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位中國美術家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張擇端、徐悲鴻、潘天壽三位畫家及代表作。感受《清明上河圖》作為風俗畫所表現出的現實主義精神。初步掌握徐悲鴻和潘天壽作品的基本風格。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討論、對比等方法學習欣賞藝術作品。掌握從色彩、造型、構圖、藝術風格、繪畫主張等方面去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欣賞,感受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偉大,產生熱愛民族繪畫的情感。通過對《奔馬》《群馬》和《田橫五百士》的欣賞,感受畫家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和強烈的責任感。通過對《記寫雁蕩山花》等作品的分析鑒賞,感受潘天壽對平凡事物的熱愛,大膽創新、激情勃發的藝術精神。二.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掌握張擇端、徐悲鴻、潘天壽的藝術風格。教學難點:三位美術家的風格完全不同,如何把他們講解清楚,讓學生對每位美術家及作品留下深刻印象,是本課的難點。三.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課前準備 PPT課件,相關視頻 預習課本,查閱相關資料 為本課程的學習做好準備導入 請同學們說出你知道的中國畫家的名字。練習根據作品說出畫家的名字。今天我們來了解三位中國美術家——張擇端、徐悲鴻、潘天壽。 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吳冠中等等。齊白石、吳冠中 聯系學生已知知識,進入學習情境。動畫欣賞 《清明上河圖》動畫版 觀看欣賞 引起學生興趣,為介紹對《清明上河圖》作鋪墊。介紹《清明上河圖》 作者介紹《清明上河圖》張擇端原跡高清視頻展示作品分析尺寸內容第一部分郊外到汴河邊第二部分虹橋兩岸第三部分城門內外問題設置畫面中大船上的人情緒是怎么樣的?虹橋上的人們在做什么?畫面中有哪些店鋪招幌?能從畫面中看出他們的職業嗎?從畫面中看出有哪些交通工具?運用了什么技法?作者所要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情感?價值意義 認真聽講,了解作者:張擇端,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著名畫家,宋徽宗時宮廷畫家。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其作品大都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肚迕魃虾訄D》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觀看欣賞在教師的帶領下觀察畫面,思考回答問題,逐步加深對《清明上河圖》的理解和認識。知道了《清明上河圖》尺寸528.7cm X 24.8cm。通過長卷式構圖,用細膩的線條、豐富的造型表達了汴河兩岸的市井繁華。第一部分從郊外到汴河邊,中心部位是一匹驢受驚,趕驢人在后面追逐,而前面一個脫離大人監護的孩子正傻頭傻腦地站在路之間,一場交通事故即將發生,惹得周圍館子里吃茶的人回過頭來觀看??上У氖沁@一部分畫面已經殘破,這個內容是根據尚余畫面推斷的。第二部分是虹橋,而焦點在虹橋下面的河里。這也是整幅畫的中心部分,是叫作“上河圖”的根據所在。一條逆水而上的漕船要駛進中間河道過橋,結果用力不當,船在河面打橫,而這時上游一條船順流而下,兩船即將發生碰撞。于是橋上橋下驚呼一片。第三部分是城門內外。一個行人的包袱被騎騾子的人撞得散落在地上,被撞倒行人抬頭指責,而騎在騾子上的人只是冷漠地瞟上一眼,絲毫沒有下來道歉的意思。后面趕駱駝的人又催著這個倒霉的行人讓路。再有一解,從圍觀者竊竊私語的表情上分析,也許蹲在地上那位是古代“碰瓷”的人,所以喊他讓開那位,甚至帶有嘲笑的神情。三部分完成后,畫面進入了六品以上官員才有的“烏頭門”住宅區,想來一是深宅大院,人員不多,二來也容易涉及官員隱私,所以用樹枝自上而下地畫滿,形成分界。畫作展示出明顯的節奏,有始有終而又意猶未盡。學生回答:商人、稅官、遞鋪、僧人、說書人、算命先生、書生等。學生回答:馬車、牛車、獨輪車、船、轎子等。學生回答:用線造型,工筆畫,細膩逼真,在景物方面運用了兼工帶寫的技法。憂患意識。認識到《清明上河圖》的價值:百科全書式的經典之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為研究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通過帶領學生觀察細節來理解《清明上河圖》的豐富內容。介紹徐悲鴻及其作品 1.提問: 在中國現代美術家中,有一位畫家繼承了寫實的傳統,并以畫馬著稱,你知道是哪一位嗎 2.介紹徐悲鴻徐悲鴻(1895-1953),中國現代杰出的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3.介紹《奔馬》《群馬》等中國畫作品⑴作者作品特點剛勁穩健的白描線條勾勒出馬的形態。飽滿酣暢的墨色掃出馬的鬃尾。吸收西方繪畫光影和明暗的表現方法,用淡墨渲染出馬的結構和層次。(2)作者借畫馬書法怎么樣的情感 4.