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四運動 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知道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 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教學目標 通過圖片、視頻等資料補充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巴黎和會召開的背景,認識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和導火線(素養目標:時空觀念)。 通過閱讀分析史料和五四運動的口號,對五四運動的性質、特點和歷史影響進行評價,提高獲取信息、歸納信息的能力(素養目標:史料實證、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理解“五四精神”的內涵,感悟五四青年的愛國精神,認識民族精神對國家命運和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樹立為國家強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學習的遠大理想,培養高尚的人格。(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材分析 從單元內容看,本課內容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本單元主要闡述近代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渡與發展。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知識分子開始如饑似渴地全面汲取西方文化包括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的宣傳和鋪墊的作用,而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更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和思想的基礎。所以,五四運動作為革命面貌變化的開端,有助于學生了解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學情分析 “五四”青年節眾人皆知,大部分學生對于“五四運動”都有所耳聞。但是對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并不熟悉,尤其是對巴黎和會的背景比較生疏。所以在授課中要補充說明當時的國際背景,構建時空觀念。對于八年級學生而言,“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抽象的概念較難理解。所以在教學中要進行新舊革命的對比,剖析“新”在何處。同時他們有熱情、有朝氣、有一定的歷史知識的積累和判斷是非的基本能力,應特別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增強其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教學重點 五四運動從爆發到擴大的基本史實及其歷史意義教學難點 理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教 學 過 程 設 計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從清合學校的正門雕塑引入,從而展示并解讀《五四運動》的浮雕。 設問:五四運動為什么會爆發?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通過身邊的素材,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的興趣一、青春的擔當 一、青春的擔當 展示中國華工墓碑的圖片,教師講授相關內容 材料一: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近15萬中國勞工來到戰火肆虐的歐洲。這些勞工就被安排做最苦最累最臟最危險的活:把物資從后方運到前線,修鐵路,挖戰壕,清除地雷、維護坦克……其中2萬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中國勞工兵團:英國被遺忘的軍隊》 過渡:這樣的付出沒有白費,一戰最終以同盟國的戰敗而告終。在近代受盡欺辱的中國也似乎看到了希望。 1.希望 材料二:“即將召開的和會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機會,中國可以借此謀求某種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對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所遭到的慘痛后果加以改正。” ——顧維鈞 ·徐世昌總統簽署命令,全國放假三天。 ·北京六萬民眾聚集太和殿,舉行盛大慶祝游行。 過渡:中國人的喜悅之情不言而喻,為此,中國也派出了高規格的代表團。五位代表帶著祖國的囑托和人民殷切的希望奔赴巴黎鏡廳,在和會上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廢棄勢力范圍 二、撤退外國軍隊、巡警 三、裁撤外國郵局、電報機關 四、撤銷領事裁判權 五、歸還租借地 六、歸還租界 ......廢除二十一條,收回青島主權。 ---八年級《中國歷史》教師教學用書 設問:中國作為戰勝國提出的這些要求合理嗎?合法嗎?實現了嗎?讓我們一起走進巴黎和會現場,去探探究竟。 播放視頻 過渡:在和會上,我們看到了顧維鈞代表據理力爭,慷慨激昂的雄辯。也看到了中國外交家在國際舞臺上不卑不亢的身影。然而,留下的卻是無助和無奈。——弱國無外交。 憤怒 材料三:“巴黎和會的消息最后傳到這里時,我們都感到非常震驚,中國沒有太陽升起,甚至連國家的搖籃也給偷走了。我們立刻對事實的真相覺醒了,外國仍然是自私和軍國主義的,并且都是大騙子。……我們知道的很清楚,我們跟政府毫無關系,也不存在任何希望……看看那些可憐無知的大眾,不能不覺得我們必須要奮斗。” ——北京大學學生王苣章 設問:我們震驚何在?除了震驚之外,當時的學生還有哪些心情? 過渡:對,我想更多的是憤怒。憤怒外國的自私和欺騙,憤怒我們政府的無能和無知。對政府的失望、對大眾的同情。我們必須要奮斗,用我們的青春扛起歷史的擔當。 “昨日為星期天,天氣晴朗,記者驅車赴中央公園游覽。至天安門,見有大隊學生,個個手持白旗,頒布傳單,群眾環集如堵,天安門至中華門沿路,幾為學生團體占滿。記者忙即下車,近前一看……” --《晨報》1919年5月5日題為《山東問題中之學生界行動》 設問:從這篇通訊稿中,可以得到哪些關于五四運動的信息?(學生自主解讀) 出示《五四運動》繪畫。 設問:從這幅畫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學生自主回答) 設問:面對學生的愛國示威游行,當時的北洋政府是怎么做的? 學生:逮捕、鎮壓。 過渡:面對中國人民的正義抗爭,日本帝國主義甚至脅迫北洋政府取締學生的愛國運動。