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耕牛·戰馬 ------古人的寫生意趣教學設計課 型:綜合·探索課 時:1課時教材分析:本課屬于綜合 探索學習領域。此領域的課程目標是鼓勵學生主動探究,通過學習新知、藝術思考、實踐練習等環節,促進學生對藝術的深入思考,積累他們的藝術素養。《耕牛 戰馬》這一刻的主要內容是欣賞韓滉的《五牛圖》和李公麟的《五馬圖》,兩幅作品的藝術語言都是線描,特別是《五馬圖》,是白描藝術的典范之作。從教材提供的內容來看,本課目標主要是引導學生知道“長卷”的式樣特點,欣賞“線描”的藝術魅力,了解中國畫中一些“線”的變化形式等關于中國線描藝術的一些常識性知識。鑒于近年來美術課程中中國畫元素逐漸增多,但學生卻缺少對中國繪畫藝術理解與欣賞的文化基礎,因此,我認為在不改變本課教學主要目標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一些“對中國繪畫藝術的文化理解”方面的內容,因為中國繪畫藝術是一種特殊的、需要文化理解的藝術形式,技巧只是其藝術的一個方面,文化則是其藝術的根基。因此,為了幫助學生能夠從文化理解的角度認識中國畫藝術,本課教學內容選擇的側重點將以古人的繪畫寫生意趣入手,結合《五牛圖》和《五馬圖》兩幅作品內容,本課將以感知古人的“寫生意趣”作為主線,一兩幅作品為基礎,引導學生在欣賞分析“線”的藝術表現力的同時,探究畫家的觀察視角、畫家對待生命的態度、以及畫家藝術創作的文化思維基礎,帶領他們逐步去理解中國畫獨特的藝術性,從而促進學生產生對藝術的文化思考,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藝術文化素養。教學目標:1)知道“長卷”的式樣特點,欣賞“線描”的藝術魅力,了解中國畫中一些“線”的變化形式等關于中國線描藝術的一些常識性知識;2)欣賞作品中形象的神態、表情,理解古人面對對象寫生時的生命思考,體味中國畫最重要的藝術語言“線”的藝術魅力;3)感受中國畫藝術的文化內涵,積累藝術品鑒的經驗與知識。教學重點:1)初步認識 中國畫最重要的藝術語言“線”;2)對中國畫藝術創作與表現形式的文化理解;3)對藝術創作的文化思考的引導。教學難點:1)培養學生形成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能夠產生對藝術創作的文化思考的能力與習慣;2)充實學生欣賞中國繪畫藝術的文化積累。教學準備:毛筆兩只(大白云、勾線筆)、墨、宣紙、線稿、課件教學過程:1)導課環節巖畫(遠古時代古人運用點、線、面的表現和記錄)→漢畫像石(點線面語言逐步成熟)→北朝畫像石(關注對象的情緒變化)→總結,從記錄事實和生活場景,到關注對象的思想情感的變化,可見“生命”是中國古人進行藝術創作時所關注的重點;2)欣賞《五牛圖》欣賞完整的長卷《五牛圖》——→分析“線”在作品中的作用——→分析作品中“線”的藝術表現力——→教師示范畫“線”(白云筆)→學生實踐,分析“線”的變化——→分析作品中“牛”的表情,引導學生感受畫家對牛的喜愛,探索畫家的藝術視角以及藝術創作的文化基礎,理解中國繪畫藝術表現出來的特有的生命氣息和文化氣韻——→思考問題:①《五牛圖》主要的造型語言 ②《五牛圖》有體積感嗎 ③為什么《五牛圖》能畫得如此生動——→學生朗誦:中國繪畫并不講求對自然之形的模仿,而是追求對自然萬物內在生命“真實”的 描摹,不被物象的外形所限制,側重描繪畫家和對象之間的心領神會,表達“人與自我、人與萬物、人與宇宙”之間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3)欣賞《五馬圖》欣賞完整的長卷《五馬圖》——→分析《五牛圖》與《五馬圖》兩幅作品中“線”的不同,以及所產生的不同的藝術效果——→分析《五馬圖》中“線”的高超的藝術表現力,探索古人用線表現物象結構的方法——→教師示范畫“線”(勾線筆)——→學生實踐練習,談感受——→分析畫中五組馬和馬夫的組合,體味畫家對對象的敏銳觀察,以及畫家運用“線”語言的出神入化的技巧——→思考問題:①畫中的暈染的墨色有什么作用?