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第3課中世紀的歐洲【學習目標】運用唯物史觀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把握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的實質,用歷史的眼光認識西歐城市的發展進程。認識中古時期的歐洲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概述西歐城市的興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興起為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認識《查士丁尼法典》的實質、拜占庭帝國衰亡的原因與對外戰爭的影響。梳理西歐城市的興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過程,培養對中古時期的歐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理性認識。【教學重點】1.重點: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城市的興起、《查士丁尼法典》2.難點:中古時期的歐洲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的特征【新課講解】導入 概念解析中古時期又稱中世紀(約公元476-公元1453年),傳統上被認為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階段,被稱為“黑暗時代”。大事年表395年羅馬分裂476年西羅馬滅亡481-843年法蘭克王國843年凡爾登條約新課講授西歐封建社會封君封臣制度材料1 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遷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國基礎之上,西歐封建社會誕生。作為西歐封建社會兩大特征之一的封君封臣制度當然也正是這一時期社會動蕩與自然經濟的產物,融合了羅馬因素與日耳曼因素。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契約, 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美]約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上卷(1)原因:社會動蕩,自然經濟,封建主無力控制全部土地(2)特點:層層分封、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3)影響:材料 2 每個領主在其領地內享有獨立的經濟、行政和司法特權,王室官吏包括國王在內也不能隨便干預這些領主的領地事務,甚至國王本人未經允許也不能隨便進入。——《西歐封建制度的立憲主義內蘊》影響:封君是統治階級,提供土地與保護封臣;封臣效忠、服兵役、提供金錢封君,從而出現了王權統治與分裂割據的雙重結果。原因:自然經濟生產力有限、封建主無法利用全部土地; 帝國滅亡、蠻族入侵,社會動蕩、封土是必然,于是便出現了封君和封臣,出現了分裂割據現象, 這樣一方面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自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但中世紀中后期,隨著社會生產穩定,經濟增長,封君封臣制度也在另一個方面給王權加強提供了合法性,西歐各國王權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強。2、莊園與農奴制度莊園結構圖材料3 在現代意義上,農奴無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離開土地……干活而無報酬,忍受賦稅,服從法庭判決。但他們分到的土地不能加以剝奪,農業改良時獲益。……實際上義務固定,處境比奴隸好得多,很少完全聽憑領主隨意打發……”---羅伯特《西方文明史》它(莊園)承襲了羅馬的大地產,但和羅馬大地產不 同的是,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在現代意義上, 農奴無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離開土地,他們 被迫定期給領主干活而毫無報酬,他們還得忍受數不清的 侮辱性的賦稅,服從領主法庭的判決。但他們耕種分到的 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 比奴隸好得多。這樣,當農業改良發生的時候,農奴自己可以指望從中至少稍許獲益。更重要的是,雖然理論上領 主有權隨意攤派賦稅,實際上義務趨向于保持固定。盡管 許多農奴的命運肯定相當艱難,但他們很少完全聽憑他們 的領主隨意支配打發。——[美]羅伯特 · E. 勒納等著,王覺非等譯《西方 文明史》請你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奴隸與農奴的區別,并說明中世紀時生產關系的變化。領主直接經營的自營地主要由農奴耕種,收入卻歸領主所有;而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即農民份地,分為自由農份地與農奴份地。領主 封建社會中受封領地或采邑的封建主農奴 非自由人的法律地位、自備工具服勞役農民 自由人的法律地位、服勞役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會▲ 中古西歐的“三種人” 在中古西歐社會,僧侶是祈禱的人,騎士是作戰的人,農民是勞作的人。它體現了中古西歐的社會分工理想。商人的地位不被承認,沒有被納入這個序列中。材料4 :天主教會是中世紀西歐龐大的經濟實體,它擁有大量地產,向廣大農民征收高額封建地租。教會向廣大居民征收什一稅,甚至收苛捐,如赦罪費、法庭訴訟費,出賣贖罪券。