這種挑釁行為進一步激起了中國人民的不滿。全國200讀個城市的學生一致罷課,支持北京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運動進一步擴大。 出示地圖 過渡:在這場運動當中,傅斯年(時年23歲),游行總指揮;羅家倫(時年22歲),《北京學界全體宣言》起草者。還有像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等。這些年輕的學生和知識分子,肩負起民族的責任和擔當,成為那個時代的脊梁。 補充說明當時的國際背景,構建時空觀念 從一戰勝利到巴黎和會外交失敗,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們從樂觀喜悅到沮喪憤慨的情感落差,為后面的學習進行情感鋪墊。 通過視頻和文字材料,進一步渲染氣氛,感受當年青年學生們的愛國激情。 通過閱讀史料、觀看圖片,培養學生對歷史細節與歷史信息的提取能力。落實對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二、時代的脊梁 1、聲援 過渡:而成為那個時代脊梁的不僅僅是學生和知識分子。還有工人、商人。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支援著學生的愛國斗爭。在愛國口號的宣傳下,五四運動也在不斷的擴大。如何理解五四運動的“擴大”?6月5日之后,五四運動的中心和主力有沒有變化?請大家依據前面的學習和教材自主完成下列表格。 設問:第一階段的運動遭受到鎮壓。那運動的第二階段呢? 勝利 出示漫畫 設問:根據漫畫和所學,想想五四運動為什么會取得勝利? 過渡:正是由于工人階級、學生、商人的反抗;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我們才取得反帝愛國斗爭的初步勝利。而在這場運動當中,我們看到了青年的擔當,看到民族的力量,也看到了民眾的覺醒,更看到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 材料三:由于在五四運動中親眼看到工人階級表現出來的偉大力量,一部分學生領袖便“出發往民間去”……與其說這是先進知識分子與工人群眾相結合的過程,不如說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材料四: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受挫“阻礙了中國尋求西方模式的國家認同”,在遭遇深重認同危機的情況下,中國知識人隨之開始轉向以蘇俄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路徑。 ——徐國琦《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 設問:結合材料與課本知識思考五四運動后中國的革命出現什么新變化? (學生討論) 過渡: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在五四中洗禮的青年,很多成為日后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骨干,他們引領著時代的發展。 通過史料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愛國不止是學生的事,反帝愛國斗爭得到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支持擁護。 引導學生明白可從參與范圍、參與人員、社會影響、斗爭方式等方面理解“擴大” 通過教師講授,學生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內涵和革命的“新”變化,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落實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從而突破本課重難點。三、薪火的傳揚 過渡:回首五四,我們感受到了舊時代青年的悲憤;也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力量。這是“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遺址”的圖片。 設問:那我們能不能理解學生的這種行為呢? (學生自主回答) 設問:那我們能不能效仿這種行為呢?我們應該怎樣愛國?你們心目中五四精神應該是什么? 出示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過渡:100多年前的五四運動時,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愛國青年挺身而出,全國民眾奮起抗爭。100多年后的今天,當我們面對重大疫情時,又一批批愛國青年挺身而出。 出示圖片 過渡:據新華社報道,在堅守武漢的戰疫中,有12000多名是90后、00后的青年。他們年輕的身影在戰疫前線刮起一場青春風暴。或許他們在父母眼里還是稚氣未脫的孩子,但穿上那身防護服,他們就成長為堅守責任的勇士,用盡全力守護生命,成為最美逆行者。 出示圖片 過渡:看這一張張面孔,每一道印痕都是他們的勛章,防護面罩后的每一滴汗水都是他們的宣言:奮斗的青春最美麗! 出示圖片 過渡: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五四的力量;看到了年輕的力量,更看到了薪火的傳揚。傳承五四精神,以新時代青年人應有的風貌,乘新時代春風,放飛青春理想。 出示材料: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 最后祝大家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與現實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課堂小結 希望大家謹記習總書記的囑托,從先輩們的手中接過接力棒,肩負起建設祖國的使命。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是新時代的主人翁,繼承與發揚五四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作 業 設 計觀看五四運動相關的紀錄片,出一期五以四愛國為主題的板報。板 書 設 計第13課 五四運動 一、青春的擔當 二、時代的脊梁 三、薪火的傳揚教學反思:本節課總體上而言推進順利,師生活動融洽,基本落實了課標要求,做到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了很好的培養。但有幾個問題值得反思。 還是沒有完全放開學生。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總是想法設法讓學生的答案進入老師的預設狀態下,課堂的生成自我感覺做的不夠好。 對于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的環節實施有待提升,由于時間的關系,在這個環節上處理有些倉促。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