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原子的結構第一課時一、教材分析學生在經過第一、二單元的學習后已經形成了“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構成”、“微粒間是有間隔,分子在不斷運動”、“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分”的三個層次的微粒觀。在學生初步具有前三層次微粒觀的基礎上,專門安排了“原子的結構”一節,讓學生認識原子的結構,以及核外電子對元素性質的影響。這又將學生的微粒觀深入到原子內部,從而形成了價位完整的微粒觀。二、學情分析通過上節的學習,學生已經建立起分子、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分成原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對于原子是否可分,學生可能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有人認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人認為,原子在化學變化中都不可分,原子應該是最小的微粒。而且二百年之前的道爾頓認為原子是實心的球體,你是怎么認為呢?對于學生的兩種不同的想法,教師不要盲目給出結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再次回到歷史的長河中,通過再現原子結構發現的歷史,使學生感受認識物質的一般規律,培養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同時培養學生敢于對權威質疑的科學態度。多疑本節的起點應建立在了解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歷史過程,使學生初步了解認識物質的方法,培養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學習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三、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了解原子的構成。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3、初步學會分析原子結構示意圖。(二)能力目標:1、培養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2、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可分性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學重點】原子的構成及構成粒子間的規律。【教學難點】原子的內部結構和原子結構示意圖。【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教學流程 主導活動 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溫故導新 1、什么是原子?2、原子在化學變化中能否再分? 學生思考回答。 鞏固知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討論探索新知鞏固練習歸納小結 一、原子的構成讓學生觀看中國第一顆原子爆炸的小視頻,同時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原子彈爆炸有如此強大的威力?讓學生帶著疑問,說說自己心目中的原子是怎樣的?通過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說說原子像小球,那他是實心還是空的呢,像塵埃,眼睛看不見,那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呢?教師點評,肯定學生。那科學家對原子的最初認識又是怎樣的,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過程?(課件展示道爾頓、湯姆孫、盧瑟福、波爾等幾位科學家對原子的認識并引導學生思考原子到底什么結構呢?)。講述科學家對原子的結構模型的認識。活動一播放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箔的視頻交流討論后用班級優化大師抽簽的方式抽選學生回答1、大多數的α粒子能按原來方向穿過金箔,說明什么?2、極少數α粒子(帶正電)被反彈回來,必定是碰到了堅硬的微粒,這種微粒與α粒子電荷 、質量 。3、為什么被反彈回來α粒子極少,說明原子中這個帶電的微粒的體積相對原子來說 。師生共同總結:1、原子內有很大的空間。2、原子中間有一個質量“大”且體積很小的粒子——原子核。3、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教師講解:居于原子中心的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帶正電;小粒子就是電子,電子帶負電。引導學生正確表述原子的構成。原子核還能不能再分呢?科學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簡單的、不可分割的,它可以再分,由質子和中子兩種粒子構成。科學研究還發現,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所以原子核帶正電,我們把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叫做核電荷數,因此,核電荷數=質子數。原子中有帶正電的質子,帶負電的電子,那原子顯不顯電性?同學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由原子構成的金屬鐵、鋁等,有沒有觸電?活動二:分析教材53頁表3—1,思考并回答導學案的問題。教師抽選每個小組的代表進行回答后并對學生的作出點評和分析。〖小結〗通過上述表得出以下規律:1、原子的種類不同,質子數也不相同(質子數決定了原子的種類);2、 在原子中,核內質子數= 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3、氫原子內無中子(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4、 在原子中,質子數和中子數不一定相等;抽選兩個小組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判斷對錯),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二、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電子構成,電子在核外很大的空間內怎樣運動的呢?活動三:原子核外電子排布 1、觀看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的動畫視頻(核外電子為一個、多個電子時是怎樣運動的?多個電子運動時,有沒有聚集在一起有沒有碰撞?)電子在原子核外的運動類似于行星圍繞太陽運動,它們都有其運動的軌跡。電子運動也有其運動的軌跡、區域,我們把電子運動的區域叫電子層,運動的不同區域叫電子的分層排布。