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水循環課標要求新課標對地理1中“水循環”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課標解讀1.基本構成解讀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內容要求是“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其行為主體是學生;行為條件是“運用示意圖”;行為層次使“說明”,依據布魯姆的目標分類法,此行為層次對應認知領域的“理解”層次,對應學業質量水平二。2.符號意義解讀本節課的主要概念是水循環:水循環是指地球上的水資源,不斷的變換地理位置和物理形態的運動過程。水循環是多環節的自然過程,全球性的水循環設計蒸發、大氣水分輸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環,以及多種形式的水量貯蓄。根據水循環發生的空間范圍,又可以將水循環劃分為海上內循環、海陸間循環、陸上內循環這三類。其中海陸間循環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學生需要重點掌握水循環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和地下徑流等環節。對水循環地理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認識,例如,水循環將水圈、巖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系起來,表現出自然界圈層和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及相互影響;水循環維持著地球上各種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使水資源總量上處在不斷更新之中,并且水循環對氣候、生態、地貌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3.育人價值解讀地理學科承載著育人的重要功能。學生通過繪制或使用水循環示意圖的過程中可以自己建立對各種水體、各個環節直接的聯系,從感性的、直觀的景觀圖或象形圖中逐步歸納、建立建立水循環模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促進了學生綜合思維的發展,轉化時間和空間尺度,增強學生的區域認知、區域比較和區域聯系的能力,在認識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以及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中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4.質量水平解讀本節課對應學業質量要求中的:“能夠運用地球科學的基礎知識,說明一些自然現象之間的關系和變化過程;”以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釋特定區域的自然現象,并說明對人類的影響”。本節課對學生的學業質量水平要求為水平二:“對于給定的地理事象,能夠簡單分析地貌、大氣、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個要素之間的關系,解釋水循環的時空變化過程,辯識某些自然地理要素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結果。能夠歸納出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自主辨識給定區域的某些自然要素特征”;同時要求“能夠設計實驗,并進行簡要解釋,在地理實踐中表現出獨立思考的意識、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以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5.資源開發解讀(1)利用好地理教材資源地理教材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重要材料依據,在進行教學資源開發時,首先要重視教材這一資源。本節課的教材內容為“水循環”,包括課前的情境設計、正文、圖像、活動欄目和一個自學窗。教材內容較為豐富多樣,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其他教學資源的開發必須在哎地理教材基礎上進行。(2)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工具資源在課標要求中提到“運用示意圖”,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離不開以示意圖為工具來輔導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本節的水循環過程可以利用動畫等信息技術軟件來呈現,幫助學生形成對水循環的直觀認識;在講解到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豐富的圖片和視頻資源來做分析,也可以利用工具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實驗的演示,探討城市內澇的形成原因及其解決途徑,從而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3)利用好鄉土、社會教學資源水循環這一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其中降水、徑流和蒸發等環節與物理知識緊密相連,結合一定的生活實際,學生對這些基礎原理性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和實際的感受,并對城市的內澇也有一定的觀察和體會。因此在講到人類活動影響水循環的哪些環節時,可以以學生所在的地區為例,探討該城市內澇產生的原因及其治理方式,這都是很好的鄉土教學資源。(4)利用好學生資源學生是教學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占主體地位。課前可以讓學生搜集關于城市內澇、過度抽取地下水、南水北調等相關的信息,課中組織學生探討這些案例反映了人類活動對于水循環哪些環節產生了影響,并引導學生針對所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總結水循環的相關知識。利用好學生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6.教學方法解讀教學提示當中指出:以自然地理要素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線索組織教學。充分利用地圖、景觀圖像、地理視頻、虛擬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和周邊自然與社會資源支持教學。指導學生運用體驗、觀察、觀測、實驗、野外考察等方式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辯證看待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各種影響。本節課的內容時“水循環”,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在本節課中,可以運用地理實驗教學、案例教學和地圖法教學。教材分析1.教材基本結構分析(1)教材整體結構分析新教材地理1為自然地理,對應課程標準1.1——1.12的內容要求,主要涵蓋了地理自然要素: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地球基本知識的相關內容。本節內容水循環為自然地理中的一個要素即——水圈的相關內容之一,學習水循環與水循環下一節的海水性質及其運動共同構成水圈這一要素的整體內容。(2)教材單元結構分析水循環為人教版地理1中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節內容,是本單元認識和學習水的基礎和第一個重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和認識陸地上的各種水體,理解各水體之間的變換與運動過程,為第二節海水的性質以及第三節海水的運動這些后續內容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下圖為《地球上的水》這一章節內容的知識結構。