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學習目標:了解什么是自然資源,能夠根據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舉例說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區別。對比我國主要資源總量占有量,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的國情現狀,樹立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和行為。教學重難點:自然資源的主要類型及我國自然資源的現狀。【新課導入】一、自然資源的定義和內涵【課堂活動】觀察圖片,找出你認為的自然資源。陽光、雷電、煤礦、森林、水稻、鋼材【板書】一、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師:請同學們說一說,什么是自然資源 生:自然資源: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價值的土地、陽光、礦產、森林、水和水能等。【課堂活動】根據定義判斷以下哪些屬于自然資源,并說明理由水稻、太陽能、家禽、森林、鋼材、閃電、鐵礦石生:太陽能、森林、鐵礦石是自然資源;水稻、家禽、鋼材不是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取的,而是經過人類的培育和加工,所以不是自然資源;閃電對我們沒有什么價值,所以不是自然資源。教師總結:判斷物質是否是自然資源時,要看是否同時具備“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當然也可以是物質,還可以是能力。只有同時滿足這三點,我們才稱為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分類。師:自然資源可分為哪幾類?【教師活動】講解土地資源為何是可再生資源。(1)人們把秧苗種入土地,秋天水稻收割后,在耕地上種植一季綠肥作物。來年春天,將綠肥犁入肥田。這樣不僅增加了肥源,恢復稻田的肥力,對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所以土地資源可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說能循環使用。我們把它這樣循環周期較短的自然資源叫可再生資源.【明確】可再生資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環使用,稱為可再生資源。【教師活動】講解煤炭、石油等為何為不可再生資源。(2)煤炭是由沼澤中的植物遺體變成泥炭,泥炭長期被埋入地下,經高溫、高壓及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而成。這一過程需要幾百年乃至千萬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煤炭資源總是用一點少一點,稱為非可再生資源.【明確】非可再生資源:再生過程非常緩慢,相對于人類歷史而言,幾乎不可再生,用一點就少一點,稱為非可再生資源。【課堂活動】區分下列自然資源中,哪些是可再生資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資源,并說明理由。【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明確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實物分類,并獨立總結特點,加深理解。【板書】二、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議一議:可再生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方法引導:閱讀課本64頁活動題。展示2022年長江干涸的圖片,結合教材活動,談談看法。教師總結:(1)從可以循環利用的角度來看,可再生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2)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區內可再生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3)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及人類對可再生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可以轉變為非可再生資源。師:針對可再生資源的特點,我們應如何利用它們呢 生:合理利用,并且注重保護和培育,使其能夠實現永續利用。師:怎樣對待非可再生資源呢?生:珍惜和節約使用。(承轉)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多樣。我國的自然資源現狀如何?如何描述我國資源狀況 地大物博?還是地大物“薄”?【教師活動 】通過資源圖片、資源數據、國際地位展示,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方法引導:閱讀課本64頁文字和下圖。師:誰能用一句話總結出表格中所反映出的我國資源狀況 生:我國資源總量豐富。通過以上數據,大家能否說出我國資源狀況除了資源豐富外,還有什么 生:人均不足。【板書】三、總量豐富,人均不足師:我國資源豐富,為什么又會出現人均不足呢 (提示:從人口特點、資源使用效率和經濟發展等方面考慮)生: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對資源需求持續增加;資源的使用率低。師:你認為我國自然資源短缺的問題還會加劇嗎?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回答。【課堂活動】小組討論:面對我國自然資源的現狀應該如何應對 開源:1、開發新材料、新能源。2、擴大鐵礦石、石油等重要資源的進口渠道。節流:1、培養節約能源的意識。2、改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資源的回收和循環利用。拓展延伸: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嗎?學生積極發言: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使用一次性消費品、不用或少用賀卡等。師:剛有同學說到了垃圾分類,那有沒有人知道垃圾可分為哪幾類?生: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認識標志:將垃圾分類的類型和標志對應。(視頻播放垃圾分類小知識結束新課)【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學了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包括“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和“總量豐富,人均不足”兩大內容,其中在“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我們學習了“自然資源的概念”、“自然資源的分類”和“自然資源的利用”;在“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板塊,我們學習了“資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資源問題的嚴峻性”、“保障資源供給的主要措施”和“了解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內容,希望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節約資源、保護資源的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