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章 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3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1.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這里所說的生態系統,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P63)2.碳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間是以CO2形式循環的。無機環境中的碳元素進入生物群落依賴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進入無機環境主要依賴呼吸作用(分解者通常稱之為分解作用。),還可以通過化石燃料的燃燒。3.減緩溫室效應的措施有①植樹造林;②減少化石燃料燃燒4.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一旦含有鉛的生物被更高營養級的動物食用,鉛就會沿著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的頂端。(P64)第4節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1.自然界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場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稱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來源可以是非生物環境,也可以是生物個體或群體。(P69)2.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還產生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等代謝產物,以及動物的性外激素等,這就是化學信息。(P69)3.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既存在于同種生物之間,也發生在不同生物之間,還能發生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4.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的作用主要有:① 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如海豚的回聲定位、萵苣種子的萌發;② 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如花引蝶,動物釋放信息素吸引異性;③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如狼靠兔的氣味捕食。5.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有兩個方面:一是提高農畜產品的產量;二是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P71)6.目前控制動物危害的技術方法大致有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機械防治等。這些方法各有優點,但是目前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利用對人類生存環境無污染的、有效的生物防治。(P72)第5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一種狀態,就是生態平衡。(P73)2.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態系統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P74)3.人們把生態系統維持或恢復自身結構與功能處于相對平衡狀態的能力,叫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就是說,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強調的是生態系統維持生態平衡的能力。(P74~75)4.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當外界干擾因素的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急劇下降,生態平衡就會遭到嚴重的破壞。(P75)5.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不受損害)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叫作恢復力穩定性。(P75)6.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P75)7.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強度,在不超過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范圍內,合理適度地利用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給予相應的物質、能量的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P76)8.封上生態缸蓋。將生態缸放置于室內通風、光線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P78“探究·實踐”)知識點默寫1.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 ,都在不斷進行著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2.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 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3.碳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 的形式進行的,在生物群落內部是以 的形式傳遞的。4.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無機環境的途徑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 。5.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包括 、 和 等形式。6.信息傳遞的“3個”作用: 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傳遞;生物 離不開信息的傳遞;信息還能調節 ,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7.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① 的大量開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CO2的排放。② 遭到大面積破壞,大大降低了植被對大氣中CO2的調節能力。8.物質是能量沿食物鏈(網)流動的 ,能量是物質在生態系統中循環往返的 。9.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的 處于相對穩定的一種狀態。10.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是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是 。1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 自身 處于相對平衡狀態的能力。12.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 ,抵抗力穩定性就 。【知識點默寫參考答案】1.碳、氫、氧、氮、磷、硫等元素 2.難以降解 3.CO2 含碳有機物 4.化石燃料的燃燒 5.物理信息 化學信息 行為信息 6.生命活動 種群的繁衍 生物的種間關系 7.①化石燃料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 8.載體 動力 9.結構和功能 10.負反饋調節 11.維持或恢復 結構與功能 12.越強 越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