②《五馬圖》的主要造型語言是什么?——→學生朗誦:描,中國畫畫法的一種, 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畫法,不施粉黛,以“線”作為首要語言,用簡凈而精湛的筆墨營造著空靈的意境,力求簡淡深遠,表述中國文化“物我合一、厚樸自然”的精神境界。4)拓展延伸分析麻雀圖(局部)——→問題討論:①古人在寫生的時候更注重什么②你認為古人寫生的方法和我們目前所用的寫生方法有哪些不同——→中國人對宇宙的認識強調以心靈去契合,以心靈的眼睛和節奏去感受。物即是人,人即是物,物有人的精神,人有物的性格。這其實就是一種生命態度。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對中國畫家而言,畫是畫家與自然直接溝通、對話、交流的語言,在“似與不似、不似與似”之間描繪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于有意無意間流露著對生命的詩意體驗。教學反思:因為擔心學生接受不了,這一課一開始是抱著必敗的心態去上。雖然七年級的學生給人的總體感覺還是很稚嫩的,但是出于對學生藝術思維培養的角度出發,我決定還是做一個大膽的嘗試——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加入藝術理論,在教學過程中誘導學生逐漸養成藝術思考的能力。然而,有些意外的是,第一個班的試上居然成功了,坐在教室后排的學生下了課以后跑到講臺前有些拘謹地說:“老師,我一直覺得國畫好看,可是我怎么也畫不出那種感覺,老師,我是不是要多讀書啊?”這句話真的很令人感動。我問他:“今天不好意思,老師從來不拖堂的,今天拖了將近十分鐘還沒講完,你們急吧?”很多學生都說:“時間好快哦,老師,下節課繼續啊!”之后,根據這個班的課堂反應我調整了一些內容,但是,基本上這一課的時間需要五十分鐘左右。我一直能感到學生對藝術學習的渴求,不管外部環境有何不同,能夠懂得“美”、能夠表現“美”可以說是每一個孩子都愿意獲得的一種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教材給于的內容,選擇什么給學生、用什么方式給學生是我們這些基礎美術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針對這一課的內容,我感到純粹的讓學生去學習畫線條是明顯不可能的,因為沒以項看似簡單的美術技能都是需要時間+實踐的積累才能獲得的,而美術課的課時一周只有四十五分鐘。那么,空洞的讓學生去領悟“線”的藝術美,學生沒有藝術實踐經驗,不管教師怎么大講特講線條是如何如何的美,學生最多也只能掌握“中國白描的線條是美的”這個概念,因為他們不能知道中國畫為什么會這樣去表現的原因,這就需要帶入“文化理解”這個因素。美術是人類文化的產物,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是特定的文化基因生成的,沒有文化的理解與接受是無法真正意義的掌握一種藝術或知識的,特別是針對中國繪畫藝術而言。中國繪畫藝術本來就不是一個單純講技術的藝術形式,中國繪畫藝術是技術與文化、創造與哲思水乳交融后的產物,雖然中學美術課程僅僅只是作為一個美育的普及課程存在著的,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全面而深度的藝術教育卻是非常之必要的。所以,這一課把“文化理解”帶入到課堂教學中,促動孩子們用腦子去學習、去思考,應該是符合教材的原意的。從七堂課教學整體效果分析,有深度的美術教學是可行的,初中階段的完全可以讓學生初步嘗試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學習。因為時代在進步,學生的學習能力自然也會水漲船高,那么,教師就必須要因時而動,不斷地充實自己、豐富自己,以適應時代的需要。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