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泥土的味道 (第一課時)類別:中學美術編號:10教材分析:1、《泥土的味道》一課,選自江蘇少兒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美術》第十五冊第7課,屬“設計·應用”領域。本節是“設計·應用”的第一節,她體現了泥土獨特的設計語言和造型理念,極大地拓展了現代藝術的審美領域。另一方面,陶藝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同學們在小學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已經初步掌握了陶泥制作的基本方法,本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的這種順序上的安排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2、本課的知識要點是讓學生了解泥土與人類器物文化的關系,了解以泥制器對人類生活的重要影響,掌握基本的泥制工藝方法及工藝流程。3、本節教材運用了泥條、泥球、泥片等方法,這些是學生熟悉而又能自主動手制作的,適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過程,組合與創作充滿了設計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本課分2課時,此教學設計為第1課時。學情分析:1、初二的學生經過系統的美術學習,已經具備了一些基礎的造型能力和表現能力,而且對于生活中的陶泥作品也有一定的認識。但由于認知的水平和認知規律,學生不能真正欣賞陶泥的藝術形式。2、十四歲左右的青少年是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嘗試體驗傳統工藝,綻放創意之花,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觀察力,引發學生創新意識,幫助學生善于發現美、正確審視美、成功創造美,并為學生終身享受藝術作好鋪墊。教學目標:認知目標:了解以泥制器的發展歷史,體驗各種泥制器物的器型和裝飾特點以及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技能目標:知道泥條、泥片、泥球等的基本制作方法,運用所學,嘗試制作器型并加以適當的裝飾。情感目標:感受泥陶、泥偶中豐富的文化內涵,體會各類器型中所蘊含的人類情感和由造型裝飾的變化所帶來的審美韻味。教學重點及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和基本掌握泥陶、泥偶和簡單器具的制作工藝。教學難點——理解和體會各時期各種泥制器物所蘊涵的文化內涵和審美韻味。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陶瓷實物若干、陶泥工具等。2.學生準備——陶泥、水杯、制陶工具、墊板等。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1.教師展示一段視頻,請學生欣賞。視頻《泥與火的藝術》2.教師提問:(1)知道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的禮物是什么嗎?(陶瓷花瓶)(2)對于陶瓷同學們了解多少 (泥,景德鎮,火)通過欣賞與觀察,學生切身感受到了陶藝給人視覺和聽覺上的強烈沖擊力,教師順勢揭示課題——泥土的味道。【設計意圖】通過對一段視頻資料的賞析,感受陶藝帶給我們的強烈震撼力和沖擊力,讓學生在對陶藝有一個直觀感受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習興趣,為課程的深入做好鋪墊。二、感受認知,泥制品在歷史中的發展。1、遠古時期。2、新石器時期。3、秦漢時期。4、隋唐時期。5、宋朝時期。6、現代。【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學從不同時期的泥制品為線索,使學生對泥制品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得到提高,并隨著內容逐層展開,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提高了審美能力,讓學生領悟到生活與藝術血脈相連、美存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同時,也充分感受到了陶泥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三、探究歸納1.教師每組出示一個陶瓷作品,請學生仔細觀察并分析歸納:陶泥有哪些制作技法。2.展示陶泥技法示范,請學生學習其中的基本技法,加深學生對陶泥技法的理解。3.小試牛刀,嘗試探索:老師拋磚引玉,同學們體驗感受,運用基本制泥法,組合簡單的小作品。學生分析回答后教師總結:相同的基本形,可以通過變化它的創作技法等來獲取不同式樣和風格的陶泥作品。4.介紹陶泥制作的其他方法:分別出示用捏塑、模具、拉胚方法制作的陶泥作品,讓學生感受并分析不同制作材料和方法所產生的不同視覺效果。【設計意圖】本環節非常重要,首先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分析,使學生對組成要素有了形象直觀的認識和理解,再通過作品分析、體驗等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不僅動手動腦其樂無窮,又發揮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思維,更加深了學生對制陶技法的進一步理解,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掌握了本課的學習重點。四、創作體驗請同學們以十二生肖為主題,運用所學技法,小組合作,大膽創新。教師巡回輔導,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新穎的設計,對制作有困難的學生予以及時的輔導和幫助。【設計意圖】本環節目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動腦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設計的過程,分組合作是我們美術教學中常見的學生活動方式,既可以通過合理分工培養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同時又培養了他們之間的團結合作精神,讓他們的設想能夠以較快較好的方式來實現,也輕松圓滿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五、評價交流1.學生自評:每個小組派一名同學到前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作品的構思和手法特點。2.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互評,讓他們相互學習、相互討論,可按以下評議標準進行:(是否突出了陶泥的特點、構思是否合理、是否易于識別并能使人產生深刻印象等方面)3.教師適當點評歸納,并評選出最佳作品創意、最佳制作工藝等獎項。【設計意圖】本環節中的作品展示是要讓學生感受創作帶來的成就感,培養自我展示的勇氣和能力,通過學生互評,提高學生的辨析及評價能力,教師最后給予適當點評,并根據作品的特色給予獎項,是要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增強對美術課的興趣,同時也是要讓學生真正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在以后的設計制作中能做得更好。六、延伸拓展1、多媒體播放紫砂壺的圖片資料。2、引出一代陶藝大師。鼓勵學生只要我們心中有夢,并不斷追求,也許我們當中就會出現另一個李昌鴻。教師總結:同學們,泥土它天然的可塑性,為我們人類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就讓我們愛惜泥土,保護泥土,讓泥土的生命和我們共舞在地球之上。【設計意圖】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所做的練習是有限的,要將課堂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課堂有效地延伸到生活中,真正發揮美育的積極作用。教后記: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做到了引導者的身份,積極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學生通過教師設定的各個活動內容,自己去尋找、發現、創造,真正調動和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方法,而且創作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在作業評價方面,我采用了多種方法,盡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并且抓住學生每一個閃光的地方,對他們進行適時的鼓勵,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自豪感。此外,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資源,豐富多彩的圖片和錄像內容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在學后交流合作,思維被拓展,創意被激發,情感被升華,創作了一幅幅造型好、創意妙的作品,課堂成了學生的創想天地,也讓他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