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學設計一、教材簡析本課內容是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中的第一課“時代精神的精華”第三框的內容。通過對教材的閱讀與思考明確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及意義,明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是堅持從實踐出發、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統一、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強大的現實生命力。與時俱進的特點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隨著歷史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闡明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在中國發展,并有力指導中國的發展實踐。二、學情分析本框題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概括性,對于初步接觸哲學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學生只有了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才能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才能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一個宏觀的和總體的認識,從而堅定馬克思主義。三、教學目標1.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認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思想。科學精神: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公共參與: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增強精神力量。2.必備知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3.關鍵能力:能夠通過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背景來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史命;能夠運用比較學習法區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個基本特征;能夠結合中國革命和改革開放發展的歷史進程,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四、教學重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五、教學難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性。六、教法分析討論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多媒體教學法。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展示本節課的議題 議題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議題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議題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帶著問題思考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1)階級基礎 (2)自然科學前提 (3)直接理論來源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議題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議題情境】 材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依賴創立并獲得發展的時代,是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歷史任務開始形成的時代。19世紀三四十年代。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先后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等。由于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和先進政黨的領導,這些工人運動失敗了。無產階級迫切需要指導自己行動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哲學應運而生。 材料二: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展示問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什么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完成的歷史使命是什么? 2.結合教材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二中的“物質武器”和“精神武器”的理解? 【教師點撥】 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對于學生的展示及時予以點撥、評價。 【教師小結】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 (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2)自然科學前提:自然科學的發展成就,特別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 (3)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1)階級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斗爭的必然產物。 (2)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近代以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3)方向性: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 (4)使命性: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5)進步性: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勞動群眾的精神武器,哲學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1.認真觀看材料,思考問題。 2.小組合作,交流發言。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 2.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 3.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4.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議題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議題情境】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觀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 【展示問題】 1.與以往舊哲學相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上述材料信息對我們當前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有什么啟示? 【教師點撥】 點評學生發言,引導學生補充,歸納講解知識點。 【教師總結】 1.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 2.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 3.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科學性──就在于它堅持科學的實踐觀點,在于他的全部理論都來自實踐,又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 革命性──就在于它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4.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1.閱讀材料,小組交流后,回答問題。 2.閱讀教材,結合材料,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3.根據教材,小組交流成果,展示自己的想法。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 2.鄧小平理論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4.科學發展觀 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議題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議題情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職責。”馬克思主義自從傳入中國,就開啟了它的中國化歷程。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都以開放的眼光和胸懷,緊跟時代的發展變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中國的原創性貢獻。 【展示問題】 1.為什么馬克思主義理論總是隨著歷史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向前發展? 2.說一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有哪些? 【教師點撥】 點評學生發言,引導學生補充,歸納講解知識點。 【教師總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1.堅持與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踐和時代特點相結合,形成毛澤東思想。 2.堅持與改革開放具體實踐和時代變化相結合,形成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3.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時代課題,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結合自主預習和教材知識組織答案,自由發言,其他同學隨時補充。當堂鞏固 及時練習 【展示練習】 教師對學生的解題思路、解題分析予以點評。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引導。 1.當堂完成練習。 2.有疑問的地方,當堂提出,同學交流解決,解決不了的師生交流中解決。課堂總結習近平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職責。”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堅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斷超越自己,在開放中博采眾長、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知識體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