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中古時期的亞洲》教學設計【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中古時期亞洲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中古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了解阿拉伯人在廣域范圍內的商業活動及奧斯曼土耳其人擴張的相關史實,認識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重要地位。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已搜集到的資料,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古時期西亞、南亞、東亞等文明區域不同的發展道路,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在對對亞洲不同國家的了解過程中,運用比較法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古代文明既獨立發展又相互聯系,增強對中華文明圈以及世界文明多元面貌的理解,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同時提升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了解阿拉伯人在廣域范圍內的商業活動及奧斯曼土耳其人擴張的相關史實,認識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重要地位。難點:日本幕府政治的興起【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圖片: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設計意圖】通過圖片,以同學們較為熟悉的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為導入,調動學生對阿拉伯帝國社會及文化的興趣,而進入本課的學習。〖講授新課〗一.阿拉伯帝國1.興起背景(1)宗教信息: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的興起和發展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統一的民族力量。(2)政治基礎:7世紀前期,穆罕默德基本統一了阿拉伯半島。(3)軍事因素:阿拉伯人主張軍隊在保持自己優勢的基礎上,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和引進先進武器,提高軍隊戰斗力。2.建立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先后征服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3.統治特征政治上: ①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 ②各部大臣:輔助哈里發分掌行政、財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物,其中以掌管財政和稅務的部門最為重要。經濟上: ①國內:經濟繁雜,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很大發展。 ②對外貿易:阿拉伯商人在東到東亞,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陸上和海洋貿易。 ③城市:帝國境內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文化上: ①文化吸收與融合: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繼承。) ②文化交流與傳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人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形式,掌握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及文化成就等相關史實,夯實學生基礎知識。4.影響: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將原本已經相互聯系的地區置于統一的帝國統治之下,強化了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有利于東西方生產技術、商業貿易的發展及文化交流。〖學思之窗〗教材第23頁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產和染料;從中亞細亞突厥人的地區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皮毛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馬堅譯《阿拉伯通史》結合上面的地圖和材料,說說阿拉伯帝國在溝通世界貿易中的作用。答案提示:(1)阿拉伯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優越的地理位置凸顯了其在溝通世界貿易中的橋梁作用。(2)阿拉伯商人在東到中國、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區域內推動商品交流和貿易往來。(3)阿拉伯商人憑借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開辟和疏通了連通三洲的陸上和海上商路,便利了廣大區域的商貿交流。【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等學科核心素養。〖思考點〗教材第23頁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是什么 物質基礎 阿拉伯帝國農業、工商業、城市的發展和繁榮為其文化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文化包容 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數千年的文明,自身文化具有包容性。他們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吸收其文化精髓并加以融合創新。地理優勢 阿拉伯帝國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獨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對東西方文化廣泛吸收借鑒。阿拉伯帝國與唐宋時期的中國、拜占庭帝國以及中古印度等文化繁榮地區有著廣泛交流。【探究】阿拉伯帝國的文化特點及其在中西方交流中的貢獻特點:包容性、融合創新性、先進性。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地區的文化,而且還對其加以發展,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多領城在當時世界領先。貢獻:對西方 ①阿拉伯人把東方的文化和技術,尤其是中國的發明創造傳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會的轉型,為西歐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術支持。 ②阿拉伯文版本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典籍被翻譯成拉丁文重回歐洲,促進了文藝復興的到來。 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促進了歐洲自然科學的發展。對中國 阿拉伯的文學、天文學、醫學和數學等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世界 阿拉伯人成為促進東西方文化的橋梁【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歸納總結認識的能力,客觀多角度的分析問題的能力。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1.過程13世紀 奧斯曼土耳其人逐步征服小亞細亞。14世紀中期 奧斯曼土耳其人逐漸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1453年 奧斯曼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上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16世紀后期 奧斯曼帝國先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2.統治特征——對阿拉伯帝國制度的繼承政治 ①最高統治者蘇丹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在奧斯曼帝國中,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經濟 ①15- 16世紀,奧斯曼帝國一度經濟繁榮,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評價:此時西方的商品經濟已有很大發展,處于世界市場形成前夕,奧斯曼帝國的做法實際上是逆潮流而為之)【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形式,掌握西亞奧斯曼帝國發展的相關史實,夯實學生基礎知識,認識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政治與經濟文化制度的繼承及對世界的影響。【探究】奧斯曼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①軍事擴張:奧斯曼帝國大規模的對外擴張,給被侵略國家人民帶來了災難,使被征服各國的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②海外貿易:西歐與東漢的貿易受到影響,促使西歐國家致力于尋找通往東方的新的海上航道。③地區局勢:奧斯曼帝國征服巴爾干半島和東南歐部分地區,導致該地區國際關系緊張,成為一戰爆發的火藥桶。④文化傳播:使伊斯蘭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和發展,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設計意圖】通過本問題的探究,讓學生認識到新歷史背景下奧斯曼帝國的興起對東西方貿易的影響。三.南亞與東亞的國家1.南亞——印度(1)笈多帝國①建立:4世紀初,笈多帝國經過多年征戰,幾乎征服了北印度。②概況:政治 政局穩定,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一。