介紹油畫作品《田橫五百士》 (1)故事(2)構圖與色彩 (3)人物形象特點 (4)表達的情感5.徐悲鴻的貢獻徐悲鴻在中國畫中融入西方寫實主義技巧,更好地發揮了藝術的社會作用,振興了民族藝術! 學生回答:徐悲鴻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徐悲鴻欣賞作品,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素描知識,分析了解徐悲鴻畫馬的特點。 學生回答: 國難當頭,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鼓舞同胞士氣,團結抗日。學生了解:作者有感于田橫等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節”,畫家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別的場景來表達。作者借歷史畫來表達他對社會正義的呼喚。學生了解。介紹潘天壽及其作品 1.介紹作者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中國現代杰出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壽者等。擅長寫意花鳥和山水畫。他的繪畫不受西方藝術的影響,完全根植在民族藝術的土壤里。他是傳統繪畫最臨近而終未跨入現代的最后一位大師。 傳世作品《露氣》、《雨后千山鐵鑄成》、《記寫雁蕩山花》等均藏于中國美術館。著有《中國繪畫史》、《中國書法史》等。 2.對其有影響的人 (1)李叔同 (2)吳昌碩3.作品分析《記寫雁蕩山花》(1)提問:畫家描繪了哪些景物?(2)概述:這是潘天壽雁蕩山寫生歸來的創作。畫家在那里發現了山石、幽草、山花這樣細微題材的美。他將山水畫和花鳥畫相結合,開創了“近景山水雜以山花野卉”的新畫法。(3)構圖以奇險取勝,一塊巨石占據畫面的五分之四,被稱為“潘公石”。布局上善于“造險”和“破險”。(4)筆墨巨石多以短促有力的方折筆勾勒,求得巖石的方折陡峭?;ɑ艿男蜗蟛捎萌岷偷那€,雙勾描繪,濃重的墨點增強了畫面的整體效果。(5)色彩 山花的朱砂色和野草的石青、石綠色和墨色交相輝映。使得畫面的色彩艷而不俗、清新古雅。4.對比作品《露氣》《荷花蜻蜓》回答問題:同樣是荷花,在表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5.繪畫主張“強其骨”他的作品總能給人鋼筋鐵骨般的氣勢美,同時又洋溢著勃勃生機和濃郁的時代氣息……6.游戲: 按照自己的想象,把右側的零散形象拼到左側的畫面中,力求體現潘天壽繪畫大氣磅礴、構圖奇險的特點。《小憩圖》 學生了解潘天壽。認真聽講,了解到:十四歲時潘天壽便立志當一名中國畫畫家。在浙江第一師范上學時,老師李叔同就教誨他:“作畫不求名利,唯求人格完美”。二十七歲時,潘天壽在上海與大畫家吳昌碩成為忘年交,畫風深受吳昌碩的影響,但是他并未停下創新的腳步……仔細觀察畫面,回答問題。了解到潘天壽認為繪畫要有“個人風格,要有獨創性”,即使同一題材的作品,他也在探索不同的表現手法。欣賞作品感受潘天壽繪畫主張“強其骨”。學生參與完成。 檢查對潘天壽構圖特點的理解。歸納三位美術家的藝術特點 提問:說說三位美術家作品各自的藝術特色是什么?張擇端——布局嚴整,筆墨傳神徐悲鴻——融合中西,豪氣勃發潘天壽——大氣磅礴,雄渾剛健 學生回答 梳理知識對比記憶課堂練習 展示多張美術作品,請同學們挑出徐悲鴻、潘天壽的作品。 通過課堂練習,進一步加深對兩位畫家風格的了解和辨別。 加深對徐悲鴻、潘天壽畫風的體會。教師小結課后拓展 設置問題:1.今天我們學了哪三位中國美術家,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2.你喜歡這堂課嗎?說說理由。小結:在我們中國美術史上,名家輩出。今天所介紹的三位美術家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希望同學們能多關注、多了解、多學習中國畫,感受中國畫的博大精深和藝術魅力。課后拓展:1. 查閱資料,看三位美術家的作品藏在哪些美術館里?2. 除了我們今天所學的三位美術家之外,你還知道哪些有名的藝術家,請大家收集資料,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分享。 學生回答課后完成 通過學生回顧內容,尊重其個體感受,從而實現本教材人文性特點,同時又起到鞏固今天所學知識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為下節課做準備。作業布置 作業三選一:1.根據《清明上河圖》所反映的問題,設計改良水陸交通的方案圖2.臨摹徐悲鴻作品《奔馬》3.臨摹潘天壽作品《小憩圖》 學生實踐 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教學評價 1.學生是否對本課介紹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產生一定的興趣。2.學生是否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各項學習活動中。3.能否比較準確的描述作品表現的內容,說出藝術特點。4.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是否能大致分出三位藝術家的作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