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關注身邊的美術遺存》教學設計教材版本人民美術出版社八年級下冊第十課《關注身邊的美術遺存》二、授課年級:八年級三、教學目標1.了解西蘭卡普的種類、紋樣和制作過程;2.用“紙編畫”的形式來展現西蘭卡普的紋樣特征;3.通過西蘭卡普感受土家族的精神內涵,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四、課前準備紙編畫材料每人一份,包括:紙編、編織紋樣示例圖、軟磁條(詳見素材1、2、3);白紙每人一張、簽字筆每人一支;雙面膠和剪刀每個小組準備一份。五、板書設計六、主要教學方法講授法、課堂討論法、啟發法、演示法、實踐訓練法七、參考文獻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2.葉洪光,馮澤名著.土家織錦的文化生態與視覺藝術[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年3. 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4. 賴小靜.西蘭卡普圖案傳承與實踐創新研究 [J].包裝工程,2017 (2):201-2055. 李夢,林正松.西蘭卡普紋樣的藝術特色及其藝術傳承與保護[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2):197-200八、講授新課關注身邊的美術遺存——土家族西蘭卡普(一)新課導入:神話故事動畫配合教師講故事,引出西蘭卡普的由來。(素材4)故事傳說:傳說土家族人的村寨中,有個心靈手巧、很會織布的姑娘,名叫西蘭。她采來山上各式各祥的鮮花,把美麗的花兒織到布匹上。這種布漂亮極了,人們把它叫做“卡普”。西蘭姑娘決心把世上所有的花都織到卡普上。“天下還有什么花我沒有見過呢 ”她問村里活了99歲的老婆婆。老婆婆看了她織的卡普,搖搖頭說:“姑娘,還有一種花你沒有織過。后山上有一棵長了幾百年的白果樹,但是白果花只在四月的半夜開放。”西蘭決心把白果花采來織到布上,她等了一夜又一夜,終于等到了白果花開放的時候。家里的嫂嫂沒弄清西蘭的心思,以為她在等待情人,就告訴了父親。父親非常生氣失手打死了西蘭。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死得冤枉的西蘭姑娘,都學著織西蘭姑娘的卡普,把它做成被子蓋在身上,表達對她的無限思念,也以此作為土家姑娘出嫁的陪嫁品,人們把它叫作“西蘭卡普”。(二)講授新課1.土家族概況師:西蘭卡普無疑是從土家人的歷史文化中衍生出來的。(教師介紹土家族的地體環境和人文風貌,說明西蘭卡普凝結了土家人的智慧、勤勞,是吉祥美好的象征)2.西蘭卡普制作過程:(1)準備過程師:下面我們來看看西蘭卡普的具體制作過程(素材5),請大家根據視頻中的描述,在白紙上寫出制作步驟,我們會請一個同學上課填空:(2)織錦步驟織者坐低的一端,織時腳踏提綜,經線開口,按圖案填入緯線,用牛骨針挑花,并用緯刀打緊,一邊挑一邊織。3.西蘭卡普在生活中的運用師問:大家猜一猜西蘭卡普織出來在生活中可以用來做什么呢?生答:師:在土家人的生活中,西南卡普的用處很廣泛:被面、圍裙、枕巾、桌布、鞋等等極富生活氣息。由此可見,西蘭卡普廣泛應用于生活中,她具有什么功能:生答:實用3.西蘭卡普紋樣師:傳統西蘭卡普的紋樣頗具淵源。它記錄了不少古老的民間傳說。(1)題材的選用師:對紋樣題材的選擇做簡單介紹小馬圖案。(其主體由一個個奔跑馬的側面圖案構成,馬的方向橫向相對,上下交替,表現馬來回運動,馬頭的一側有的同時出現兩只眼睛和兩只耳朵,有四度空間之感。馬在土家族歷史上舉足輕重,民間有“只許買馬,不準蓋瓦”之說。)蛇花圖案。(土家語“窩畢”即小蛇,土家人現在也稱蛇為小龍。巴人是崇拜蛇的部族。《山海經》中有多處巴蛇的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奉蛇為祖先的民俗表明古代蛇崇拜的遺風至今仍存于土家族民眾之中,并體現在織錦圖案中,而窩畢紋在土家織錦中的使用也表現了土家先民所敬仰的蛇圖騰的存在。)臺臺花圖案。