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色版畫——漢字乾坤教學構思:本課屬于“造型、表現、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對于版畫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其是一種復制藝術,可以反復印制,但對木刻版畫還沒有嘗試過,本課通過刻作木刻版畫,體會木刻版畫刀法的多種運用、黑白關系的處理。嘗試以漢字為主題,想對主題給予一定的引導,加深對藝術背后的文化內涵的了解。本課用木刻版畫的特點來表現漢字的豐富內涵,讓學生在制版的過程當中進一步體會漢字的美妙之處,了解筆畫后面的深意,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學目標:A、情感目標:在體驗版畫設計、制作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同時又培養了做事的預見性和計劃性,和細致認真的工匠精神。在感受中國文字之美的同時,又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B、認知目標:引導學生認識版畫的表現語言,感受木刻版畫與一般繪畫的異同。C、技能目標:學生在文字木版畫創作實踐中學習版畫的造型方法,掌握黑白木版畫的制作過程。D、創造目標:引導學生根據木刻版畫的特點,有創意地設計并制作木刻文字圖案作品。教學重點:版畫的制作步驟及注意事項教學難點:木刻版畫刀法的運用課前準備:教具:欣賞用的版畫圖片或多媒體課件、木版、木刻刀、油墨和顏料、滾筒、木蘑菇、印紙。教學過程設計:一、欣賞導入:(2’)欣賞教師提供的版畫作品。教師提問:這是一種什么類型的藝術作品?它和我們平常的繪畫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導入課題:單色木刻版畫二、講授歷史:(2’)木刻版畫最早起源于哪個國家?(中國)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它和我國哪些文化有關呢?(甲骨文、青銅文字和圖案的雕刻、印章文化、印刷術)現存我國最早的木刻版畫,是舉世聞名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作于公元868年。唐、五代時期的版畫作品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之后逐漸世俗化,宋朝的紙幣、紙牌應用很廣。至明清年間,民間木刻年畫異軍突起。木刻版畫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呢?請看視頻三、視頻學習,了解版畫的制作過程(3’)學生概括木刻版畫的制作步驟是什么?(1)畫——設計之美(造型美觀、黑白得當)(2)刻——刀法之美(刀具恰當、刻痕清晰)(3)印——印制之美(印色均勻、畫面干凈)四、實踐分析討論版畫制作中的注意事項:(5’)?。?名學生上來用老師提供的版來印制,體會印制的過程和注意問題—印制之美(問題:漏印、印制過程中移動導致畫面不清晰、畫面較臟)刻:學生在木板的一面刻直線、點和曲線,體會不同類型刀的使用手法,談談體會—刀法之美(問題:刀的應用不暢、過于平整缺少刀味)畫:現代版畫作品鑒賞,了解版畫畫面之美——黑白處理(以白襯黑、以黑襯白、以簡襯繁、以繁襯簡) 導入本課漢字圖案的設計。五、欣賞評述(5’)有人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一個漢字就藏著一個故事。漢字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漢民族的文字與圖像在漫長文明中相輔相成。隨著歷史的發展,漢文字已不僅僅是簡單的象形文字,還包括音、意等組合,形成特有的文字文化。作為一個中國人可不要忽視我們獨有的漢字文化哦!漢字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字形,像圖又像字,尤其是古文字中的篆書,它比圖更有文化意蘊,比字又更表現出一種視覺的沖擊力。一些現代的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不忘加入漢字的元素,體現中國獨有的文化特色,利用小篆等古文字體為基本素材,使漢字呈現出獨特的形意畫面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示一些文字設計藝術作品,了解設計背后的文字文化內涵。(欣賞學生作品: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創作信心)六、探索實踐:(15’)以單色木刻版畫創作表現一幅文字藝術作品。作業要求:將文字描繪成黑白木刻版畫特點。刻制時要注意反轉。2.抓住文字筆畫特征,突出主體物避免場景的瑣碎。3.注意制作的順序、黑白關系的處理,作品刻作時刀法的運用不要太亂、太花。七、評價階段:(3’)(1)自評: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品做出合適的評價。鼓勵學生向同學們展示自己的設計初稿,介紹設計思路。(2)總評: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創作熱情和能力,對學生作品以及設計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同時對知識點作一個總結回顧,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八、結語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了解漢字,也就是了解了中國藝術最開始的模樣。漢字的本質就是圖畫,遠古的先民將漢字用刀篆刻在甲骨、石碑或翻鑄成青銅,是為了追求“永恒”、“不朽”,今天我們用一種木刻版畫的方式來像遠古的先民致敬,感謝他們創造了漢字。學習漢字、了解漢字,不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