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大單元課例分享學科:音樂匯報人:音樂組匯報時間:2023年目 錄01 詳細分解課標02 解析單元教材03 開展教學設計04 單元拓展活動05 學習評價與反思第節一詳細分解課標藝術表現文化理解創意實踐審美感知一、音樂學科核心素養與呈現形式 藝術學習的基礎,具體表現為欣賞,形式包括音樂情緒情感、音樂表現要素、音樂體裁形式、音樂風格流派。創意實踐是學生創新和創造能力的集中體現,呈現形式為聲音音樂探索、即興表演、音樂編創。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必備能力。形式包括聲樂表演、器樂表演、綜合性藝術表演、樂譜識讀。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表現形式為音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系、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文化理解則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審美感知、藝術變現和創意實踐。表現形式為音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系、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二、新課標指導思想理論基礎提問:本單元(本課)培養學生哪些學科核心素養?這些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發展有什么價值?(1)審美感知:審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學生發現美、感知美,豐富審美體驗,提升審美興趣。P5(2)藝術表現:藝術表現的培育,有助于學生掌握藝術表現的技能,認識藝術與生活的廣泛聯系,增強形象思維能力,涵養熱愛生命和生活的態度。P6(3)創意實踐:創意實踐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形成創新意識,提高藝術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強團隊精神。P6(4)文化理解: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在藝術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尊重文化多樣性,增強文化自信。P6第節二解析單元教材芬芳茉莉教材:人音版六年級上第一課一、選取課題二、對本學科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想法結合大單元的理念,此次教學設計打亂課本頁碼順序,先以欣賞《東邊升起月亮》作為導入環節,簡要介紹《茉莉花》。創設情境走進三個地區東北、河北、江蘇,體會三種《茉莉花》的不同風格,理性分析具有代表性東北、江蘇茉莉花的音樂要素,對比凸顯各自的音樂特色,使學生初步感知三地域的民歌特點。再次進行模唱音樂片段,在藝術表現中表達思想和情感,初步體悟民歌風格差異。最后開展藝術探究活動,主題為:為什么東北茉莉花與江蘇茉莉花風格迥異?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和其他方式進行探索、對比、發現,分小組從兩地域社會生活、音樂姊妹藝術和其他學科的角度查閱資料整理分享。最后教師做出總結與歸納。三、如何培養核心素養(1)審美感知:感知、體驗、了解東北、河北、江蘇《茉莉花》三首民歌的音樂表現要素特點(旋律、襯詞、風格)及其表現作用。P23(2)藝術表現:能發現并描述兩種《茉莉花》的特點,運用人聲等其他方式進行模仿或表現。P45(3)創意實踐:能運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方式搜集音樂姊妹藝術相關資料并做出總結和分享。P44(4)文化理解:初步了解兩首民歌《茉莉花》與生活的關系,感知、體驗我國有代表性地區和民族音樂的風格,能做出恰當判斷和反應,P23列舉生活中相關文化,并做出分析和評價。P45四、指導思想和做法是什么?(1)根據新課標教學策略建議,以聽賞為主,通過模唱音樂主題(片段)等方式加深對音樂的體驗,鼓勵學生用口頭或書面進行表達。關注音樂與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或其他學科知識運用到音樂欣賞之中,增進對音樂的理解。 除此之外,對音樂的審美應建立在整體觀念基礎之上。在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總體與部分、整體與要素、內容與形式、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存疑)(2)根據情境素材的建議,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采用視聽結合、聲像一體、虛實結合等方式,創設與音樂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與音樂的情感共鳴與聯想。同時,將音樂與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社會生活、文化習俗、地方方言等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更好的理解音樂的文化內涵與風格意蘊。(3)根據學習活動建議,根據不同學生學段的年齡特點,設計不同的學習活動。例如,高年級學生設計集體討論、合作探究、互動交流等學習方式,在感性體驗的基礎上,側重對音樂的理性認知,還可以安排學生課后自主搜集相關資料和網絡資源,并與人分享交流。第節三開展教學設計一、課程開展的理論依據藝術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著重從兩個方面討論。其一,審美感知是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的美的特征及其意義與作用的發現、感受、認識和反應能力。本課培養學生聆聽音樂、對比音樂要素等活動符合和審美感知的要求。其二,文化理解是對特定文化情境中藝術作品人文內涵的感悟、領會 、闡釋能力。在教學設計中,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和其他方式進行探索總計歸納,培養了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二、教材分析這是一節以欣賞為主,融入演唱,展示為一體的音樂綜合課,教學過程中以欣賞茉莉花-演唱茉莉花-對比茉莉花-分析茉莉花為主要環節,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將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基本技能的學習滲透在音樂審美體驗之中,通過聆聽不同風格的茉莉花來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情感,感受不同風格的音樂氣質、生活的純真和美好在音樂中的體現,使學生了解中國《茉莉花》已經走上了世界的音樂舞臺,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三、學習者(學情)分析1.學習習慣方面: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對于新作品的學習可以分組進行相關資料的查閱。2.知識結構方面:六年級同學有較好的音樂基礎和審美素養,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是大部分學生由于對中國民歌的欣賞經驗不足,可能會對民歌有所排斥或表現極端,這需要教師進行合理引導和過渡,不能生硬導入聆聽。四、學習目標(1)審美感知:感知、體驗、了解東北、河北、江蘇《茉莉花》三首民歌的音樂表現要素特點(旋律、襯詞、風格)及其表現作用。P23(2)藝術表現:能發現并描述兩種《茉莉花》的特點,運用人聲等其他方式進行模仿或表現。P45(3)創意實踐:能運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方式搜集音樂姊妹藝術相關資料并做出總結和分享。P44(4)文化理解:初步了解兩首民歌《茉莉花》與生活的關系,感知、體驗我國有代表性地區和民族音樂的風格,能做出恰當判斷和反應,P23列舉生活中相關文化,并做出分析和評價。P45五、教學過程文化理解則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審美感知、藝術變現和創意實踐。表現形式為音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系、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第節四單元拓展活動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等方式進行問題探究。探究:為什么東北茉莉花與江蘇茉莉花風格迥異?從地理位置、地理條件、氣候條件、歷史因素等分析從兩地人民的性格、外貌等進行對比分析。從衣食住行的社會生活環境進行對比分析從兩地的戲曲文化、節日文化、民風民俗等方面進行分析從兩地的方言、語音、發音等方面進行分析12345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社會生活文化習俗地方方言第節五學習評價與反思一、通過視聽,能夠口頭描述以下表格內容二、能夠演唱三種茉莉花的其中一個片段反思:藝術課標中提到“在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總體與部分、整體與要素、內容與形式、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把握,如何協調好它們之間的時間比例?還需要進一步構思和研討。您謝歡迎批評指正匯報人:音樂組匯報時間:2023年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