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水循環一、課標解讀內容要求:“運用示意圖,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該條課標的行為動詞為“運用”與“說明”,主要是看學生是否能使用水循環示意圖來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教師在教學中應為學生提供繪制水循環示意圖的機會,讓學生自己梳理水循環各環節之間的聯系,構建水循環過程模型。水循環的過程主要是指水循環的動態過程,核心是水以氣態、液態和固態的形式在陸地、海洋、大氣間不斷地循環,需要將海陸間循環、陸上內循環、海上內循環三種類型的水循環綜合起來分析,不可分割。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具有全球性,其教學必須建立在整體把握水循環的過程之后,對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認識。同時,因為水循環在不同空間尺度上表現出來的過程、特點與地理意義是有差異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水循環進行不同尺度下的綜合研究,幫助學生全面、辯證地理解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二、教材分析本節課使用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本節教材包括導入、正文、活動、自學窗等欄目,其中,導入選用的是《宋書天文志》中對于海水水量維持穩定的解釋,涉及中國優秀傳統書籍,所以本設計使用該導入;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水循環的概念、水循環的過程、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水循環的過程教材又將其分為海陸間水循環、海上內循環和陸上內循環三種,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包括水循環聯系四大圈層、促使各種水體更新,維持全球水量動態平衡、塑造地表形態、促進全球熱量平衡、影響氣候與生態等,教師可帶領學生學習兩個地理意義,其他的交給學生課下探究。因為水循環的概念涉及水循環環節、類型,所以本節課將教學順序調整為水循環的過程——水循環的概念——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活動教材采用的是“認識砂田影響的水循環環節”;自學窗是”法國水文學家佩羅證實降水是河水的主要來源,屬于科學史的部分,但因為本節課教學容量較大,所以自學窗部分教師在課堂上不涉及,布置給學生課下閱讀。三、學情分析水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較為頻繁的自然要素。學生從小接受的保護水資源等公民環境教育也使他們對自然界中的水存在發自內心的關注與親切感。經過適當引導,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學生處于高一年級,初中所學知識及生活經驗僅限于了解自然界中水體的簡單存在形式,如液態水體——江、河、湖、海、雨,氣態水體——水蒸氣等,不能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環過程。教材中“相互聯系的水體”內容已被刪除,但有關水體類型的名稱、含義及相互轉換是學習水循環的重要基礎,學生可能不知道或者先前學過已經忘記,教師應補充講解。四、教學目標1.夠從各個環節相互聯系的角度,說出水循環的概念,畫出水循環的示意圖。(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2.結合身邊的地理現象,描述人類活動對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人地協調觀)3.能夠結合實例,列舉歸納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綜合思維)。4.通過水循環三種類型發生的空間不同,解釋、歸納不同空間尺度下水循環的特點(區域認知)5.學習我國古代學者關于水循環的記錄和研究,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五、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展示材料:公元前300多年,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天問》中提出:“東流不溢,孰知其故?”對百川入海,而海水不溢的原因,提出問題。幾千年來很多先哲都在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公元5世紀,南宋著名天文學家何承天在《宋書·天文志》中對海水水量維持穩定作了解釋:“百川發源,皆自山出,由高趨下,歸注入海。日為陽精,光耀炎熾,一夜入水,所經燋竭。百川歸注,足以相補。故旱不為減,浸不為溢。” 提問:文中是如何解釋海水水量維持穩定的原因的?這種解釋科學嗎?蒸發的海水到底去哪兒了呢? 利用語文知識閱讀古書,思考《宋書·天文志》中對海水水量維持穩定的解釋是否正確。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引導學生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就。新課講授 “水”以及“水體” “水”以及“水體”相關知識的補充(課前預習填完,課上提問) 1 .水的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2.水體從空間分布看分為海洋水(96.53%)、陸地水、大氣水。 3.陸地上淡水的主體 陸地上淡水可分為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等,其中冰川水是淡水的主體,占淡水總量的 2/3 課前預習,上課通過回答教師的問題回憶與補充知識。 補充相關知識,促進學生對接下來學習的理解。自主探究 水循環的過程 【自主探究】 閱讀課本文字和水循環示意圖,思考以下問題: 水循環示意圖 1.水循環發生在哪些水體之間? 2.水循環發生的領域有哪些?(海洋與陸地之間,陸地與陸地之間,海洋與海洋上空之間) 3.水循環的過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環節? 閱讀課本文字和水循環示意圖,自主思考與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在有了相關知識鋪墊后,水循環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較為簡單,可以通過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文字與圖像,來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讀圖析圖的能力,并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梳理水循環的過程。合作探究 水循環的過程 【合作探究】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分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務: 1.水循環的的動力來源?水循環主要環節分別受何動力影響? 2.水循環過程中水的相變?發生的空間變化? 3.繪制簡單的水循環示意圖并加以說明。 【匯報展示】學生組內交流討論后分組匯報展示,組間相互補充。 展示說明討論結果和繪圖成果,跟隨教師進行知識總結改正圖示,促進新老知 識的聯系內化。 小組討論集思廣益,通過圖像的繪制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理順循環過程及參與環節,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與地理實踐力。小組活動 【活動】分組合作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寧夏中部氣候干旱,人們在耕作土壤表面鋪設砂石覆蓋層,發展農作物種植,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產量高、品質優。 寧夏砂田景觀 【合作探究】 1.分析砂石覆蓋層對水的下滲的影響。 2.比較砂田和裸田蒸發量的差異,說明砂石覆蓋層對蒸發的影響。 3.比較4月末砂田和裸田的土壤含水量,歸納砂田影響的水循環環節及其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派小組代表分享討論結果,其他同學補充 小組共同討論分析砂石覆蓋層對下滲、蒸發等環節的影響,為下面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產生影響的學習打下知識與思想基礎。【承轉】砂田影響水循環環節說明了人類活動可以對水循環產生影響,人類還可以影響水循環的其他環節,如通過修水庫和跨流域調水改變地表徑流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知識講授 人類對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 【多媒體展示】 修建水庫、植樹造林、人工降雨等圖片 提問:這些圖片反映了人類對水循環哪些環節的影響?初次之外,你還能想到什么案例來說明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 修建水庫改變地表徑流的時間分布。植樹造林影響水的下滲;人工降雨影響的是降水環節。除此之外,人類還可以通過鑿井抽取地下水來影響地下徑流等。 通過圖片的展示,直觀的展示人類對水循環各環節的影響,同時通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其他案例,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培養學生的開拓性思維與人地協調觀。合作探究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合作探究】 分組閱讀以下材料,共同完成問題。 1.地球上各種水體如何能夠不斷更新?其更新的周期有何不同? 水循環和水平衡示意圖 2.如何分析全球的海洋水、大氣水、陸地水的水量變化以及全球水的總量變化 黃土高原景觀 3.黃土高原當初形成的時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這種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并派代表整理分享討論接結果;傾聽其他組討論結果,與自己組的結果進行比較,取長補短。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水循環的意義:各種水體處于不斷更新狀態,維持全球水量動態平衡;塑造地貌。課堂總結 【課堂總結】 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回顧本節知識體系,整理水循環的概念、環節、過程、及其地理意義。 畫出本節課的思維導圖 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整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邏輯更加清晰,記憶更加深刻。【課后作業】 課后查閱資料,思考水循環還有什么其他地理意義?表現是什么?分小組以小論文的形式提交。 課后查閱資料,歸納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由于時間的限制,將水循環的其他地理意義留給學生課下自主查閱,培養學生查閱信息提取信息、綜合信息的能力與寫作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