——《世界文化簡史》中世紀的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地位顯赫,基督教會利用強大的經濟和精神力量,在西歐社會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他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教會的指導。作為基督教徒不管是在出生洗禮、結婚、懺悔、葬禮都離不開教會,教徒日常歡慶的節日更是頗具宗教意義。2、城市自治材料5 (封建領主)廣泛行使領主權,任意對它進行轉讓、瓜分或傳代,(城市居民)不僅必須向領主交納沉重賦稅,擔負繁重的勞役,而且還一律要受領主行政和司法的管轄。---李運明《西歐城市自治權與封建制度的解體》“Stadt Luft macht frei”——德國諺語(1)背景:封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工商業復興,城市興起(2)方式:金錢贖買,武裝暴動(3)影響:①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推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②大學興起,教育事業得到發展③一定程度上促進王權強化,同時促進了市民階層壯大3、王權強化材料 6 歐洲君主新權力的獲得,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同新興的商人階層的非正式聯盟。自治市的自由民向君主提供財政援助和管理才干,成為國王的內待、監工、帳目保管人和皇家造幣廠經理等。最初,這些人組成國王的王室,主管國王私人事務。如今,隨著王室成員被派去管理整個王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發展起來。更明確地說,它與某些代議制議會一起,為官僚機構、法院和稅收制度打下了基礎。 作為回報,君主向自由民提供保護,以反對封建領主和主教的頻繁戰爭和苛捐雜稅。他們還為商人利益服務,廢除了五花八門的地方自治政權;這些地方自治政權各有其自己的關稅、法律、衡量制和貨幣。14世紀末期,易北河上有35個征稅站,萊茵河上有60多個,塞納河上也有許多,如果船載谷物沿塞納河行駛200英里,其費用將達這些糧食售價的一半。隨著這些障礙的消除,隨著是家法律和命令的實施,到15世紀,出現了民族君主國,初步形成了今天的英國、法國、葡萄牙以及斐迪南和伊莎貝拉聯姻后的西班牙的版圖。——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列舉:西歐封建社會出現的新變化。變化:(1)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歐王權的衰落,也孕育著統一的力量。(2)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國王被視為最高的領主,法理上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3)從11世 紀開始,法國國王逐步擴大王室領地,到 15世紀,擊敗了各地封建主,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英國自諾曼征服后逐步形成比較強大的王權。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家。東歐的拜占庭和俄羅斯拜占庭帝國概況:東羅馬帝國(395-1453年),因首都君士坦丁堡原稱拜占庭,又稱為拜占庭帝國。6世紀達到極盛,工商業繁榮。隨后逐步衰落,曾一度復興,但未能恢復全盛,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所滅.(2)《羅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學會纂》、《法理概要》、《新法典》,是羅馬法成熟的標志,對后世立法司法產生了極大影響材料7 商品經濟的發達,使社會經濟生活與經濟關系復雜化,對作為社會關系調整手段的法律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法律產生了全方面的影響。由于法律發展的需要,立法活動大量增加,出現了多種法律淵源并存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正是因為羅馬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羅馬法成為適應商品經濟社會的真正法律,它因商品經濟而發展,反過來也為商品經濟提供了法律條件。……公元前2紀,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自然法思想傳入羅馬,到羅馬共和國時期末年、帝制前期,自然法思想對羅馬的影響增大,特別是通過西塞羅(前106—前43)的系統介紹,自然法思想得以在羅馬為人所知,對羅馬法學家產生了影響,他們在學術研究與法律實踐中將自然法思想通俗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羅馬法學。……在羅馬法的古典時期,法學家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講,羅馬法就是法學家創造的法。 ——徐愛國《西方法律思想史》羅馬人對于世界的征服可以分為三次,第一次是赤裸裸的武力,第二次是遮遮掩掩的宗教,第三次則是科學系統的法制。其中又以法制對世界的征服最徹底、最成功,同時也最長久,《羅馬法》更是因此成為西方國家的法制建設的基礎。——邵嘉驥《歐洲文化簡史》探究:羅馬法發達的原因及其影響?原因:①商品經濟的發達;②自然法思想的影響;③羅馬法學家的貢獻影響:①維護了羅馬帝國的統治秩序,是羅馬國家延續千年的基礎;②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③在近代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④對近代世界立法司法產生重要影響俄羅斯從基輔羅斯到莫斯科公國莫斯科公國到俄羅斯帝國史實 1547年1月已經成年的伊凡四世親政,改稱沙皇……1549年初,伊凡四世召集“重臣會議”,會上一致認為必須實行改革,以肅清封建割據的流毒。……宣布編纂新法典。——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