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教學理念】本課是針對高一學生的新課,貫徹《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的關于學科素養的要求,依托教材的內容進行設計,以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為教學目標,落實課堂改革,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把教學目標和學生活動落實到課堂的每一個環節。本課屬于思想史范疇,理論性強,知識點枯燥,因此采用以下教學方法:一是采用主題式教學、情境教學法、表格歸納法和材料教學法,,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式教學,補充相關知識,,組織小組討論,拓展學生的思維。二是通過文學作品節選,美術作品圖片,引導學生直觀感受人文主義精神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三是通過拓展提升,培育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增強合作探究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認識。【教材分析】本節內容上承《中古時期的世界》和《走向整體的世界》,下接《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主要包括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的興起和啟蒙運動四大塊內容。把握四大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學習本節內容的難點。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出現,在意大利首先發生文藝復興運動,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解放人們的思想,推動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宗教改革運動的發生,進一步解放人們的思想,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國家的形成。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近代科學興起,削弱了封建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在此基礎上,歐洲掀起了啟蒙運動,提倡理性主義,極大地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為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 高一學生的邏輯思維有待發展,對史料的辨別、分析能力需要加強,因此本課采用通俗易懂并符合學生認知的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問題設置層次分明,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分析問題并得出結論。本校學生普遍基礎較差,本課設置的問題主要圍繞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內容、影響等展開,以鞏固基礎知識為目標;另外,針對部分上層生,設計了總結提升與拓展(理論升華:使學生認識到“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拓展研究:啟蒙運動與中國文化)。【教學目標】1.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近代科學、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2.利用時間軸和表格梳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近代科學、啟蒙運動興起的過程及內容,強化“時空觀念”,識記史實,掌握基礎知識。3.通過史料和圖片,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多角度分析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近代科學、啟蒙運動的影響,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通過拓展探究,引導學生感悟中國文化對啟蒙運動的深遠影響,認識 “文化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和世界發展的重要動力”,從而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認同,塑造“家國情懷”。5、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反映”,理解“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教學重點】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背景和人文主義者、宗教改革家和啟蒙思想家各自的思想訴求。宗教改革家和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張。【教學難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的興起和啟蒙運動的之間的關聯。【教學方法】材料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講授法、情景教學法等【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課前準備 教師下發“自主學習、知識梳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梳理主干知識,繪制思維導圖 閱讀教材,填寫“自主學習任務單”,繪制思維導圖 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主要知識,初步建立知識框架,以便教師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導入新課 展示本課主題——走出中世紀。 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要“走出中世紀”? 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中世紀西歐的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君主專制制度;經濟:莊園和農奴制度;思想:天主教會統治。 教師總結:走出中世紀,需要披荊斬棘,掙脫一系列束縛...... 回顧所學知識思考并歸納 激發課堂興趣,引入第一子目“文藝復興”一、批判神學:文藝復興 含義 文藝復興是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發生在歐洲的宣揚新思想的新文化運動。復興原意為“再生”,新的時代將越過中世紀,延續古代的文化傳統,古典文化將迎來再生。 問題1:為什么要批判神學? 多媒體展示:中世紀神學觀念: 原罪說: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證明肉體是罪惡的王國。上帝將其逐出伊甸園,罰其在滿是荊棘和蒺藜的大地上終身勞苦。 贖罪說:人間不是幸福,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歡樂,懺悔錯誤,走完人生痛苦的歷程,才能接近上帝,獲得永恒的幸福。 來世說:人本身是鄙賤的,應該消極處世,把一切寄托于來世。 中世紀的意識形態: 基督教處于統治地位。 (1)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 (2)人是神的附屬品; (3)禁欲主義,人性被湮滅; (二)背景 問題2:為什么文藝復興最先興起于意大利? (三)成就 問題3:根據表格內容概括文學作品的特點。 