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 年級 歷史 學科教學設計課 題 第9課 辛亥革命 課 型 新授課 時間主備教師 審核教師內容 和 內容解析 1.內容 革命志士的奮斗、武昌起義 2.內容解析 本課是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課,與前面所學《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后面要學的《新文化運動》貫穿起來,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條重要歷史主線,本課具有承上啟下作用。本課有兩個子目:“革命志士的奮斗”和“武昌起義”,兩者之間存在必然聯系。在孫中山領導下,革命黨人愈挫愈勇,最終武昌起義推翻清朝統治。 1840年鴉片戰爭后,隨著列強的侵略和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開始了民族獨立的斗爭和國家富強的探索。辛亥革命從中國人民抗爭的角度來說,它是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從近代化的探索來看,它將中國近代化進程推向制度層面。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武昌起義目標 和 目標解析 1.目標 (1)了解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起義、黃花崗起義的基本史實及影響; (2)掌握武昌起義爆發的標志、過程和結果; (3)理解并清楚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認識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 2.目標解析 達成目標(1)的標志是:能夠通過畫表的方式,歸納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的名稱、領導人及影響,通過分析史料理解起義的意義。 達成目標(2)的標志是:出示《武昌起義形勢圖》,學生能夠結合圖片,把起義的過程簡要描述出來,同時盡可能多地把圖中反映的信息說出。 達成目標(3)的標志是:結合圖片和文字資料深刻認識辛亥革命在各方面的意義,理解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經過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學習,學生已經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史知識有了初步積累,了解了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以及三民主義等內容,但學習深度不夠。剛接觸近代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弱,有時候不夠活躍,需要教師調動、引導,增加課堂的互動。學生的史料分析和歸納總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材料分析,教授材料解讀的技巧。 基于以上分析,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以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的內在含義。教學流程 具體內容 教學隨筆情境導入 目標展示 情境導入: 教師出示2016年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1911年,在他的領導和影響下,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師生活動: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入新課的學習,“辛亥革命是怎樣爆發的?為什么會震驚世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那段歷史-辛亥革命。”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目標展示: 1.了解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的名稱、領導人及影響。 2.知道徐錫麟、秋瑾以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跡。 3.了解武昌起義的背景、過程,分析歸納其歷史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讀目標,明確本課學習重點。自主學習 初探新知 自主學習提綱: 1.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進行了哪些起義,他們身上有什么精神? 2.武昌起義的過程與結果怎樣? 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師生活動: 這節課從兩個篇章來學習:(一)革命志士的奮斗;(二)武昌起義。 (一)革命志士的奮斗 1.教師課件展示自學提示,學生結合自學提示自學第一部分內容,三分鐘后教師指導學生將相關知識點在書上標記出來。 2.自學后,師生交流。在交流萍瀏醴起義時,教師注意指導學生正確書寫萍瀏醴;在交流安慶、紹興起義時,出示徐錫麟、秋瑾圖片,并簡介他們的英雄事跡;在交流黃花崗起義時,出示黃興圖片和他的絕筆書,感受其精神,并指出黃花崗起義非常悲壯,許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后來將收斂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孫中山在得知他們的犧牲后,悲痛的說:“吾黨菁華,付之一炬”。 (二)槍響震九州-武昌起義的爆發 1.出示自學提綱,學生自學,然后師生交流。 2.學生回答完經過后,出示《武昌起義形勢圖》,結合形勢圖再次感知武昌起義的過程;學生回答完結果后,出示湖北軍政府圖片、湖北軍政府旗幟和黎元洪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并讓學生了解黎元洪-用手槍逼出來的都督,從而認識到,革命黨人有一定的軟弱性。 設計意圖: (一)烽火四處起-革命志士的奮斗 讓學生了解辛亥革命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武昌起義成功之前,革命黨人已經進行了多次武裝起義,但由于這些起義缺乏充分的群眾基礎,發動條件不夠成熟,以及領導不力等原因,都以失敗告終。但是革命黨人的英勇推動革命形勢一浪高過一浪地向前發展,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做了準備。 (二)槍響震九州-武昌起義的爆發 通過地圖、動畫、資料鏈接、硝煙彌漫的戰斗場景圖片,使學生體會到這是一場真刀真槍的資產階級革命,從而更好理解這場革命的性質。合作探究 教師點撥 1.探究活動一:黃花崗起義的意義 出示材料孫中山《〈黃花崗烈士事略〉序》,分析黃花崗起義的意義。 師生活動: 學生齊讀材料,分析材料,教師指導學生分析黃花崗起義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品質和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2.探究活動二:辛亥革命的影響 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出示多則材料,分析材料。 師生活動: 學生閱讀分析材料,教師指導學生在掌握時注意抓住關鍵詞。 設計意圖:通過研討歷史材料,培養從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學會全面認識、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通過對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限時記憶 練習鞏固 限時記憶問題: 1.同盟會成立后進行的起義的時間、地點、領導人、影響? 2.武昌起義的時間、主力、過程、結果? 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識記重要問題,提高課堂效率。 練習鞏固: 1.“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此對聯寫的是 ( ) A.浙皖起義 B.廣西起義 C.萍瀏醴起義 D.黃花崗起義 2.孫中山稱黃花崗起義“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主要是因為 ( ) A.它是武昌起義前規模最大的一次武裝起義 B.它是孫中山.黃興直接領導的 C.革命黨表現了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D.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發展的進程 3.武昌起義的主要力量是 ( ) A.中國同盟會 B.湖北文學社 C.湖北新軍 D.湖北共進會 4.在探究性學習中,小鐘同學查閱了“同盟會”“三民主義”“武昌起義”等資料,他探究的主題應是 ( ) A.戊戌變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讓學生在學習和練習中逐步感悟歷史核心素養的體現。歸納總結 拓展新知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但是結果都失敗了。但是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終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取得了勝利,革命形勢迅速發展,清朝統治土崩瓦解。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觀念深日人心。“雙減” 作業設計 1.比較革命與改革的區別。 2.根據所學,簡要總結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歷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