圖1 《地球上的水》知識結構2.教材具體內容分析(1)知識結構為了落實本節課標要求,教材設計了“水循環的過程及類型”、“水循的地理意義”這兩個標題的內容,并設計了一個“認識砂田影響的水循環環節”為主題的活動欄目。“水循環的過程及類型”是基礎性知識,旨在使學生獲得關于水循環的基礎概念和水循環過程的原理性認識,水循環的過程是本節課的重要知識內容。在掌握水循環過程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分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從空間尺度、時間尺度、區域尺度和要素綜合角度認識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2)能力結構本教學內容對應的知識對學生的要素綜合能力、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在學習過程中要通過運用水循環示意圖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通過指導學生讀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地理圖像技能;教材中設置了“認識砂田影響的水循環環節”為主題的活動欄目,能夠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教材重難點根據對教材知識內容的分析,“水循環的各個環節和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是本節課知識體系的核心內容,學生只有學習和掌握了水循環的各個環節和過程才能夠理解水循環這一地理過程,才能夠從水循環的各個環節及其運動過程體會到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由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這一部分內容較為抽象,在知識類型上屬于大尺度的空間概念和時空聯系,且實際生活中不易觀察,學生對這一部分體會較少;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借助一些具體的案例將大尺度的空間概念轉化為生活中易觀察的地理現象,對教師的教學要求也比較高,因此“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節教材的難點。(4)圖文結構本部分教材多采用文字資料和示意圖結合的表述方式,運用水循環示意圖、活動欄目的圖表資料以及探究欄目中的塞納河景觀圖片將水循環的過程以及生活中的水循環案例直觀生動地呈現出來,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水循環的原理性知識的求知欲,促進知識點的學習和理解。(5)素養結構本節內容體現了對學生“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的培養,通過掌握水循環的各個環節,學生能夠根據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認識到水循環的各個環節共同參與構成了水循環的運動過程;通過分析水循環將四大圈層聯系起來共同促進學生對于地理要素綜合、時空綜合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根據水循環發生的空間范圍不同將水循環劃分為陸上內循環、海陸間循環和海上內循環,引導學生對空間尺度和地理區域具有一定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在分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過程中,認識到人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與此同時,本節課要求學生繪制水循環示意圖,在開展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始地理實驗活動,從而落實對于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因此可以看出,四大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滲透在教材的各個知識內容和教學的各個環節,教材結構與素養結構緊密聯系。學生地理學習需要分析1.知識能力基礎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根據地理1前兩章的學習以及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知識、自然地理要素中的大氣圈和巖石圈,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和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能力,具備一定的讀圖、析圖繪圖能力,這為學習本節課的水循環內容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和能力基礎。與此同時,高中生在初中階段的物理科目中以及掌握了水的三態變化,對水的蒸發、凝結、降水等具備了較為科學的認識,這為本節課學習水循環的環節以及水循環的能量來源提供了較好的知識基礎。2.學生間的認知差異本節課不僅涉及到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物理知識,還有地理概念如下滲和徑流;同時需要注意到水循環是發生在全球大尺度的水體三態及空間位置的變化過程,對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和空間尺度轉化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在這一方面的認知基礎參差不齊。因此在開展教學時,需要充分了解到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認知差異,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3.生活經驗與心理本節課內容是水循環的過程和地理意義,其中水循環的相關環節中,降水和徑流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都能夠較直接地感知,這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較好的認知基礎。但是學生對于較大尺度上的水汽輸送、海陸間循環、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往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利用貼近生活的地理現象,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化抽象為直觀具體,從現象出發探究現象背后的水循環知識,推進課程學習。教學目標表1 水循環教學目標1.能夠區分海洋間、陸地間及海陸間的不同水循環類型和不同水體的分布類型;能夠分析中國38°N剖面圖中所涉及的水循環類型。(區域認知)2.從整體的角度,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聯系起來,描述水循環的過程并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所體現的方面,能夠認識到事物是普遍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綜合思維)3.結合生活案例,說明水循環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增強水資源憂患意識;結合實例,分析水循環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人地協調觀)4.能夠動手繪制“中國38°N剖面圖”的水循環示意圖,并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能夠動手進行城市內澇的模擬實驗操作,探討內澇的成因。(地理實踐力)教學重難點1.重點:水循環的各個環節及其過程;水循環的地理意義2.難點: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1.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實驗法2.