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年級 三年級 教科書版本及章節 人美版 第17課設計小帽子相關領域 設計.應用第二部分:單元教學設計單元學習主題 第17課 設計小帽子1.單元內容分析本單元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本單元中共有五節設計課:《生活中的裝飾布》《秸稈造型》、《設計小帽子》、《設計緊急避難路線圖》、《設計動漫標志牌》;本單元內容聯系緊密,都是選擇不同的材料,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系學生社會生活,突出應用性、審美性、和趣味性。本單元的設計應用學習,都是使學生形成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過程,體驗設計與制作,發展創新和創造力。2.學習者分析三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具備一定的表現能力和探究能力,學生合作能力處在提升階段。同時,從學生掌握知識的角度看,他們已掌握了基本的手工制作方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手工制作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制作一切新奇的東西。但部分基礎弱的學生遇到困難時往往缺乏耐心和信心,針對這種情形教師要找出具體原因,可利用學生優秀作品為參照物,激發其靈感鼓勵其產生創新意識。3.單元教學目標(含重、難點)知識與技能: 利用多種材料的不同組合,結合學過的技能進行簡單的設計制作。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分析討論研究的過程掌握不同設計的方法,了解各種材料的特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設計制作活動,培養設計意識,提高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提高大意深厚物品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學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教學重點: 《秸稈造型》了解秸稈材質的特點,制作自己喜歡的造型。 《設計小帽子》運用不同的紙材設計帽子。 《設計緊急避難路線圖》學習簡單的緊急避難方法。 《設計動漫標志牌》了解標志牌的特點和用途。 教學難點: 能夠根據不同的需求,各種不同材料的特性,進行不同的設計制作。4.單元整體教學思路(可附教學結構圖)本單元主要從立體造型能力,紙質材料設計造型,平面設計能力,動漫形象設計四方面進行“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教學,在教學中,始終貫穿先設計后制作的思想,設計在前,制作在后,培養孩子良好的設計意識和制作習慣。第三部分: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設計小帽子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指導思想: 本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美術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據此,由學校五月份即將開展的藝術節,本課設計了藝術節小帽子風采展示活動,激發學生產生設計意識,感受設計、制作、創造的樂趣,保持對實用品設計的學習興趣。 理論依據: 本課以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為依據。學習不是一味的灌輸,而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建構,形成自己的理解。所以,本課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拼貼,折剪,粘貼等學習制作小帽子,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營造寬松,真實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2.內容分析教材版面分析: 教材的左側是以學生常見的小黃帽為路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探究了解小黃帽的色彩作用。教材的右側,上方是帽子的制作步驟,下方展示了學生設計制作的作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旨在學生運用常見的紙制材料和基本工具進行帽子的設計與制作,與第16節課《秸稈造型》相呼應,同屬于設計系列課程,同上節課的秸稈材料相比,本課的紙質材料更常見,學生平時對紙質材料的認識和使用較多,在上一節課秸稈立體造型的基礎上,本課學習運用不同的紙材制作小帽子的立體造型,同時為下一節課設計緊急避難圖開拓了思路,打下了基礎。3.學習者分析本班學生共有43名同學,平時美術學習以小組合作為主,合作能力較強。通過一二年級的學習,在《讓動物站起來》、《花衣服》、《給媽媽過生日》、《新年賀卡》等課中,學生對紙材已經非常熟悉,大部分學生能夠熟練應用剪、卷、折、粘、等手工制作方法,部分學生能夠比較清晰地表現自己的創意想法。同時,學生在二年級下冊《頭飾》一節課中,已經學習了根據頭圍的設計的帽子大小會更合適。 同時,學生在二年級下冊《頭飾》一節課中,已經學習了根據頭圍的設計的帽子大小會更合適。為了保證在40分中內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并且課前要求學生查閱有關帽子的資料,并進行初步的設計。 發現的問題為: 1、學生創作思路比較局限。 2、裝飾方法單一。 3、制作時不知道如何將帽子各部分連接。 教學中實施方法: 學生創作思路比較局限: 1、教師教學過程中展示各種新奇的帽子的圖片,豐富學生的認知,啟發學生聯想,鼓勵學生創新設計。 2、展示同齡學生優秀作品,激發靈感,鼓勵學生動手制作意識。 3、學習手冊上展示優秀作品供學生觀摩。 制作時不知道如何將帽子各部分連接: 教師視頻示范具體技能方法,方便學生直觀觀摩學習。 