宗教 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得到統治階級支持,以后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蘇丹國建立 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13 世紀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統治 中央 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地方 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形式,掌握南亞印度發展的相關史實,體現印度歷史變化及連續性,夯實學生基礎知識。2.東亞——日本(1)大化改新背景 ①國際:秦漢之際,中國移民把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帶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②國內: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皇族中的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孝德天皇繼位標志 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改革。內容 ①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國有制:實行租庸調制,提高生產積極性。 ②政治方面:廢除貴族世襲特權,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各級國家官吏均由中央任命。意義 ①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 ②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是日本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標志。(2)幕府統治概念 ①日本封建武土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幕府是古代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掌握最高權力者為征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 ②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背景 ①經濟基礎:隨著新土地的開墾,貴族、佛寺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 ②社會結構:貴族及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武土集團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建立 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機構——幕府,并從朝廷獲得了鎮壓叛亂、征收賦稅等權力,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鎖國體制 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御外來影響。(評價: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有利于日本文化的傳承,但也使日本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形式,掌握東亞日本發展的相關史實,讓學生認識到日本的發展受中國影響,但同時具有自己的特點——幕府統治。【探究】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原因是什么?為日本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國際環境 新航路的開辟,西歐資本主義得到發展,西方殖民者利用各種手段進行殖民侵略擴張。國內因素 日本處于封建社會晚期,是封建制度最穩定牢固的時期。 ①根本原因: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為主體,對外界事物需求很低。 ②德川幕府實力非常強大,為其統治提供足夠的控制力。 ③德川家康實施理學治國的政策。儒家思想成為當時日本社會行為準則,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宗教的傳入。評價 積極 德川幕府鎖國政策保護了封建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維護了日本的獨立。政治上加強和鞏固幕府封建統治,保持國內和平;在經濟方面,國內產業得到發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獨特文化得以昌盛。消極 德川幕府鎖國政策幾乎隔絕了日本經濟同世界市場的聯系,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也失去了利用工業革命等海外優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的機會,造成了日本的落后,為19世紀中期的內外危機留下了隱患。認識 一個國家要維護獨立,實現民族振興,必須實現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交往聯系,不斷汲取外來先進技術和文化,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認識到鎖國體制對日本的雙面影響。3.東亞——朝鮮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7 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高麗王朝 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高麗王朝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推行土地國有,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朝鮮王朝 ①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 ②16世紀末,日本侵略朝鮮.朝鮮請求中國支援.明朝派軍隊赴朝鮮作戰,經過7年的艱苦戰斗,中朝軍民取得抗擊日本侵略的勝利。【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形式,掌握東亞中古朝鮮發展的相關史實,使學生認識到中古朝鮮深受中國政治和文化影響,但也有自己的特點。【課堂小結】政教合一的西亞 多種宗教的南亞 中央集權的東亞特點 東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 融匯中華千年文化因子政治 政教合一的專制統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權體制,但由于宗教沖突仍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 君主中央集權體制 經濟 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對外貿易發達 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對外貿易發達 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較快,對外貿易興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多種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鑒中發展 以 中國儒學文化 為中心,相互影響、相互借鑒【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形式的總結,讓學生能夠將亞洲不同文明對比了解并加深理解,認識到亞洲各文明存在自己特有的文明特征,體現文明的多樣性。【板書設計】【設計意圖】通過板書設計,使整課內容有清晰的脈絡,有利于學生對本課的整體把握,加強對知識體系的整體把握。【課后練習】1.《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它把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的幾百個故事串聯起來,成為研究阿拉伯帝國的珍貴資料。這反映了阿拉伯帝國( )A.重視歷史資料收集 B.地跨亞、非、歐三洲C.繼承融合世界文化 D.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答案】C2.中世紀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時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國都要落后。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在那里幾乎滅盡,而阿拉伯文版本將其保存,并在中世紀的后期又譯成拉丁語等西方語言重新回到歐洲。這說明阿拉伯人( )A.在保存和傳播西方文化上影響深遠 B.在溝通世界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C.在自然科學的成就方面影響西方 D.一度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答案】A3.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被認為是貴族生命和財產的保護者,而貴族是蘇丹的奴仆;蘇丹是農民的“牧羊人”,農民則是蘇丹圈養的“羊群”;蘇丹還是非穆斯林臣民的皇帝。這說明奧斯曼帝國( )A.蘇丹成為凝聚社會的重要力量 B.蘇丹的地位高于宗教領袖C.蘇丹是各界共同推舉產生的 D.蘇丹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答案】A4.唐朝初年,遣唐使冒著生命危險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對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發生了實質性變化是( )A.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B.引進了中國先進的制度C.緩和了各種矛盾,穩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實權【答案】A【設計意圖】通過典型例題的練習,讓學生將知識內化,提高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