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放飛希望》一、基本信息設計者:學生:教材:中學美術(蘇少版)八年級上冊課時:第2課時(共2課時)二、教學內容分析本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強調對民間美術和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賞析。本課以大量的圖片欣賞為主線,把風箏的基本知識,包括風箏的起源、南北風箏的風格、繪制工藝等逐一滲透到課程的內容中,力求通過對風箏傳統文化的了解賞析,使學生進入一個具體的民俗情境之中。在“看”“學”的過程中體味學習傳統風箏的工藝要素,真正形成對民間美術和民俗文化的認識,體驗這些民間美術、民俗制品背后的文化和藝術內涵,提高學生關注民俗文化,保護民間美術的意識,并能從中汲取美的元素,利用和創造這些元素,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3、教學(學習)目標與重難點教學目標:認知目標:了解風箏的歷史及各地風箏的藝術特征;技能目標:了解風箏的制作方法并繪制一個簡單的風箏;情感目標:體驗各地風箏的藝術特征并獲得放飛的愉悅感。教學重點:各地風箏的藝術特點。教學難點:風箏的創意及制作技巧。四、學習者分析學生在七年級階段已經基本掌握了造型能力,色彩搭配能力,八年級學生課前可以分組完成課堂上需要的知識內容,分小組查閱、探究各種與風箏有關的資料。同時學生在收集整理知識過程中,開始嘗試研究性學習方式,并認識到這種學習方式的重要性。五、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1、運用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們的興趣,集中注意力,并按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匯報你了解的關于風箏的知識,意義,形狀,顏色及含義,有助于調動學生們的參與性。2、課上采用小組合作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同時也體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將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3、利用多媒體,使學生了解我國風箏的南北差異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4、課堂設計充分體現了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理念,用于小組合作,鍛煉組織能力的同時也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六、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教學資源:多媒體教室教具學具:色彩材料,風箏材料特定環境:走進校園,放飛風箏的空間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或依據一、引言: (大屏幕出示課題《放飛希望》)面對屏幕中出現的本科課題,同學們有什么感想與大家交流一下呢?對于這節課題,大家的感想很多,有抽象的思緒,也有具象的物體。作為美術課堂,你們能猜到這節課的藝術作品與什么有關么?(答案就在你們的回答中)那么,這節課的作品就是關于風箏的內容。 放飛希望,放飛理想!想到了風箏,翱翔在 天空!讓自己的希望隨風箏一起飛翔!。。。。。。風箏 展開想象激發興趣二、授課: 風箏起源于我們中國,有著古老的歷史,作為中國人,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情太多了。請說說你對風箏的了解。屏幕出示文字:風箏的由來風箏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的。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有成,稱之木鳶或木鵲,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中國風箏問世后,很快被用于測量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于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又稱之為紙鳶,很快傳于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2、請描述風箏的放飛季節和已知的風箏形態。同學們了解的知識很豐富,現在請欣賞幾張風箏圖片,分別來自我國風箏四大產地。造型與裝飾的解讀:北京、天津、江蘇南通、山東濰坊(江蘇南通的風箏的獨特,形成的我國南北風箏的差異。)4、尋找各地風箏的相同點(風箏上描繪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圖案,祈求平安幸福)展示中國傳統圖案,尋找含蓄的寓意。 風箏第一人:墨翟最初的風箏是由木頭制作的。宋朝開始出現紙糊的的風箏,稱為紙鳶。我國的風箏產地,山東濰坊。。。。。。請同學朗讀春季、有風、春秋也可以三角形、燕子、魚。。。。。。北京天津。。。。。沙燕風箏魏元泰、飛禽、飛蟲板鷂風箏(平板)風箏之鄉、色彩鮮艷圖形對稱色彩鮮艷有寓意的圖案 了解風箏的由來,感受中國人的偉大。具體了解風箏的由來,體會作為中國人的驕傲!結合實際生活,更有真情實感。體驗各地風箏的藝術特點。明確創作是注意事項。創作具有個性、創意的風箏。三、創作與實踐: 通過欣賞與討論,相信大家已經對風箏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家心里有沒有想要描繪一幅風箏的愿望呢?作業要求: 分組設計風箏的裝飾圖案,裝飾圖案可以是傳統的、現代的,也可以傳統與現在相結合的。 1、分組設計2、團結合作3、取長補短4、體會快樂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展示個性的空間。四、作品展示: 看見同學們的作品已經基本完成,請向大家展示你美麗的風箏作品。總結:欣賞完大家具有創意和充滿個性的風箏作品,并能感受到你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老師倍感欣慰。 分組展示作品,用語言賦予作品生動的情感與內在的含義。 體會風箏的樂趣。五、拓展與思考: 我國的風箏歷史悠久,在古代許多文學作品中也曾有過描繪,你知道風箏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是怎樣被描繪的? 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六、放飛希望: 通過同學們的描繪,仿佛可以看見翱翔在天空中的自由的風箏,那么就讓我們走進大自然,一同感受美好的生活! 奔向大自然 感受美好的生活八、教學流程圖九、教學評價設計十、課后反思與自我評價課后反思:通過這節課欣賞、了解、發現風箏中的藝術、文化、習俗,以及不同地域的風箏樣式與風格變化,使學生掌握了簡單的制作方法,體驗到風箏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對風箏造型欣賞和對風箏進行裝飾性繪畫過程中,始終讓學生參與其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在小組合作中體會團結的樂趣,做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同時提高學生關注中國民間美術的意識,增強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自我評價:1、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上,圖片運用的比較多,視頻內容比較少,這樣對一些學生的吸引力就不夠,學生并不能完全參與進來,以后應多加入一些動態的畫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在小組合作中,個別學生并不能積極參與學習,應在課前協調好各組情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創作當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在以后的教學當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主人翁的意識,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小組創作活動當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成功,建立自信,快樂成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