統習俗。大家知道端午節是在每年的什么時間嗎?又是為了紀念誰呢?回憶剛剛出示的物品,說說端午節的習俗吧。(學生回答:每年的五月初五;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掛艾草、戴香包)二、探究與合作(一)認識香包,了解艾草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包。吃粽子飲雄黃,龍船下水喜洋洋。吃粽子戴香包,蚊蟲不來身邊鬧。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來感受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習俗--做香包。(教師板書“做香包”)(二)展示實物,引導觀察香包有幾個面?每一面是什么圖形?除了香包主體外有哪些小配件?(學生:有六個面,每一面是三角形,除了香包主體外還有吊穗、掛穗)(三)香包大揭秘1.小組活動--拆香包為了更好的探索香包的秘密,咱們來做一個小組活動。膽大心細的拆開香包,說說你發現了啥?拆開后的香包是什么形狀?(香包展開后是一張長長的紙條,紙條有六個小正方形組成,末尾是一個小三角形)拆開后的香包里面有什么?(有填充的艾草,在香包里的第三個正方形還粘著掛穗)紙條上的裝飾圖案是全部都有嗎?(不,是靠近末端的第4、第5、第6個正方形才有圖案)教師:哇,看來同學們就像孫悟空一樣有一雙火眼金睛。觀察得真仔細,太了不起了!既然如此,我們就來做一個能工巧匠吧!下一步我看看誰能用一樣的紙條先把這個香包還原成原來的六面體!2.還原香包教師示范折香包:現在同學們看老師演示一遍香包的制作過程,可要看清楚看仔細咯!先準備長方形紙條,沿邊線折三角形,連折六個小正方形,最后將尾端的三角形插入香包的縫隙內,折疊成香包。3.添加裝飾把掛穗粘紙條內側(在紙條的第三個正方形內沿折痕相反的對角用工具粘連掛穗)運用粘貼,繪制的方法為香包穿衣服(不,是靠近末端的第4、第5、第6個正方形才有圖案)。4.整理步驟一折 二粘 三裝飾 四填充 五成形(四)增添祝福,自主作業老師:同學們,我們還可以給香包掛上小紙片,為自己或者爸爸媽媽寫上一些祈福的話語來寄托自己美好的祝福。學生完成作業,教師巡視指導。三、觀摩評析,滲透德育同學們的香包掛上這個祈福樹上可真是太美了。小小的香包寄托了美好的祝福,更包含了大大的能量。在我國的歷史上還有許多流傳至今的習俗,每一樣事物的背后都包含了我國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說到這兒,老師總是為我是一個中國人感到自豪與驕傲!你們呢?在未來的日子里,老師也希望同學們把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下去,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炎黃子孫!少年強則國強!四、作業布置,情感升華同學們回家后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做一個載滿祝福的香包送給你認為最可愛的人吧!五、板書設計端午節制作香包一折 二粘三裝飾 四填充五成形六、教學反思本課選自湘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十二課《端午節》第一課時“制作紙香包”,該課學習領域為本冊書的“綜合·探索”部分,不僅要求學生探索美術學習領域,更是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在本課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美術學科的學習能力,更通過擴展數學學科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研究使學生增強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到美術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息息相關,通過與現實社會相聯系,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通過教學活動了解端午節相關的知識,感知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本堂課我選擇了其中制作香包的部分重點講授。教學的方式是多樣的,但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讓學生熱愛學習,并且學到更多的知識。美術課程不僅僅是技巧和技能的培養,更要培養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和認識能力。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享受學習的過程。為自身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在這一堂課中,還有一些缺憾:首先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應該在豐富些;其次課件的多媒體新技術應該在精煉一些,今后一定扎實學習,完善自我,要把新信息新技術更好融入到每一堂課中;然后在學生的動手操作環節,還是應該以繪制圖案為主,粘貼為輔,才能更好的開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