(以鈉原子為例分析)師生一起總結得出:離核最近的電子層為第一層,依次類推為二、三、四、五、六、七層,類似于洋蔥的層狀結構(展示切開的洋蔥),離核最遠的叫最外層。電子離核由近到遠,對應的電子能量又是怎樣的呢?讓學生玩甩小球的游戲,手相當于原子核,小球表示電子,線的長短表示電子離核的遠近從學生的甩小球得到結論中進行歸納:離核越近能量越低,離核越遠能量越高這些在核外運動的電子是怎樣排布的呢?科學家洪特、泡利在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做出重大貢獻,提出了洪特規則、泡利原理和能量最低原則,這在高中進行更近一步學習,初中我們只需了解前十八號元素。 師生歸納總結:(一)電子的排布規律:1、電子總是盡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即先排滿第一層,再排第二層,第二層排滿再排第三層。2、第一層最多只能排布2個電子,第二層最多只能排布8個電子,3、最外層的電子最多只能容納8個電子。(當第一層為最外層時,最多只能容納2個電子)思考:我們能否用一個更簡明的圖形直觀、形象地表示電子的分層排布呢?(二)原子結構示意圖 以讓學生寫出氧原子、鎂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教師巡查,同時把學生出現的一些典型問題的例子通過移動授課上傳到希沃,然后讓其他同學扮演小老師對題目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和分析,教師再歸納總結 學生觀看視頻并思考猜想:原子不能分,學生發揮想象:1、原子可能是一個實心球體。2、原子可能像一粒塵埃。3、原子可能像一個乒乓球。……原子可能一個空心球。交流討論:1、原子大部分是“空”的2、原子中間有一個質量“大”且帶正電的粒子3、原子中間帶正電的粒子體積“很小”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學生根據書上的兩個表,討論,得出結論:1、不同種類原子的質子數不同;2、有的原子原子核中沒有中子,如(有一種)氫原子。3、原子中:核內質子數 = 核外電子數 (不一定等于中子數)4、質子和電子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學生參與判斷對錯的課堂活動參與游戲活動學生根據視頻及書上的圖3-11和3-12,分析得出結論電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圍的空間里作高速的運動,沒有聚集在一起,也沒有發生碰撞學生觀察洋蔥的層狀結構,抽選學生參與甩小球的游戲,感受線長、線短時所用的力的大小情況,得出結論:線長時要費力些,線短時要省力些。學生閱讀課本54頁內容分析:1、電子總是盡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即先排滿第一層,再排第二層,第二層排滿再排第三層。2、第一層最多只能排布2個電子,第二層最多只能排布8個電子,3、最外層的電子最多只能容納8個電子。(當第一層為最外層時,最多只能容納2個電子)學生比較容易答出:原子結構示意圖兩個學生上講臺練習、其他同學自己寫在本子上 通過原子爆炸的小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認識原子,使抽象的原子變得形象化,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民族情懷通過學生的不同的想法,帶著疑問一起回到歷史的長河中,通過再現原子結構發展的歷史,使學生感受到認識物質的一般規律,培養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同時培養學生敢于面對權威,質疑的態度讓學生知道,科學知識都是通過科學研究得出的。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善于思考的精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抽簽的方式讓學生回答能更好的兼顧到全班學生,尤其是比較內向的學生,能讓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通過生活中實例,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整個原子不顯電性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利用希沃中課堂活動更能提高學生積極性和課堂活躍度以生活中常見的洋蔥來舉例,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能更直觀的表現微觀的結構讓學生進行甩小球的游戲,體驗從玩中學的快樂,加深學生對知識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閱讀并進行信息加工的能力注重初高中銜接原子結構示意圖能便于學生理解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同時也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核外電子的排布,同時做到關注全體學生通過移動授傳圖的形式能找出學生出現的一些典型問題,也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都學到了什么?讓學生歸納總結 本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微觀世界,對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粒子—原子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討,了解到了原子的構成,知道了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會用原子結構示意圖來表示核外電子的排布 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的系統性【布置作業】1、理解并識記本節課內容。2、練習前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書寫。3、預習P55-P56的內容。【板書設計】課題2 原子的結構第一課時一、原子的構成1、原子的構成原子核 質子(+):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原子 (+)中子:不帶電電 子:(-) 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2、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二、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1、電子層2、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3、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4、原子結構示意圖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