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是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包括兩個板塊“鄭和下西洋”與“戚繼光抗倭”。兩部分內容反映出明朝的對外關系既有友好往來又有戰(zhàn)爭沖突。這表明明朝在努力發(fā)展對外友好、促進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也在積極組織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呈現出與前朝不同的特點。這一不同特點與明朝時中外歷史發(fā)展息息相關。明朝時,中國仍然處于世界農耕文明的前列,在對外關系上秉承開放心態(tài),鄭和七下西洋,主動外交,開創(chuàng)了明朝對外交往的盛世局面;另外,16、17世紀,歐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啟了近代化進程,給明朝帶來很大沖擊,隨著中期國力減弱,海防松弛,東南沿海受到倭寇的侵擾,為了保家衛(wèi)國,一場反侵略戰(zhàn)爭在所難免——戚繼光抗倭。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明朝的對外關系有整體的認識,因而有重要的地位。二、學情分析初一學生正處于童年期向少年期的過渡階段,大部分學生求知欲較強,對歷史有較濃厚的興趣。但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比較低,歸納能力欠缺,而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活動,把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形成準確的時空概念。三、課程標準1.課程內容: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知道戚繼光的抗倭斗爭。2.教學活動建議:繪制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線簡圖,討論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四、教學目標核心素養(yǎng)知識與能力方面: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史事;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與戚繼光抗倭的反侵略斗爭性質。核心素養(yǎng)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教材和教師提供的圖片以及《相關史事》等資料,了解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的概況。核心素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感受鄭和下西洋所體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與勇氣,學習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為己任的強烈愛國精神。五、教學重點、難點重點: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難點:鄭和成功實現遠航的原因和影響。六、教法與學法采取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學習,點撥啟發(fā),教師講解、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七、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大幕:(重點第一幕和第二幕)“第一幕 海之榮——鄭和下西洋”“第二幕 海之怒——戚繼光抗倭”“第三幕 海之殤——哭泣的澳門”(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講解:展示中國的大國形象“一帶一路”圖片,說明中國是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幾百年前,中國也有一支船隊曾多次遠航,讓世界知道了一個名字“中國”。你們知道是什么事件嗎?引出:鄭和下西洋,導入新課。第一幕:海之榮——鄭和下西洋(二)教師引領,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一:看圖片,識信息1.展示:鄭和圖像。設問:圖中人物是誰?他的生平、著名事跡分別是什么?引出:鄭和,原姓馬,回族云南人,明成祖時七下西洋,后封為“三寶太監(jiān)”。環(huán)節(jié)二:視頻求知播放鄭和下西洋視頻,培養(yǎng)學生從視頻中獲取信息的能力。2.展示: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設問:鄭和下西洋的“西洋”是指哪里? 引出: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時期含義有所不同。明初把今天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海域及沿岸地區(qū)稱為“西洋”。(設計意圖:通過對兩張圖片的觀看,并結合教材70頁的《人物掃描》、“西洋”的注釋,讓學生初步認識鄭和,以及對“西洋”空間概念掌握。)環(huán)節(jié)三:快速搶答,鄭和下西洋的概括在觀看視頻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完成表格。(重點回答時間.次數.人數.出發(fā)點.最遠到達地)環(huán)節(jié)四:讀材料,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展示: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明史,鄭和傳》設問:結合教材與材料,想想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引出:(1)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2)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即宣揚國威,同時加強與海外的聯系(主要目的)(設計意圖:出示材料,讓學生從材料中找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方式。)鄭和下西洋的條件:(經濟上和技術上)引出: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礎(根本原因);明成祖的大力支持;造船技術的提高、指南針的運用、地理知識的進步;鄭和本人吃苦耐勞,勇于探索。(設計意圖:出示四段材料,學生小組討論,從材料中分析出取得成功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分析歸納的能力,以及論從史出的思維方式。)環(huán)節(jié)五: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航海家航海之比較表展示:鄭和下西洋“寶船”與哥倫布船艦,達伽馬船艦的對比;“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達伽馬航海活動比較表”。設問:通過比較說明了什么?引出: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圖片求知 展示圖片,通過圖片欣賞,讓學生更加直觀第感受: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受到了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是和平友好之師,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第二幕:海之怒——戚繼光抗倭環(huán)節(jié)一:看圖片,談背景展示:明朝繪畫《倭寇圖卷》局部與幾張圖片,學生閱讀教材72頁的內容設問:1.倭寇指什么;2倭患的原因?3倭患的危害?引出: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寇。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被時人稱為“倭寇”。倭患形成的原因: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很多失去軍職的武士成為強盜;明朝中期國力減弱,海防松懈;官僚、奸商與海盜相互勾結。倭患的危害:倭寇的武裝搶劫燒殺活動,威脅到沿海居民的生產生活,威脅到國家海防安全。倭患危害嚴重——抗倭斗爭迫在眉睫。(設計意圖:根據教材內容、《相關史事》與注釋,學生歸納戚繼光抗倭的背景,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環(huán)節(jié)二:認識戚繼光,戚繼光抗倭事跡播放戚繼光抗倭視頻,戚繼光抗倭事跡培養(yǎng)學生從視頻中獲取信息的能力。1.展示:戚繼光的像,了解戚繼光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問題思考:教材74頁:為什么說戚繼光抗倭戰(zhàn)爭是反侵略戰(zhàn)爭?教師:引導學生從“倭寇”的組成及其活動,以及“倭患的嚴重危害”中,理解戚繼光的抗倭斗爭是正義的民族自衛(wèi)戰(zhàn)爭,是一場反抗外來侵略的戰(zhàn)爭,戚繼光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設問:戚繼光抗倭的經過、結果怎樣?引出:臺州九戰(zhàn)九捷,消滅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倭寇;倭患基本解除,抗倭斗爭取得勝利。設問:結合圖片與教材,小組討論: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引出:戚家軍紀律嚴明、能征善戰(zhàn);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zhàn);符合人民的愿望、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2.答疑解惑(穿越時空的對話)岳飛和戚繼光關于民族英雄的討論。(設計意圖:根據教材內容、《相關史事》與教材研讀,學生歸納戚繼光抗倭勝利的原因,以及民族英雄概念的把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第三幕: 海之殤——哭泣的澳門1.展示:澳門地圖2.展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門的居住權3. 圖片展示: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 板書設計: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交往 第一幕: 鄭和下西洋(國力強盛)沖突 第二幕: 戚繼光抗倭(國力日漸衰落)第三幕: 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國力日漸衰落)(國家實力決定外交關系)從板書中的第二幕和第三幕得出,習主席強調捍衛(wèi)海洋權益刻不容緩,我們必須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播放視頻:中國海軍宣傳片)。讓學生知道我們有一支保衛(wèi)祖國萬里海疆的鋼鐵長城,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最后課堂練習:(略)2022年10月關嶺二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