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課標要求: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通過了解甲骨文、青銅銘文、其他文獻記載和典型器物,認識商周時期的社會狀況,體會商周文化的特點,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對青銅器與甲骨文的了解較少,較難理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學生剛接觸歷史,知識有限,還不適合大量的文字史料閱讀,因而教學中需通過文物圖片或視頻等方式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聯系。七年級學生對歷史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可設置相關情境問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其歷史興趣。教學目標:1.通過自讀課本,教師展示圖片、播放視頻,說出青銅器的的代表、用途。歸納其特點及影響,感知其制作工藝的高超。2.通過自讀課本,教師展示圖片、說出甲骨文的基本史實(含義、發現),師生共同探究甲骨文的造字特點,能列舉出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使學生明確甲骨文已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引導學生歸納甲骨文發現的意義。3.學古鑒今,通過閱讀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結合本課所學談感悟。重點難點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甲骨文記事及造字特點。 難點 :甲骨文的造字特點教學設計:導入新課:孩子們請大聲讀出第五課的大標題,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呢?請舉手回答。學生爭先恐后問老師什么是青銅器?它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是甲骨文?誰發現的,在哪發現的?大家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帶著你們的問題大家自主閱讀課本整體感知看從中能找到答案嗎?學生活動:自主整體閱讀課本,拿筆勾畫設計意圖: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內容,生成問題。 教師活動展示一些圖片,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對夏商周時期器皿的探究興趣,結合課文中的《相關史事》,讓學生了解青銅器的功能,認識到青銅器作為禮器,其數量反映了當時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差異。青銅器的制作工藝,通過視頻資料、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青銅器的冶煉過程,感知青銅器制作的高超工藝。這部分內容學習完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夏商周時期青銅器制造業的特點,進一步加深對這一時期中國燦爛文明的理解。引導學生解決以下問題:1.首先應該明確商代是青銅鑄造業高度發展時期。2.什么是青銅器?3.青銅器的種類有哪些?4不同種類的青銅器調配銅和錫的比例是一樣的嗎?。5代表作:司母戊鼎設問:假設你是博物館的文物講解員,你該怎樣向參觀者介紹這件文物?請寫出簡介。不超出80個字。這樣大型的青銅器,是如何制造出來的?說明了什么?(主要教師講解制造過程)明確:青銅器的產量和質量折射出國力的盛衰。技術精湛,氣勢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當時那個時代輝煌燦爛文明的象征。今天,司母戊鼎被賦予了新的內涵:21世紀來臨之際,黨中央鑄造了司母戊鼎的復制品,命名為"中華世紀鼎”,作為中國人民迎接新世紀的禮物送給聯合國,現以被永久收藏。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過渡:通過剛才所學我們知道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作金文,師展示甲骨文圖片問學生大家猜猜:這幅圖片上的文字稱作什么文字呢? 學生活動:學生說出甲骨文的含義,發現時期,發現者,發現地點 教師活動:教師可以展示些甲骨文字例,指導學生辨識,以激發學生對甲骨文的探究興趣。學生活動:學生結合課文中的《相關史事》,用生動的語言講述甲骨文發現經過。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兩點:一是甲骨文因文字刻畫或書寫在龜甲和獸骨上而得名;二是甲骨文首次發現是在清朝,其記載的是商朝、西周社會的內容引導學生解決以下問題:1.甲骨文是在哪里出土的?2.甲骨文是怎樣被發現的?3.甲骨文記載了什么內容?4,甲骨文的發現有什么重大歷史意義?明確:1、發現地點有河南安陽的殷墟、陜西、山東等地。2、甲骨文的發現之旅——一片甲骨驚天下。補充發現甲骨文的故事:1899年,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一座大宅院里,年過半百的王懿榮生病了去看中醫,在老中醫開的藥方中發現了一味“龍骨”,上面刻著符號,尋常未見。接下來,王懿榮多方努力,收購“龍骨”達1 500余片,并對“龍骨"進行了反復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讓他很快了解到這些“龍骨”是龜甲和獸骨,上面的符號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紋則是高溫灼燒所致。最后,王懿榮確認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號確屬一種文字,是我們祖先創造的早于先秦時代青銅器上的文字。3、要知道甲骨文的內容,首先必須了解商代貴族王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占卜。王室貴族遇事無論大小,一定要占卜定吉兇,再按占卜的結果安排活動。包括祭祀、戰爭、農業、狩獵、畜牧業、數字、地理、官制、刑法等,還有醫藥、氣象、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內容。甲骨文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4、甲骨文發現的重大意義,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師生共同探究:“甲骨文的造字特點”這一部分,教師展示圖片,結合現代漢字結構和課文中的甲骨文字形舉例與學生共同探究,引導學生認識到甲骨文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等造字方法,使學生明確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教師活動:根據剛才所學引導學生歸納甲骨文發現的意義。學生活動:齊讀甲骨文發現的意義并在書上勾畫教師強調兩點:一是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二是經過研究可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學生活動:完成達標檢測,大家齊讀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結合本課所學談感悟。教師活動:教師總結:商朝青銅器的冶煉和制造,創造了舉世矚目的青銅文化。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當時青銅器制作工藝的最高成就。青銅器的產量和質量折射出國力的盛衰,商朝的青銅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國力和燦爛輝煌的文明。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甲骨文是刻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由于它記錄了當時社會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這些文字成為研究我國上古歷史的寶貴資料。不論是安陽殷墟的甲骨文,還是刻有“宅茲中國”的西周何尊,不論是牛河梁遺址的“廟壇玉佩,祭祀神話”,還是良渚遺址的“儀式道具”……向歷史更深處追溯,華夏文明之源燦若滿天星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知所從來,方明所去!作業布置:分組制作青銅器簡介卡片 ,內容包括:青銅器名、出土朝代、用途功能。根據各組表現,按照優秀、良好、合格對各小組評價。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展示圖片,在引導學生鑒賞文物,分析文物的歷史價值上,做的比較全面,課后學生在嘗試自己分析三星堆新出土的文物時,已經能夠初步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