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 教學設計課型 新授課 課題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 課時 1教材分析 單元概述: 本單元歷史時間段是“史前時期”,即從人的出現到文明的起源這一歷史時期,從社會形態的角度劃分屬于原始社會時期。第一單元的3課分別從人的進化、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出現三個方面介紹中國原始社會的基本情況。這3課也分別對應著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部落聯盟時代3個發展階段。 本課概述: 教材有三個并列子目:其內在邏輯是總分關系,要理解原始農業的概念,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有難度。所以對教材進行整合,先構建時空線索,再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居民, 由具體到抽象,形成對原始農耕的直觀性認識,進而深入理解。教學 重難點 重點: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難點:原始農業的發展學習目標 1.通過考古文物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特點,知道原始農業的興起及其重要意義。 2.識讀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復原圖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點。 3.認識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取得的成就,產生崇敬之情,從而達到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早期人類的歷史,了解了他們是以采集和狩獵為生,請同學們思考: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如果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獵物為生,會有哪些不便之處?總結過渡: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二、展示課題: 《原始農耕生活》 三、展示學習目標: 1.通過考古文物了解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特點,知道原始農業的興起及其重要意義。 2.識讀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復原圖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 ,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點。 3.認識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和取得的成就,產生崇敬之情,從而達到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 四、講授新課: 原始農業的發展 同學們自行閱讀課本第八頁和第十頁上面兩段內容并完善內容。 河姆渡人的生活 展示材料: 材料1:農作物 材料2:木結構水井 材料3:生產工具-骨耜 材料4:陶器、玉器、樂器 材料5:干欄式房屋 展示河姆渡人生活表格,同學們自主完成表格。 小組合作探究: 河姆渡人比北京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可以從食物、居住條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等方面來考慮) 半坡居民的生活 材料1:農作物 材料2: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同學們觀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的相關視頻。 材料3:生產工具-磨制石器 概念解讀:新石器時代 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 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 材料4:彩陶 小組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完成下面表格后,比較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有哪些不同? 教師引導:正是由于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在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環境、氣候的不同,導致他們在房屋建筑和種植農作物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們要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科學規律。 課堂小結: 思考并回答問題:1.冬天食物匱乏,會經常挨餓,有時為了食物要走到很遠的地方。 2.種地、儲存糧食。 齊讀學習目標 同學們自行閱讀課本,完善內容。 閱讀課本,在引導下完成內容的填寫。 在引導中明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通過展示木結構水井,讓同學們知道我們應當“吃水不忘挖井人”,并對先民的聰明才智產生崇敬之情。 同學們觀察干欄式房屋的特征并結合地圖分析河姆渡遺址的地理位置,所處流域以及氣候,引導學生得出這樣建造房屋的理由。 自主閱讀教材,完善內容。 在引導中明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引導學生們通過圖片、地圖、視頻觀察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的建筑特點,以及讓學生們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建造房屋。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導入新課自然貼切。 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培養學生從課本中提取相關信息的能力。 通過這一內容的講解,突破本課的難點內容。 此處落實了五大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 此處落實五大核心素養中的家國情懷。 此處落實了五大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 通過展示圖片,介紹相關內容,使他們了解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 根據考古發現得出相關歷史信息,培養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此處落實了五大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 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此處落實了五大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 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此處落實了五大核心素養中的歷史解釋。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此處落實了五大核心中的唯物史觀。板書設計 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 原始農耕生活 原始農業的發展 河姆渡人 半坡人課堂反饋 1.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發現了我國早期栽培的農作物遺存。這種農作物最有可能是( ) A.粟 B.黍 C.玉米 D.稻 2.某博物館的講解員說:“我們這里的人們以粟為主食,還能制作彩陶。”與之相符的遺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 C.河姆渡人遺址 D.半坡遺址作業 請同學們搜集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的相關資料(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除外),下次上課我們在班里分享。結束語 教師引導:學完本節課,我們知道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悠久燦爛,中華民族的先民智慧無窮。應付吾輩之韶華,耀吾輩之中華。為祖國驕傲,為華夏今朝喝彩。華夏波瀾壯闊,少年仍需向前!作為同學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勵志成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課后反思 創設了情景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導入新課自然貼切。 在本節課中設計了兩次小組合作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設計了學生自主學習環節,落實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 如何在增加歷史趣味性的同時,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重點難點的探究依然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