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教案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教案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課標目標】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新課導入】《續資治通鑒長編》里寫道:“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所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宋朝史料也記載了宋神宗對邊疆兩大對手遼和西夏的評價。他憂心忡忡地說:“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 ……比之漢、唐,最為強盛。”意思是說遼和西夏兼有農牧兩種經濟,與漢唐時期僅有單一游牧經濟的北方民族政權相比,更加難以對付。宋神宗的話反映出這一時期的北方民族政權在統治本族原居地的同時,還越來越深入地向中原農耕地區拓展。
遼與西夏
1、遼(916-1125)的政治制度
概況:遼朝的建立者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1125年被金所滅。
(1)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
遼朝統治者針對統治區域內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統治方法建立的兩套行政體制。北面官為統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種特殊制度,擔任者一般是契丹貴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終遼一代,始終是貴族政府。北面官系統是遼政權重心所在。設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樞密院都是遼朝中央和權力核心機構,南面官是遼統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漢人的機構。較重要的機構有漢人樞密院和尚書省,由于決策權掌握在北面官機構,所以南面官中書省、門下省都有名無實。
①內容: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
材料1: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遼史·百官志一》
材料2:
②影響:有效地鞏固了多民族共存的遼朝的統治,促進了遼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四時捺缽制:
契丹族原有的游牧社會的組織結構與中原的農業社會的政治體制不同,但契丹人進入中原以后,即沒有放棄原有的游牧社會的組織結構,也沒有像北魏一樣,完全照搬中原的政治體制,而是采取二元并存的政治體制。政治制度如此,生活習俗、政治文化也是如此。
①內容:遼的皇帝和宮廷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
解說:遼代皇帝每年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要帶領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在選定的地區進行圍獵,以示講武、巡游,既練兵習武,商討國事,又舒展筋骨,借以游樂。這一制度稱為四時捺缽。
材料1:捺缽契丹語,相當于漢語的“行在”,指遼主的行營。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六:“北人謂住坐處曰捺鉢……是契丹家語,猶言行在也。” 宋王易《重編燕北錄》:“所謂捺鉢者,戎主所至處也。”《遼史·營衛志中》:“ 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嵗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鉢。”《遼詩紀事·懿德皇后》引《回心院》詩注:“君臣尚獵,故有四時捺鉢。”
材料2:
四時捺缽 主要地點 時間 活動內容
春捺缽 長春州魚兒濼 正月上旬 捕鵝、鉤魚
夏捺缽 永安山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議政、放鷹
秋捺缽 慶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射鹿
冬捺缽 永州廣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議政、獵虎
②影響:有助于遼國保持游牧生活的傳統和勇武之風。
西夏(1038-1227)
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脫離宋朝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蕃號官稱。北宋滅亡后,西夏向金朝稱臣,仍然保持事實上的獨立。1227被蒙古所滅。
解說:李元昊(1003年-1048年),西夏王朝開國皇帝。自稱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后。遠祖拓跋思恭,幫助唐僖宗平定黃巢起義,賜為李姓,封西平王。隨著實力壯大、與宋朝的恩怨日多,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建立西夏,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造西夏文字,頒布禿發令,派兵攻取河西走廊。建國稱帝后,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系正式破裂,經過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西夏殲滅宋軍西北數萬精銳,但自身也損失慘重,最終選擇議和。1044年又在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從而奠定了宋、遼、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李元昊在繼位后經過短短的六年時間,就完成了建國的各項準備工作,一個"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的黨項政權已具規模。
但李元昊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殺虐。如此的性格給他的事業造成許多損害。元昊殺母、殺舅、殺妻、殺子、殺大臣。晚年好大喜功,沉湎酒色,導致西夏日益腐朽,眾叛親離。元昊特別好色,妻妾成群,猶喜強奪他人之妻,連自己的兒媳婦——太子之妻也要據為己有。1048年,最終為廢太子寧令哥所弒,寧令哥又因弒父之罪被處死,由其幼子李諒祚即位。——權力、金錢、成功和美色是對人性和人品的最大考驗。
金朝入主中原
金朝的興衰概況: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次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1125年,金滅遼,兩年后又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1153年,金遷都燕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金朝遷都中都,是北京成為王朝都城的開始。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 1161—1189 年),世宗被百姓譽為“小堯舜”。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
2、猛安謀克制——兵民合一,類似于滿族八旗制度
(1)內容:凡女真民戶,每300戶編為一謀克,10謀克編為一猛安。他們被大批遷入中原,在漢族村落之間筑寨居住,平時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
解說:猛安謀克與地域性的村寨結合起來,形成了地方政權的雛形,由地緣政權代替了血緣的氏族組織。
作用:鞏固對漢族地區的統治,節約了財政開支,但不利于保證戰斗力。
