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農業教材分析本節課的課程標準要求“借助地圖和相關資料舉例描述中國農業生產活動的分布,并用實例說明科學技術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社會生產首先開始于農業,在此基礎上才有工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教材第一部分讓土地奉獻的產業雖然沒有直接對應課標,但這部分內容非常有必要,為理解我國農業分布規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打好基礎。第二部分從我國農業發展現狀來看,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改善,中國農業在東部建設高產穩產農田、生產水平低的地方建立新的農業基地、建設出口創匯農產品基地、城郊農業的發展表述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區域合理,表明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同時用三個案例來表述中國農業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說明了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性,通過活動加深學生對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重要性的理解。教學目標(1)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的概念及農業的主要部門;(2)通過讀圖分析、討論探究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3)能夠舉例說明科學技術對我國農業發展的作用,感悟我國科技與農業的迅速發展。教學重點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的概念及農業的主要部門;教學難點通過讀圖分析、討論探究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教學方法地圖教學、講述法、討論法教學過程圖片導入展示各種農作物圖片,讓學生識別名稱。讓“土地奉獻”的產業農業的概念。結合課本83頁活動,你認為農業是什么,主要有哪些部門?明確: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練習說出圖片中的農產品主要來自于農業的哪個部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在ABCD四地中分別填上對應的農業部門并說明原因。小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農業,因此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各地區應當依據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中國農業的發展自主閱讀“歷史悠久的中國農業”。了解我國有哪些世界最早生產的農產品。現代農業狀況(1)展示中國稻谷、小麥產量變化圖,學生總結特點。明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谷物、肉類、籽棉、油菜籽、茶葉、水果等農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1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用不足7%的土地養活了接近20%的人口。為什么我國農業能夠迅猛發展?學生舉例說明。明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卡血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農業機械逐步普及;農產品的品質不斷提升,各項技術的不斷更新運用。閱讀“超級雜交稻”,并完成課本活動題。我國農業分布格局在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建設了大量的高產穩產田;在農業生產水平比較低的地區,培育了新的農業基地;(1)圖片和文字展示創匯農業:以外向型為主要特征,所生產的農產品面向國際市場。主要以水果、蔬菜、花卉、畜禽等農產品為重點。我國的創匯農業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閩南、珠江三角洲。(2)綠色農業側重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有機食品。(3)觀光農業將農業生產與旅游觀光相結合,引導游客開展消遣性農事活動。(4)精確農業是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精確定位,通過了解土地的物理化學特性,配合施用化肥、農藥的機械,根據苗情、地塊的不同,以及地塊內不同肥力的局部,采用不同施肥施藥配方,達到減少肥藥用量,降低成本,提高產量,降低環境污染的農業。目前,我國的精確農業剛剛起步。四、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農業的基本概況,從廣義上來說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每種農業的發展都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我國農業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正在穩步前進,我國農業未來的發展將繼續依靠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