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大氣受熱過程 知識點總結一、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表現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三個方面。作用形式 作用特點 參與作用的大氣成分 削弱作用 形成的自然現象或作用反射作用 無選擇性 云層和較大顆粒的塵埃。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為顯著,云層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強 各種波長的太陽輻射 夏天多云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散射作用 有選擇性 空氣分子 可見光中波長較短的藍、紫光 晴朗的額天空呈現蔚藍色無選擇性 微小塵埃 各種波長的太陽輻射 天空呈灰白色吸收作用 有選擇性 水汽和二氧化碳(對流層) 主要吸收波長較長的紅外線 大氣對太陽輻射中能量最強的可見光吸收的最少,大部分可見光能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臭氧(平流層) 主要吸收波長較短的紫外線 臭氧層對地球生物具有保護作用2.太陽高度與太陽輻射經過大氣路程長短的關系示意太陽高度越大,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的路徑越短,太陽輻射被削弱的越少;太陽高度越小,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的路徑越長,太陽輻射被削弱的越多。所以一般情況下,當地的太陽高度越大,地面溫度越高,當地的太陽高度越小,地面溫度越低。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示意太陽輻射要穿過厚厚的大氣才能到達地球表面,太陽輻射在傳播過程中會有一部分被大氣吸收、反射或散射,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也會有一部分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保溫作用的意義及應用案例①意義: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溫度提高到15攝氏度左右→形成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環境②案例:多云的夜晚氣溫不會太低,溫室大棚可減輕或避免低溫對農作物的凍害,這些都與大氣逆輻射的保溫作用有關。影響地面輻射的因素緯度因素:低緯度地區太陽高度大,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短,被大氣削弱的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高;高緯度地區的情況則相反。季節因素:夏季,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多,地面輻射強;冬季,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少,地面輻射也較少。地勢因素:地勢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越差,地面輻射量晝夜差別越強。地形因素:陽坡接受太陽輻射多,地面輻射強;坡面與太陽光線越垂直,地面輻射也越強。地面因素:下墊面狀況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陽輻射比例不同,硬化地面、冰雪反射率較高,水體、植被反射率較低,導致各地地面吸收熱量和地面輻射不同。氣象因素:同緯度地區,天氣狀況不同,日照時數長短不同,從而影響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導致地面輻射強度不同。遙感技術的應用遙感的概念:遙感是指借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不與探測目標接觸的情況下,記錄目標物對電磁波的輻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標物的特征、性質及其變化的綜合探測技術。遙感就是對地表物體遙遠的感知。遙感的工作流程遙感的基本工作流程是利用裝在飛機或人造衛星等遙感平臺上的光學和電子設備,接收目標物反射或輻射電磁波,形成影像或數字信息,再將其傳回地面接收站,使用處理和識別設備對圖像或數字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獲得地物的信息。如右圖所示:遙感的優點遙感技術與傳統實地測繪相比,具有監測范圍大、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信息和實時動態監測等特點。遙感的應用應用領域 具體內容 備注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 蘊藏礦產的地方有許多是地質斷裂帶或環形構造帶,較容易借助遙感技術“發現”礦產。 人們只需要分析遙感圖像就可以劃定蘊藏礦產的大致區域。生物資源 通過遙感圖像解釋,用圖像處理技術提取植被的分布、類型、結構、健康狀況、產量等數據。環境與災害監測 環境監測 荒漠化、土地鹽漬化、海上冰山移動、海洋生態、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植被變化、水體污染、大氣環境等。 為農業(估產)、林業、城市綠化、環境保護等部門服務。災害監測 旱情、洪災、滑坡、泥石流、地震、農林病蟲害、森林火災等。 有利于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及規劃 指導大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核電站、路網、城市規劃等。 促使規劃和建設更合理。其他 軍事偵察、海上交通、海洋漁業等。 提供重要信息來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