材料1:在中國歷史上,既有實行府兵制(課本說的是征兵制)的時期,也有實行募兵制的時期。實行府兵制時期,人們就想改革成募兵制;而實行募兵制時期,又想改革成府兵制。比如,隋唐時期人們看到先前的募兵制花費太高,所以用府兵制解決花費問題。但唐代中期以后,人們發現府兵制雖然節約軍費,但士兵的戰斗力不強,為了打仗,還是得用募兵制。募兵制持續到宋代,由于花費控制不住,范仲淹又提出要改為府兵制。這種循環說明,軍隊的戰斗力與軍費開支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長期無解的難題,要么戰斗力低,要么軍費高,即便暫時能找到一個平衡點,也無法長期保持。——郭建龍:《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P244
材料2:軍隊保持戰斗力的首要條件有兩個:一是要有經常的訓練,是職業兵;二是兵與將領之間要有足夠的親和力。然而這兩個條件,對于一個生產力并不發達的農業國家來說都有一定難處。首先,維持太多職業兵,與農業生產需要是相矛盾的。其次,在職業兵中如果兵將之間十分親和的話,在古代環境中,就比較容易造成軍隊對于中央政府的叛離,或者形成武裝割據。—— 張鳴著《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蒙古的崛起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號。此后半個世紀,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
解說:1247年,吐蕃宗教首領、藏傳佛教高僧薩班與蒙古皇子闊端在涼州會談,就吐蕃地區歸附蒙古政權達成協議。這是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開端。后來薩班在涼州去世。
材料1:草原部落之間的叢林法則十分激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局面。而且,一位卓越的領袖會得到越來越多牧民的追隨,所以,在那樣的草原上,一個龐大的帝國可以在瞬間被建立起來。成吉思汗在這一方面有著突出的天分,最終,才得以成功地統治草原成為草原的霸主。
材料2:十三世紀初,東亞中部高原上的蒙古人突然崛起,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后,開始向全世界征伐。蒙古人的金戈鐵馬無人能敵,兵鋒所指,向西滅中亞、西亞、東歐無數邦國,屠城無數,向南滅西夏、金、南宋、大理,中國境內殺人6700萬,全球屠殺人口超過2億。蒙古帝國疆域最大時東起朝鮮半島,西達波蘭,北到北冰洋,南至太平洋和波斯灣,包括幾乎整個亞洲和大部分歐洲,被公認為是世界歷史上版圖第一大的國家,鼎盛時期達到3570萬平方公里。在當時,幾乎全世界一半的土地已經被蒙古帝國征服了。
元朝的統一
(1)統一的經過: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即位,將統治重心從漠北轉移到漢地,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作為首都。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此后,蒙古在西方的統治區脫離元朝獨自發展,形成了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
(2)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設立驛站和急遞鋪。
②在地方管理上,實行行省制度。
③吐蕃地區由全國最高佛教機構宣政院進行政教合一的管理。
元朝的行省制
元朝的疆域極其遼闊,有2100多萬平方公里,境內人口有6000至8000多萬,但蒙古人數量稀少,1 3世紀成吉思汗時蒙古族人口不到100萬,在元代鼎盛時期蒙古族人口曾達到400多萬。這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那么,元朝是如何治理如此龐大的國家呢?
(1)內容:中央的宰相機構是中書省,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東地區由中書省直轄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行省轄區廣闊,權力集中,統治效率較高。
(2)作用:
①當時: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②后世: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我國省制的開端。
活動設計: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行省制度的影響。
材料1:元朝行省的劃界原則,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為主的做法,明確以犬牙交錯為主導,目的是從根本上消除行省賴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險、區域經濟之利、一方民眾之心,這在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史上具有轉折意義。腹里乃中書省的直轄區,地近京畿,位置重要。為了打破太行山之險,讓腹里地跨太行山東西兩側,合并山東、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為了打破南嶺之險,采取南北縱切的方法,讓湖廣行省越過南嶺而有廣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過南嶺而有廣東之地。 ——范紅軍《元代設行省如何加強了中央集權》
材料2: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得調動軍隊。
——《中學歷史教學史料匯編》
元朝的民族關系
引言: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1、民族的交融
①蒙古族和回族的基本形成。
②元朝滅亡以后,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和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漸與漢族相融合。
解說: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時,蒙古族的人口僅約60——80萬人左右,其中還包括了相當部分的突厥人后裔。至元朝與四大汗國鼎盛時,蒙古族的人口約達2000萬之眾,其中融合了相當多的其他民族成份。而目前,全世界的蒙古人約1000萬,說明有相當多的蒙古人融合到其他民族中了。
2、民族的矛盾——四等人制
(1)內容:為保障蒙古貴族的統治利益,元朝在很多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待政策,被后人概括為“四等人制”,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讓先被征服地區的人比后被征服地區的人地位高一些,人為地制造民族等級。)
材料: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經濟負擔以及其他權利義務上都有種種不平等的規定。……當然,元朝統治者實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并不是一概而論,而是區別對待,一切以鞏固統治為目的。元朝統治者對各族的上層都是優容有加,極力籠絡聯合,以使他們為蒙古政權忠實效勞。——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中國古代史》
作用:
①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鞏固蒙古貴族的統治。
②加劇民族矛盾,不利于民族間的交往和交融。
【本課小結】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習近平:《在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19.9.27
本課的重點知識是遼朝南北面官制度的作用、元朝行省制度的影響、四等人制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扎县| 车险| 进贤县| 元谋县| 鄄城县| 阳东县| 无为县| 西城区| 襄樊市| 冀州市| 齐齐哈尔市| 乌鲁木齐县| 闽清县| 丰原市| 泰宁县| 福安市| 陈巴尔虎旗| 濉溪县| 蓝山县| 堆龙德庆县| 庆元县| 乌拉特后旗| 永新县| 景东| 桐庐县| 英吉沙县| 萨嘎县| 安达市| 南京市| 新安县| 南平市| 黑水县| 盐边县| 台山市| 崇仁县| 临西县| 潍坊市| 县级市| 青阳县| 内乡县| 丘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