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美化生活的裝飾布教材來源: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版內容來源:《美術》八年級上冊第12課課 時:2課時授課對象:八年級學生目標確定的依據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本課屬于“設計.應用”領域,課標明確指出,要在學習中感悟設計與人設計與生活以及設計與科技的密切關系,關注身邊的事物和環境。強調美術技能與生活的關系本課以裝飾布為載體。學會分析單位紋樣與總體的關系進行簡單的連續紋樣設計,同時對紋樣的色彩搭配方法,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認識與實踐。2.教材分析:本節課包含了裝飾紋樣的設計和色彩搭配兩個基本內容。本課旨在通過具體的實例,使學生了解裝飾布的使用功能,裝飾布帶給人們的美感,從而激發學生追求美的欲望,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裝飾布的特點,學習裝飾布紋樣的設計方法和色彩搭配的規律,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出與自己居室整體色彩與格調搭配協調的裝飾布。3.學情分析:本課教學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學生知識面較廣,具有一定的美術知識和美術技能并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課堂上針對這樣的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提高學生對裝飾布的審美能力。組織學生進行感知體驗開展探究性的學習展示個性創造和制作出體現獨特智慧思維的作品。就學生群體差異來設計教學,使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都有收獲。教師可分別輔導,使學生最大程度的發揮聰明才智,信心興致勃勃的創作出百花齊放的紋樣作品來。學習目標:1.能說出裝飾布的特點,知道裝飾布對美化生活的環境的重要作用。2.理解并掌握連續紋樣的基本設計方法,即二方連續。3.掌握裝飾布的設計步驟,并完成一個DIY抱枕設計。評價任務評價任務 針對目標教師引導生活當中我們選擇裝飾布的時候會注意哪些因素,總結出它的特點,體現了裝飾布對美化生活的重要性。 目標1動手排列二方連續,小組展示評價,并談談你是怎樣排列的。 目標2能說出二方連續紋樣的設計步驟。小組合作完成DIY不織布抱枕的設計,小組展示、學生互評、教師點評。談談你們運用了哪種排列方法、什么樣的色彩搭配。 目標1、2、3教學過程:一 導入:用小游戲找不同的方式引入課題,即兩幅除了窗簾、抱枕、地毯其它都一樣房間布置圖片,讓學生找出不同,并由此引出話題:為什么有窗簾等的房間感覺上回更加讓人感到舒適、漂亮。板書:美化生活的裝飾布二 欣賞感知1.用多媒體播放圖片展現裝飾布的運用范圍是極其廣泛的。如此廣泛運用的裝飾布在家居生活中又起著怎樣的作用呢?舉例窗簾、被單得出裝飾布在家居生活中不僅是為了實用,人們更注重它美化裝飾效果。欣賞視頻,引出問題,同學們在生活當中選裝飾布的時候會注意什么因素?(學生的回答會關注到紋樣和色彩)2.裝飾布特點①紋樣多變:可以是花、鳥、魚、蟲等具像圖案,也可是規則不規則的抽象圖案。②色彩豐富:黃色、紫色等各種顏色無所不有。(小組研究組內裝飾布是什么紋樣)下面先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研究裝飾部紋樣的變化。三 分析、探究、練習1.紋樣多變先讓學生看圖片讓他們猜測這一張幻燈片展示的是單獨紋樣還是連續紋樣單獨紋樣:一個單獨的基本圖案。連續紋樣:有一個基本形進行連續排列得到的紋樣。多媒體演示紋樣設計中的基本形有了基本型我們可以開始排序了。2.二方連續二方連續紋樣是以一個單位紋樣向上下或向左右兩個方向有規律地重復連續排列而成。(讓學生注意觀察屏幕基本形所延續的方向)學生練習: 利用便利貼二分鐘完成一組二方連續排列,怎樣才能更有律動感、節奏感,并上臺展示交流評價。引出骨式的概念,列舉常用的三種骨式。(小組研究組內裝飾布紋樣排列規律,屬于哪種骨式)學會了紋樣的排列方法,接下來看一看色彩的搭配。3. 色彩豐富:冷暖色調,對比型、和諧型等(小組研究組內裝飾布的色彩搭配)學會了紋樣和色彩的設計,我們就可以開始設計自己心目中的裝飾布了。課堂作業:運用本課所學,DIY設計一個二方連續紋樣的不織布抱枕。要求:1.確定基本單位紋樣。2.合理運用紋樣的骨式有規律的排列。3.色彩明快,色調關系明確。(微客展示不織布抱枕的制作過程)四 整體展示與評價:學生分小組將完成的抱枕放在展示臺,并介紹自己小組的代表作品,學生分組互評,教師點評(評價作品以什么規律排列組合,運用哪種色彩搭配知識等方面)。五 小結:生活中關于連續紋樣的實例比比皆是,如餐具、地磚、衣物等的裝飾紋樣,乃至園林、建筑方面的應用等不勝枚舉,這些作品雖不是裝飾布但都使用了連續紋樣,同樣體現了圖案構成、色彩搭配的裝飾美與形式美。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有一種紋樣排列方式運用更廣泛就是四方連續,我們下節課在一起探討。裝飾布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密切,它多變的紋樣和豐富的色彩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幾分樂趣。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幫助大家更好的選擇適合你居室的裝飾布,從而從生活中體驗更多的美。六 板書設計美術生活的裝飾布特點:紋樣多變 色彩豐富二方連續骨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