(土家語為“廳廳卡普”,這個圖案具有驅虎、避邪的作用,主要用于兒童的蓋裙裝飾。圖案整體布局構成復雜,是土家織錦中制作難度最大的圖案之一,也是唯一一件具有強烈意識傾向的圖案。因土家族與虎有淵源關系,外界也有認為該紋樣是“白虎圖騰”。)陽雀花圖案。(陽雀為地方俗稱,亦稱“歸貴陽”,學名杜鵑鳥。該圖案一般用于制作被面,三幅縫拼成一床被面,每幅寬一尺二寸。中部的“陽雀花”是一個復合幾何形,僅采用簡練的幾何線條、幾何塊面,便將鳥嘴、鳥頭、鳥冠、鳥身、鳥翅、鳥尾、鳥腳塑造得十分到位。)椅子花。(土家語叫“塊畢”,椅子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用品,以椅子為母題的“椅子花”卻是西蘭卡普中最經典的圖紋之一。大塊暖灰底色上縱向排列著無數把椅子,用深藍色作圖形的主要骨架,粉紅色填滿四個椅子中間,恰似一家人圍著一個火塘,是土家人家庭生活的寫照。)卐文字紋圖案。(漢語本意為“吉祥云海”,也是最常見的紋樣之一,土家語叫“扎土蓋”, 是一個“合成借漢”的詞匯,是太陽與火的崇拜及太陽八角變異而得到的象征性文化符號,象征光明、正中、吉祥和生生不息。卐既可單獨成型,作為主體圖紋使用,也可將其分解成各種勾紋,作為陪襯和填充物。)師:因此我們很容易總結出,在西蘭卡普的紋樣題材中,最常見的就是生:動物類圖案、生活用具圖案、文字類圖案師: 當然,還有有反映民情風俗和民間故事傳說為題材的圖案迎親圖、土王五顆印:講述來歷。(2)紋式風格師: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土家人用什么方法將紋樣變化而來:答:概括、變形、夸張等手法師:所有這些圖案的線條有什么特征:答:均用橫線、豎線、斜線這三種基本線條進行造型,而不用曲線造型。師:大家討論一下,為什么千百年來,西蘭卡普不用曲線?會有那些原因?答:(圖案記憶生產和圖案看樣生產)(3)色彩運用三字歌訣:“黑配白,哪里得;紅配綠,顯得足;黃配藍,放光芒。”這句歌訣你出現了哪幾種顏色?師:西蘭卡普的顏色運用反映了強烈的民族心理意識。講述“紅色”和“黑色”的特殊意義。師:在原始人類看來,人與自然萬物的關系就是“同情同構”。人類之所以渴望審美與藝術是因為渴望愉悅。因為愉悅的情感會把人生帶回到它原始的充滿創造與愛意的生存狀態。人類之所以渴望愉悅也是因為渴望生命和愛,因為歡樂的情感將超越現實苦難的生活。下面我們就以簡單的紙編畫的形式來感受一下西蘭卡普紋樣的編制過程。請大家拿到你們手中的紙編畫和圖案步驟,按照步驟演示的方式完成紙編畫。十五分鐘左右進行“紙編畫”師: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西蘭卡普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已經寥寥無幾,純粹的手工藝作品工序復雜、耗時長、成本高,仿佛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請大家結合現狀談一談:當代機器生產是否能夠代替傳統的手工織錦呢?生:師:潛意識中,現代人有著探尋人類原始生存狀態的愿望。每一件手工制品,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點“不完美”,例如:木雕上的刻痕、塑像上的一點指紋,而恰恰是這些“不完美”,更賦予了手工制品“溫度、情感和靈魂”,讓人能夠感知這是“有生命的人做出來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土家族不僅有西蘭卡普,還有恩施漆藝文化、湘西州芙蓉鎮土家族竹編、龍山木雕等等,每件器物傾注了民間手藝人無限的心血和智慧,凝聚著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全班朗讀:機器與快節奏的生活占領了現代社會,但是打不敗人類傳統文化,今天我們還在不斷的學習民間藝術,把這些普通勞動者千百年來傳承的東西展現在大家面前,你會發現,其實,有一個道理是永遠不會變的:質樸并不會對華麗自卑。九、作品示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