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 22 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與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歷史時空】知識梳理\自修筆記 解決基本知識問題X1 X2 X3 X4 X5 X6 X7 知識點1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1、形式上統一全國 (1)寧漢合流: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它標志著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的確立。(寧漢合流的實質是X1國民黨各個派系的暫時聯合,他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東北易幟 ①背景: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日本見張作霖不能滿足他們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將他炸死。 ②標志:1928年年底,張學良通電,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 ③影響: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蔣介石的統一只是形式上的,在地方上有很多實力派、新軍閥,與中央分庭抗禮;同時還存在著中國共產黨建立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及中華蘇維埃政權。) 2、經濟狀況 (1)民族工業獲得發展 ①條件:國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中國人民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 ②概況:除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涉及領域廣泛;政府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實施;以救亡圖存為目標;強調X2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2)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巨額財富,四大銀行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 知識點2 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 1.發動武裝起義 (1)原因: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開始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挽救革命。 (2)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3)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湖南這次失敗,可說完全由于書生主觀的錯誤,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毛澤東) (4)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 2.開辟井岡山道路 (1)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文家市轉兵,實現了X3從進攻大城市到向農村進軍的轉變,這是中國人民革命歷史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2)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3)影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井岡山道路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實踐,開創了X4中國民主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 3.工農武裝割據的實踐 (1)根據地建設和武裝斗爭: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 (2)革命政權建設: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蘇維埃政權實行X5工農民主專政,實際上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的具體嘗試) (3)開展土地革命: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1931年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知識點3 紅軍長征 1.背景 (1)國民黨的“圍剿”:蔣介石從1930年10月至1933年9月五次“圍剿”革命根據地。 (2)中共黨內“左”傾:由于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共內部在王明領導下受共產國際影響存在著“左”傾錯誤指揮和領導。) 2.經過 (1)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左”傾錯誤領導人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 (2)進軍湘貴:中央紅軍在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四道封鎖線后,軍隊數量銳減,毛澤東建議中央紅軍向敵人力量較薄弱的貴州挺進。 (3)遵義會議 (4)勝利會師: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3.遵義會議 (1)召開: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 (2)主要決議: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負總責,并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 (3)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4.紅軍長征的意義 (1)實現了紅軍的戰略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播下了革命種子。 (2)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民主革命,經歷了兩次大的反復,兩次歷史性的偉大轉折,一次是X6國民大革命的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一次是由X7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到抗日戰爭的興起。) [由題證史]1927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簡稱“寧”,武漢簡稱“漢”,故史稱“寧漢合流”。“寧漢合流”標志著( ) A.國民黨一黨專制的建立 B.袁世凱成功竊取革命的勝利果實 C.國民大革命徹底失敗 D.國民黨形式上統一全國 [歷史解釋]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1935年12月,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通過了《確定國民經濟建設實施計劃大綱案》。其內容有八條,即提倡征工、振興農業、鼓勵墾牧、調節消費、振興工業、開發礦產、流暢貨運、調節金融。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經濟得到了發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歷史解釋】民族工業發展的影響 1936年民族資本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不僅超過了官僚資本,而且超過了外國資本。1935-1936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創歷史最高紀錄,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強的經濟侵略,為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圖說歷史】武裝起義及“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創 【歷史解釋】“工農武裝割據”的內涵及其實踐 “工農武裝割據” 【圖說歷史】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由題證史] 1930年,按照類似井岡山的模式,沿中國南部和西部高原與北部和東部平原之間的丘陵地帶,出現了鄂豫皖、湘鄂西以及其他少數幾個蘇維埃。這說明 A.國共對峙開始出現 B.