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美 術 科 課 時 教 案 ( 第13課 )課 題 彩墨游戲(一) 課型 造型.表現 執教者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美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十三課,屬于“造型.表現”領域。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墨色的干濕濃淡、線條的粗細變化在生宣紙上可以生成不同的筆墨趣味和獨特的藝術效果,作為小學階段學習中國畫的起始課,本課為今后不同階段的中國畫學習奠定了技法、認知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基礎,本課不強調中國畫技法的學習,重點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及未來發展的持續性,重點強調的是感受彩墨游戲中的偶然想象和意外效果,體驗彩墨畫的藝術美感,逐步構建對中國畫的認知。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三年級學生,在此之前他們并沒有接觸過中國畫,所以對彩墨畫的工具和材料,對筆墨、宣紙的特性沒有任何認知。但是,根據三年級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與認知特點,學生可以用記憶、想象和創造的方式進行表現活動,可以用線條、形狀、色彩的基礎知識描繪事物,表達情感,進行有意圖的趣味性的造型活動。所以在教學方法上,我鼓勵學生體驗感受,自主探究、發現水墨畫表現的方式和特性,通過思考、體驗、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思維,尋求水墨畫的多種表現方法,培養他們的探索、創新意識。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彩墨畫繪畫形式,通過游戲使學生感受彩墨與宣紙的特性,掌握彩墨畫的基本技法。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運用彩墨與水的調和方法進行簡單的繪畫創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彩墨畫的偶然性和意外效果,提高動手能力,增強學習彩墨畫的情趣,同時激發學生熱愛民族藝術的情感和合作意識。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彩墨的各種變化和趣味。教學難點 通過水分控制彩墨的濃淡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美感。教學準備 中國畫工具、課件、范畫。教 學 過 程教師引領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一、激發熱情、游戲導入:教師:同學們喜歡玩游戲嗎?老師也喜歡,大家看看老師做的這個游戲好玩嗎?示范“漂浮印染法”,出示課題:彩墨游戲二、嘗試探索、感知筆墨:1、播放動畫介紹彩墨工具,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毛筆、墨、宣紙、顏料,并和它們成為好朋友。 請同學們用毛筆調好墨和水、顏料,在宣紙上隨意玩,你能找到幾種玩點、線、面的方法呢?板書:印染、畫、點、按、敲、甩、滴、潑……2、引導學生發現生宣紙的特點,探索中鋒、側鋒用筆方法,濃淡、干濕的調墨技巧,破墨法、勾勒、沒骨的美感,并觀察了解它們在生宣紙上產生的不同的筆墨趣味和效果。 以小組合作形式嘗試、探究,組長報告結果。4、出示范畫,讓學生了解勾勒法和沒骨法的不同表現方法和效果。三、欣賞名作、提高素養1、欣賞大師作品,學習大師表現畫面的方法。我們來看看藝術家是怎樣畫的?運用了哪些你熟悉的方法?2、欣賞小朋友的畫,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四、藝術實踐、展示自我引導學生運用各種表現方法,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痛痛快快的玩一玩彩墨游戲,創作一幅彩墨作品。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在音樂中開始我們的游戲吧!教師巡視指導。四、展示評價、交流經驗 展示作品,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 五、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1、讓學生知道的通過用筆、墨、紙、色表現出來的美術作品叫做彩墨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中國畫是我國民族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世界藝術之林利于不敗之地,已經流傳了幾千年。2、欣賞中國畫花鳥、山水、人物作品,了解中國畫不同的表現形式,感受中國畫的形式美,讓學生有繼承、發揚民族藝術的使命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老師交流互動 觀看老師游戲過程,感受彩墨游戲樂趣。 隨性、大膽的用毛筆、墨汁、顏料,在宣紙上玩,發現、探索各種玩點、線、面的方法。交流自己找到的游戲方法。在充分的藝術實踐中嘗試、探索不同的用筆方法,了解墨的濃淡、干濕、變化原因,按老師要求了解毛筆、墨汁、宣紙、顏料的特性。以小組為單位嘗試、交流發現的筆、墨、紙、色的特性。欣賞大師作品,分析、了解彩墨畫的表現方法法,體驗彩墨畫的形式美。 欣賞同齡小朋友的作品。 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快樂游戲、大膽創作。 學生結合筆墨技法介紹自己的作品,鼓勵其他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欣賞中國花鳥、人物、山水畫,感受中國畫的形式美感。 創設愉悅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 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簡單技法,鼓勵學生積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創作打下基礎。 欣賞名家作品,讓學生對畫面內容、形式、構圖方法以及表達情感等有了更新的認識。 欣賞同齡人作品,開拓學生額創作思路 教師巡視指導,適當的引導突破,啟發學生完成作品。 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激發學生熱愛民族藝術的情感和不斷探索新知識的精神。板書設計 彩墨游戲(一)演示范畫游戲方法 : 畫、印染、滴 甩、敲打、潑 按、彈 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