裝飾方法單一: 1、教師就一種形狀的帽子給出多種風格的裝飾方案供學生參考。 2、發動學生課下搜集適合自己設計的豐富裝飾材料。4.教學目標(含重、難點)1、知識與技能: 知識:了解帽子的結構、作用、分類,知道小黃帽的相關知識 技能:能夠根據各種紙材的特點與自己的需要設計帽子,并運用剪、卷、折、粘等方法制作,能夠運用豐富的材料裝飾帽子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直觀演示法、情境教學法,讓學生了解帽子的設計制作方法。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課上主動探究、合作學習與實踐聯系掌握本課重點和難點,在此過程中相互啟發,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體驗設計制作活動的樂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制作小帽子過程中的樂趣,提高對生活物品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愿望,增強環保意識。同時在小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發展。 重 點: 根據不同的需要,運用不同地點紙材,設計不同類型的帽子,并進行裝飾設計。 難點: 根據不同的需要設計不同類型的帽子,并進行裝飾設計。5.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可附教學流程圖,含板書設計)情景導入 創設真實生活:學校藝術節向三年級同學發來了邀請函,請同學們參加手工帽子設計大賽,并且選擇優秀的作品進行舞臺展示,大家想不想參加?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學校藝術節活動創設真實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導出課題。 板書:設計小帽子 帽子的歷史 要設計有創意的小帽子,首先要了解中國帽子的歷史文化,PPT出示圖片,介紹帽子的歷史。 帽子最早是我們華夏的始祖黃帝首先發明的,后來只是在一些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象征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的被老百姓喜愛。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帽子歷史,增加學生文化修養。 帽子賞析 1、了解了帽子的歷史文化,下面讓我們走進帽子的世界,一起去看看吧。進入本課的第三個環節:賞析帽子,圖片賞析各種新奇的帽子。 設計意圖: 給學生以視覺沖擊,開闊眼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設計帽子做好鋪墊。 創設真實情境 欣賞了各式各樣神奇的帽子,相信同學們一定是大開眼界,今天,我們同學也帶來了自己喜歡的帽子, 帽子的結構 1、這多不同的帽子,他們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呢? 出示幻燈片,學生觀察思考,回答出:帽子分為:帽頂、帽檐、帽身、裝飾。 板書: 帽子的組成部分:帽頂、帽身、帽檐、裝飾。 2、關于帽子的組成部分,誰有問題質疑? 出示圖片,學生觀察,提出質疑:帽子有的沒有帽頂,有的沒有帽檐。 但是相同的是都有帽身。 接下來小組合作,探究帽身的形狀。 探究制作步驟 每個組都有一個任務單,根據教師要求,利用素材,探討完成。 帽身的形狀: 游戲比賽:一分鐘內,你最多能做出幾種帽身的形狀,用了什么方法(卷、折、粘、剪) 學生快速思考,搜索生活中見到的各種帽子形狀,動手設計制作。 通過游戲比賽,學生能快速認識至少3種帽身的基本形狀,至少掌握1種以上帽身的制作方法。 帽檐的形狀: 嘗試剪出你知道的3種帽檐,最快的小組獎勵。 知道了帽身和帽檐各種形狀及搭配,如何將他們連接起來呢? 教師示范 1、視頻展示,直觀了解帽身與帽檐、帽頂的連接方式,解決制作中的難點。 2、了解同一種帽子,不同的裝飾方法,設計的作品風格也不同。 六、設計制作 利用彩紙、剪刀、雙面膠、及其他裝飾材料,小組合作至少設計制作一頂帽子。 注意: 1、小心使用剪刀 2、保持環境衛生。 3、小組分工明確 教師在學生設計制作的過程中進行指導。 七、展示 小組代表展示自己作品,其他同學欣賞。 八、拓展 生活中,除了紙質的帽子,還有很多風格各異的帽子,處處彰顯著創意,只要同學們開動腦筋,一定能做出更精彩更有創意的帽子。6.學習效果評價設計帽子的結構環節,學生通過觀看帽子的實物,快速知道帽子的主要結構。 帽子的制作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游戲比賽,了解不同形狀帽身,帽檐及使用的制作方法。 通過觀看教師的示范的視頻,直觀了解帽子帽身與帽頂、帽檐的連接方法,解答學生的制作過程中的難題,降低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的畏難心理。7.教學設計特色說明與教學反思(300-500字)本節課的特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造開放自由的課堂氛圍 在導入部分,我結合學生本學期語文課本中一篇文章《蘇珊的帽子》中的片段,創造故事情景,引起同學們的興趣,營造了一個和諧、互動、創新的良好學習環境和氛圍。 二、 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探究”的學習,是一種學生通過展示、欣賞等方式來自主探索學習的方式。使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展示。向學生展示準備好的帽子,讓學生更為直觀的觀察。 第二、根據重難點,“自主探究”。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帽身的形狀,帽身與帽檐、帽頂的連接方式與方法,找出難點,嘗試解決。 三、游戲比賽 帽子的帽身、帽檐環節,學生通過一分鐘比賽,在快速的趣味競爭中,了解帽身和帽檐的不同形狀和組合方式。 四、教師視頻演示 教師視頻示范連接方式,學生直觀感受,解決制作中的難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