中共實力得到增強 C.土地革命漸趨深入 D.工農運動蓬勃開展 【歷史解釋】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⑴這次會議集中解決軍事問題、組織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既從軍事、組織上糾正了“左”傾錯誤,又避免了黨內分裂,妥善地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已從幼稚走向成熟。 ⑵遵義會議召開前,中共的組織人事安排、方針路線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要服從共產國際的決議和指導。這說明中共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遵義會議是在共產國際沒有參與的情況下召開的,中共獨立自主地解決了自己的組織、路線問題,而且處理得正確、妥善。所以說遵義會議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概念闡釋】長征精神的內涵 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本課圖示】考向突破\講練結合 解決考試能力問題考向 “工農武裝割據”與開辟民主革命新道路【史論精講】一“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歷史意義1、“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奠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理論基礎,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就是堅持了這條道路,取得了最終勝利。2、“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發展了馬列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是馬列主義暴力革命原則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是對中國人民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3、“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工農民主專政,實際上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的具體嘗試,為在中國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人民共和國積累了經驗。二、遵義會議與八七會議的異同1、相同之處(1)背景:(右傾、“左”傾)機會主義錯誤把革命帶入低潮,黨和革命處于危急關頭;(2)主要任務之一:糾正錯誤(陳獨秀,博古、李德);(3)意義:都具有轉折意義。2、不同之處(1)前者做出了新的斗爭方式,后者沒有(因在長征途中,情況危急);(2)前者清算了右傾錯誤,后者沒有清算“左”傾錯誤(出于黨內團結的考慮);(3)后者意義更為偉大:遵義會議從此確立了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直至革命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典例互證】1. (2021·浙江高考)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成立的地點位于右圖中的A.① B.②C.③ D.④D【解析】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④為瑞金,故選D項;①為湖北武漢,排除A項;②為廣西南寧,排除B項;③為湖南井岡山,排除C項。【舉一反三】(2021·沈陽模擬)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進行了多次轉移。下圖所示的轉移地點中,體現中國共產黨首次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的是A.① B.②C.③ D.④C【解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主席毛澤東,定都瑞金,以中國工農紅軍作為國家的武裝力量,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③ 是瑞金,C項正確;以①是北京、②是上海,④是延安,故ABD項錯誤。排除C項。2、(2021·山東高考)(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足 跡材料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征途中,在圖6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圖6根據材料并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實,以“足跡”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3 分)(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解析】這一題屬于開放性試題中的歷史寫作題。首先,要注意題目所設定的范圍和主題 ,分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足跡”。然后,根據題目要求,選擇相應的史實。所謂“足跡”就是我們說的腳印,在這一題中也就是中國共產黨在上述地圖中的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北平這五個地點所進行的革命活動或者決策給歷史留下來的東西,同時要注意不同地點之間變換的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在瑞金,從1931年9月至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領導鞏固了各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領導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斗爭。由于“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長征途中,于1935年1月召開了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思想在中央的領導,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從幼年開始走向成熟。遵義會議后,中共中央隨中央紅軍繼續長征,最終勝利到達陜北。此后的十年間,延安作為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戰略總后方,領導了敵后軍民的抗日戰爭并取得了完全勝利,召開了中共七大和領導了解放戰爭初期的斗爭。之后,西柏坡成了黨中央和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黨中央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并且在1949年3月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指出黨的工作重心要由鄉村轉向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等。這是我黨歷史上在重大轉折關頭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次中央會議。西柏坡會議后,黨中央遷往北平,在北平,黨繼續領導全國解放戰爭,并積極籌劃新中國的成立問題。1949年秋,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將北平改名北京,定為新中國的首都,并于1949年10月1日舉行了開國大典,建立了新中國。最后,將上述史實歸納概括表述成文,一定盡可能壓縮字數,做到表達簡潔;注意不同地點史實之間的表達要有過渡,結尾的時候用簡短的語言加以提煉升華,例如:中共中央在各地留下的光輝足跡,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排除萬難、領導新民主義革命逐步走向勝利和實現民族獨立的歷史見證。【答案】(一)史事能對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北平等五個地點的革命史事作簡要敘述。(二)表述層次1:不能表述成文;層次2:能表述成文,邏輯不夠清晰,敘述不夠完整;層次3:能表述成文,邏輯清晰,敘述完整、連貫、條理,語言流暢。考向二【史論精講】一、二、【典例互證】1.( 高考)【舉一反三】( 模擬)2.( 高考)【舉一反三】( 模擬)3.( 高考)大題對點演練\精練模擬 解決考試能力問題6個選擇題1.(廣東八校聯考)2.3.4.5.6.答案部分知識梳理\自修筆記X1X2X3X4X5X6X7考向突破\講練結合考向一1.D【解析】【舉一反三】B【解析】2.C【解析】【舉一反三】A【解析】考向二1.D【解析】【舉一反三】B【解析】2.C【解析】【舉一反三】A【解析】3.【解析】【答案】對點演練\精練模擬D【解析】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