教學媒體:多媒體、地圖、地理實驗八、教學設計思路圖2 水循環問題式教學設計思路圖3 水循環講授式教學設計思路教學過程設計(問題式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 【情境創設】 近幾年來,武漢市內澇嚴重,夏季一不小心就會開啟看海模式,想必同學們都身有體會。現在請大家觀看一段視頻再次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況。(教師播放2016年7月2日武漢內澇視頻) 【設置提問】 其實,近幾年不僅僅是武漢市,很多城市都會面臨“逢雨必澇”的窘境,那么造成城市內澇的原因是什么?我們該如何打破這一困境呢? 【觀看視頻】 感受武漢城市內澇的場景,并思考城市內澇的原因及其對策。 以真實的情境導入,能夠喚起學生真切的感受和認知,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新課講授 認識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播放視頻】 播放“自然界水體運動”視頻 【設置任務】 觀看“自然界水體運動”視頻并參考教材“大規模水循環示意圖”,在下面水循環簡圖中,用箭頭標明水體的運動方向以及水循環的各個環節。 圖1 水循環示意圖 【設置問題】 1.此圖包含兩個空間領域:陸地和海洋。按照發生的空間領域不同,水循環主要包括哪幾種類型? 2.驅動水循環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師生共同歸納】 師生共同歸納水循環的定義。 觀看視頻,動手標明水循環簡圖中的各個環節,思考水循環的類型。師生共同歸納水循環的定義。 通過合作探究,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做到動手、動腦、動口相結合。運用水循環圖進行歸納總結,突破第一個重難點,讓水循環發生的過程真正地進入學生頭腦,學會分析不同區域的水循環類型,落實區域認知核心素養。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案例教學 【呈現案例】 材料一:原本是植被豐茂、地表平坦的黃土高原如今已變得千溝萬壑。河口處,由于黃河攜帶了大量的泥沙,每年有近16億噸泥沙進入黃海,使得黃河三角洲面積不斷增大。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進,形成大片的新增陸地。黃河上游特別是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地形險峻,山勢陡峭,峽谷綿延,水流湍急??偮洳?300多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是全國著名的水電“富礦”,被國家《能源“十一五”規劃》列為重點開發的水電基地之一。 材料二: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曾斷言:“人 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材料三:讀圖2“全球年平均水量收支情況(個單位)” 圖2 全球年平均水量收支情況(個單位) 材料四:教材49頁表3.1地球上各類型水體的更新周期。 【設置問題】 1.不斷擴大的黃河三角洲和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體現水循環怎樣的地理意義? 2.水力發電利用的是什么能量?由什么能轉換而來?由此得出水循環有什么地理意義? 3.根據圖2的數據,計算海洋水量的收入與支出,說出收入與支出的關系,由此得出水循環有什么地理意義? 【教師總結】 圖3 水循環溝通的四大圈層 【閱讀材料】 閱讀三則材料,根據教師的問題思考答案。 【學生回答】 1.從黃河三角洲和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可以看出水循環可以塑造地表形態,促進物質的遷移; 2.太陽能轉化為水能,水能轉化為電能,可以體現出水循環能夠促進能量轉換; 3.全球各種水體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 4.通過計算可以發現海洋水量的收入等于支出,體現了水循環促進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5.通過閱讀各水體的更新周期,認識到水體的寶貴。 學生通過教材查找并歸納總結,提高學生分析材料、歸納總結的能力。 利用材料和圖表解釋重點,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通俗易懂,突破重難點內容。 充分利用數據,培養學生水資源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人地協調觀。情境教學——自主探究 【探究任務】 自主學習教材中水循環的具體過程與環節,結合一下圖片材料,圍繞探究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嘗試在中國38°N剖面圖中繪制水循環示意圖,見下圖: 圖4 中國38°N剖面圖 【呈現材料】 圖5中國地形圖 圖6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圖7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圖8中國內流區與外流區分布圖 【探究問題】 1.沿剖面線由東向西,“水汽輸送”的水量有什么差異? 2.剖面線上,賀蘭山東、西兩側地表徑流的水量有什么差異? 3.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柴達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主要參與的水循環過程分別是哪些? 4.沿剖面線由東向西,人類容易利用的水資源數量有什么差異? 【自主學習】 自主閱讀教材,學習水循環的相關環節。 【合作探究】 小組間合作探究,利用教師所給的相關材料信息,共同探究回答相關的問題。 給出中國38°N剖面圖,以及增補了中國地形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布圖和中國內外流區分布圖,把水循環放置在真實的情境中去研究,更加生動具體,有利于在真實的區域情境下引導學生探尋水循環的地域分布特征,促進學生“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等高階思維的培養與提高。實驗教學——城市內澇 【創設情境】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課前所了解到的城市內澇現象; 【實驗教學】 教師利用課前準備的材料,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分工合作,探討城市內澇的形成原因及其解決措施。 圖9 不同路面狀況對水循環的影響模擬實驗 【合作實驗】 利用教師分發的器材進行實驗操作,并注意記錄實驗現象和結論。 【實驗感悟】 通過實驗操作認識不透水路面阻礙雨水下滲,大部分雨水已地表徑流形式流走,在低洼處積水成災。 找準“最近發展區”,有利于帶領學生在復雜情境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分析地理現象、解決地理問題。設置地理實驗,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地演示內澇的形成過程,從微觀的尺度,有助于學生理解。課堂總結 總結升華,立德樹人 【情境創設】 教師利用圖片展示建設“海綿城市”的相關措施,如:“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綠色屋頂”、“透水磚”等城市建設;教師從“滲”、“蓄”、“滯”、“凈”、“用”、“排”幾個方面引導課下去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每一種措施具體的實施過程。最后借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論斷進行教學展望和升華。 了解社會水循環和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干預的具體表現,并積極反思城市內澇的成因,從教師給出的幾個方面思考內澇的解決途徑。 跳出局部小尺度的水循環,引導學生關注大尺度的水循環,拓寬知識視野;落實人地協調觀,培養學生尊重自然、利用規律改造自然的意識,實現課程的立德樹人。板書設計(問題式教學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