學生回答:特點: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人的本能) 問題4:對比中世紀的藝術作品,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三杰的作品有何特點? 問題5:這段文學作品反映的特點? 材料:“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 ——(英)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展示表格,進行知識歸納: (四)核心思想:人文主義(內涵?) 問題6:展示圖片和材料,概括人文主義的內涵。 展示材料: 文藝復興文壇三杰肯定人的欲望、本能; 藝壇三杰贊美人的外在和自然美: 達·芬奇用作品刻畫人性的善惡, 米開朗琪羅專注于男性的陽剛之美,拉斐爾則刻畫女性的陰柔之美; 莎士比亞則謳歌人性的高尚與尊嚴, 使文藝復興從質樸走向了高雅。 學生根據教材歸納: 內涵:①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②反對禁欲主義,抨擊教會腐敗和守舊思想,崇尚理性; ③重視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力,追求現世社會的幸福生活; ④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 (五)影響: 問題7:文藝復興的影響? ①政治:一定程度上沖擊封建秩序,解放人性; ②經濟: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③思想:解放思想,為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打下基礎; ④自然科學:推動近代科學興起。 齊讀教材中“文藝復興”的含義 學生回答:神學不能滿足14世紀西歐民眾的精神需求 學生結合教材引言分析,并從經濟、階級、文化、人才四個方面分析,完成表格。 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全面認識文藝復興的實質,樹立科學的唯物史觀 學生回答:中世紀呆板僵硬的風格,美術三杰描繪現世生活,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學生對比分析,感受人文主義精神,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 學生根據教材回答 理解重要歷史概念。 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式教學。 補充相關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 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背景。 通過文學作品節選,美術作品圖片,引導學生直觀感受人文主義精神,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 活躍課堂氣氛,落實基礎知識。 引導學生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全面認識文藝復興的實質,鍛煉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培育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通過小組討論,使學生“動起來”,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增強合作探究意識。二、掙脫神權:宗教改革 (過渡)展示圖片: 教師:如果說文藝復興是從外部、從世俗的角度批判基督教會的腐朽與墮落,那宗教改革則從教會內部,從《圣經》的“神圣啟示”出發,向正統教會的權威提出挑戰,矛頭直指教皇和羅馬教廷。 問題8:這場宗教改革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發展人文主義的? (一)背景 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相關資料,了解宗教改革的發生、發展歷程,并撰寫課本劇,分小組進行排練。 課上教師請表演最出色的一組學生上臺展示,引導其余學生觀看情景劇,思考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過程:展示時間軸 (三)馬丁路德的主張: 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閱讀材料,討論問題: 材料一 第36條 每一個真誠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沒有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路德到赦罪或免罪。 ——《九十五條論綱》 材料二 “一個傳教士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是一個職位的充任者而已。當他擔任某種職位時,他享有較高的地位;當他被免職之后,他仍是一個農民或一個市民,與其余的人并無分別。” ——馬丁·路德《致德意志貴族書》 材料三 將世俗事務連同宗教事務一起置放在世俗權力之下,是一種更為安全可靠的作法……路德做了一件在德意志民族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情:將拉丁文的《圣經》翻譯成德語。對于德意志而言,語言是這個民族最深刻感情和傳統的積淀。 ——《馬丁·路德與德意志民族教會的誕生》 根據材料一二,概括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歸納馬丁路德的主張: ①人的靈魂獲救靠自己的信仰(因信稱義); 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 (四)影響: 材料四 宗教改革有助于西歐文明的現代化。當時,識字率提高,思想十分活躍;民眾覺醒和參政的程度是歐亞大陸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世俗當局控制著神職人員的任命和教會的財務。宗教改革的直接和決定性的遺產是權力由教會向政府的轉移。——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第一批民族國家的民族意識普遍形成于15-17世紀,這正是宗教改革時期。宗教改革時期英、法、德等國宗教與民族主義互動的歷程充分說明,并不是民族創造了國家和民族主義,而是國家和民主主義創造了民族。——李韋《宗教改革與英國民族國家的建構》 ((2)根據材料四、五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宗教改革的影響。 影響: ①思想: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 ②經濟: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③政治: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④文化: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發展。 【學法指導】提醒學生對材料進行分層,通過各層的關鍵信息進行解讀。 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請各小組派代表進行分享,這一問題有一定難度,學生的回答可能不全面或表述不準確,教師會請同組的其他同學進行補充,或請下一組學生在回答之前,先對前一組同學的回答作出評價和完善,最終在全班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對“宗教改革內容、影響”的探究。 觀看情景劇,總結宗教改革的背景 閱讀材料,小組討論,總結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分析宗教改革的影響 學生歸納主張并識記基礎知識。 小組討論:學生根據多角度分析宗教改革的影響。 