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熱力環流的形成 教學設計課標解讀 本節課對應內容的課標要求:運用示意圖等,說明熱力環流原理。 課標解讀:“熱力環流原理”為重點學習內容。“運用”“說明”等行為動詞主要是看學生能否繪制示意圖或使用示意圖來說明過程。設計思路 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是解釋生活中一些自然現象如海陸風、山谷風、城郊環流等所用的原理,也是后續學習全球性大氣環流的基礎。但很多學生由于對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理解不到位,導致在大氣運動的學習中出現困難。 故本節微課立足于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以生活中常見的熱力環流現象引入,采用動畫演示的方式生動展示熱力環流形成過程中空氣的運動情況,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和過程,并對學生易犯錯誤的知識點進行強調,幫助學生走出誤區,夯實地理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最后給與學生的課后地理實踐活動做出推薦和指導,旨在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教學目的 通過動畫演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和過程,并對易犯錯誤的知識點進行強調,幫助學生走出誤區。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高空和近地面各點氣壓狀況的比較教學過程 引入 引入生活中的孔明燈、熱氣球、水蒸氣等熱力環流現象,提出問題,激發興趣。 二、知識鋪墊 引入氣壓的概念,提出氣壓與空氣密度呈正相關的關系,同一地點,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氣壓越低。 三、過程講解 如果A、B、C三地受熱均勻: 則同一高度的空氣密度相同,氣壓相同,空氣沒有上升和下沉運動。 如果A地受熱較多,B、C兩地受熱較少: 則A地空氣受熱會膨脹上升,B、C兩地空氣遇冷會收縮下沉。 高空和近地面同一高度的空氣密度發生改變,引起同一高度氣壓狀況發生改變: 高空同一高度,A地上空形成相對高壓,B、C兩地上空形成相對低壓。 而近地面,A地形成相對的低壓,B、C兩地形成相對的高壓。 同一水平高度上,氣流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 在高空,空氣由A地上空流向B、C兩地上空。在近地面,空氣由B、C兩地流回A地以補充A地上升的氣流,從而形成了熱力環流。 四、規律總結 地面冷熱不均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 大氣的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是引起大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五、易錯點強調 氣壓值總是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氣壓狀況高低的比較是在同一水平高度上進行的; 高空的氣壓狀況與近地面相反; 近地面形成熱低壓,冷高壓; 空氣的垂直運動遵循熱上升,冷下沉的原則。水平運動總是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 鞏固練習 推薦課后實踐任務 課后,同學們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熱力環流的模擬實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