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教案 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七單元 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教案 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七單元 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

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理解一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及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經過和結果;
2.通過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學習,了解戰后的國際秩序。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學習,了解戰爭對國家及世界秩序的影響。有利于提醒人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巴爾干火藥桶、薩拉熱窩事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教學難點: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列強加緊爭奪殖民地,對世界的瓜分進入白熱化階段。1898年的美西戰爭、1899—1902年的英布戰爭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不僅標志著帝國主義時代的開始,而且成為更大規模的帝國主義戰爭的序幕,也預示著全球性武裝沖突的即將到來。
1914年,空前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降臨到人間,許多文明成果毀于一旦。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么會爆發?戰爭的過程如何?戰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本節課我們就將探討這些主題。
新課講授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1.背景:
(1).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英法德美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所占比重
1913—1914年列強經濟實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況
(2)帝國主義矛盾加劇,形成四對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表現
英德矛盾 爭奪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
法德矛盾 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對北非殖 民地的爭奪
德俄矛盾 貿易摩擦,關系不斷惡化
奧匈帝國與 俄國矛盾 爭奪巴爾干半島,使其成為歐洲“火藥桶”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由于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國際局勢緊張。
(3)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
②概況:下列屬于協約國的是英法俄;屬于同盟國的是德意奧匈帝國。
③影響:兩大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
(4)薩拉熱窩事件——導火索。
①時間:1914年6月28日。
②影響:兩大軍事集團推波助瀾,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混亂的一周
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7月30日:俄國開始全國總動員。
7月31日:德國向俄國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12小時內取消總動員。
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法國總動員。
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按照“施里芬計劃”,德軍侵入比利時。
8月4日:在要求德軍從比利時撤軍的最后通牒到期之后,英國對德國宣戰。
【情境在線】波黑某城有一塊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諾·普林西普在這里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向往。”當時“他的子彈”射向的對象是誰
提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
2.爆發:
(1)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2)性質: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
德國VS英法(1914年和1916年重點);德奧聯軍VS俄軍(1915年重點);奧軍VS俄軍和塞爾維亞軍。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1.歐洲的三條戰線:即西線、東線和南線,其中西線和東線是主要戰線。
第一階段(1914年)西線 馬恩河戰役 (第一次大規模戰役)標志著德國“速決戰”破產,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第二階段(1915年—1916年)
1915年 東線 德奧取得勝利 但未能擺脫兩線作戰
1916年 西線 凡爾登戰役(一戰的轉折點、使用毒氣彈)、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第三階段(1917年—1918年)
1917年,美國、中國參加協約國作戰;
1918年俄國十月革命后退出戰爭;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戰爭結束
【情境在線】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部戰線的一次戰役的縮影。這場戰役發生在1914年9月,英法聯軍傷亡26.3萬人,德軍損失22萬人。在這場戰役中,英法聯軍合力打敗了德軍。
思考:這次戰役的名稱是什么 有何影響
提示:戰役:馬恩河戰役。影響:宣告德軍“速決戰”破產,西線進入相持階段。
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形成:戰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了
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
(2)主要內容:
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
②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
③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海軍軍備;
④中國收回山東,但日本保留諸多特權;
⑤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2.國際聯盟:
(1)性質:國聯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
(2)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
(3)評價:
①國聯“全體一致”的原則,使其失去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發生;
②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
③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
(1).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 ,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2).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3).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
【情境在線】《九國公約》規定: (一)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四)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
思考:“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具體指什么 “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的實質是什么
提示:具體指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在遠東擴張勢力,暫時形成了獨霸中國的局面。實質:列強共同支配中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和龙市| 天台县| 兰州市| 东山县| 兴隆县| 冷水江市| 楚雄市| 克拉玛依市| 定西市| 伽师县| 莎车县| 高雄市| 武冈市| 永清县| 普安县| 九江市| 新源县| 芜湖市| 万源市| 巨鹿县| 遂昌县| 辰溪县| 黑水县| 嘉峪关市| 沙湾县| 额敏县| 石景山区| 五大连池市| 敦化市| 开原市| 大石桥市| 安康市| 巩义市| 固安县| 昌乐县| 隆化县| 阜南县| 余干县| 龙川县| 大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