小組代表回答問題。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自主探究意識,培育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強化“時空觀念”,了解宗教改革的過程。 通過閱讀材料,分析歷史問題,培育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增強合作探究意識第二課時三、沖擊神學:科學革命 (自然界) (過渡)師: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產生了革命性變化,16-17世紀近代科學興起。 這一子目教師主要交由學生來講解,教師強調、補充重點內容。 學生完成表格并分析意義。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歷史表述和增強自主探究意識。四、反抗專制:啟蒙運動 (過渡)教師展示1738年《牛頓的哲學原理》的封面上,“光明”從牛頓頭上照下,通過繆斯女神手中的鏡子反射到伏爾泰正在寫作的手稿上。從而引入第四子目“啟蒙運動”。 概念 背景 (三)過程 (四)啟蒙運動的內容 【探究一】啟蒙思想家及其觀點 教師組織班級搶答賽,引導學生根據材料,回歸教材,識記主要的啟蒙思想家及其思想。 材料一 本身自由,周圍的人與自己平等——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們的自然生活。 一個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國王,有無限的權力做好事,確無力為非作歹……一邊是貴族重臣,一邊是城市代表,與國君共分立法之權。 ——(法)伏爾泰 伏爾泰:①自由,平等,天賦人權 ②“開明”專制,君主立憲制 材料二 當立法權和行政權合而為一,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擔心,同一個人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同時加以執行。……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法官就同時為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成為壓迫者。 ——摘自(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孟德斯鳩:分權與制衡 材料三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因而一切權力的表現和運用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當人民的權力被篡奪,并被運用來壓迫和奴役人民時,人民完全有權利舉行起義。有權利用暴力來消滅篡權者。 ——(法)盧梭 盧梭:①自由,平等,法治 ②主權在民 材料四 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 ——(德)康德 康德:思想自由,運用理性 (六)【探究二】啟蒙運動的影響 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閱讀材料、討論問題: 學生觀看圖片,思考科學革命對啟蒙運動的影響。 齊讀啟蒙運動的定義,認識理性主義的內涵 從經濟、思想、階級方面歸納背景 學生根據時間軸梳理啟蒙運動的過程。 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搶答 學生完成表格并歸納啟蒙運動的內容。 閱讀材料,小組討論啟蒙運動的影響 結合上冊教材的所學知識,分析啟蒙思想對近代中國的深 理解啟蒙運動的定義和背景,認識理性主義的內涵 . 結合材料、回歸教材,落實基礎知識,活躍課堂氛圍 通過表格歸納主干知識,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鞏固基礎知識,加強學生對啟蒙思想的理解。 多角度分析啟蒙運動的深遠影響,培育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把中國史與世界史相聯系。總結提升與拓展 知識總結 展示學生課前繪制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圍繞“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梳理主干知識 2.理論升華 運用示意圖,展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對資本主義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3.拓展提升 結合教材第49頁“學習拓展”,提出探究主題:啟蒙運動與中國文化。 教師出示材料,展現伏爾泰、盧梭對儒家思想的評價,并設問: (1)材料一中“孔子法規”指的是什么?伏爾泰為什么說:“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 (2)根據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盧梭對待中國儒家文化看法不一致的原因。 引導學生結合兩冊教材的相關知識,小組討論。 4.堅定文化自信 補充、完善思維導圖,梳理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正確認識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的關系,樹立唯物史觀,為第九課的學習做鋪墊 閱讀材料,小組討論,感悟中國文化對啟蒙運動的影響,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梳理主干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的關系,樹立唯物史觀,為第九課的學習做鋪墊 將上下冊內容相聯系, 引導學生感悟中國文化對啟蒙運動的深遠影響,認識 “文化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和世界發展的重要動力”,從而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認同,塑造家國情懷。【板書設計】含義一、批判神學: 背景:經濟、階級、文化、人才文藝復興 成就:文學三杰、美術三杰、莎士比亞核心思想:人文主義(內涵?)影響:二、掙脫神權: 背景(經濟、政治、思想、導火線)宗教改革 過程馬丁路德的主張:影響:三、沖擊神學: 概念科學革命 成就意義四、反抗專制: 概念啟蒙運動 背景:經濟、思想、階級過程 :起源、高潮、擴展思想家及其主要觀點: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內容:理性主義(內涵)影響:【教學評價】1.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明確合理,教學內容緊扣教材,條理清晰,體現學科核心素養。2.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主題式教學、情境教學法、表格歸納法和材料教學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習參與面廣,教學過程有序,課堂氣氛活躍,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反思】本課教學內容較多,理論性較強,教學設計中文字材料較多,時間較倉促,學生不易理解,這要求學生課前必須預習,課后復習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由于部分學生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課堂參與度不高,因此課前應檢查學生的預習的結果,在調動中下層學生的積極性方面有待努力。另外,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問題設置缺乏思維深度,在落實“課堂改革”方面有待進一步探索,需探索適合本校學生學情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