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教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應運古詩和《西漢疆域圖》,掌握西漢建立的基本史實。(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2.結合秦速亡的背景及相關史料,編制歷史劇,解釋西漢初“與民休息”政策的概念及意義。(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3.運用相關史料,概述“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實,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思考內在因果關系。(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4.結合相關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做到論從史出。(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5.體會漢初統治者政治寬厚,生活恭簡,這種簡樸作風一直為史家所稱頌。(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漢初休養生息政策。 教學難點: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教材分析西漢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全面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來的長期戰亂,經濟凋敝,物價飛漲,社會動蕩不安。漢高祖劉邦為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實施了休養生息政策,將他新建立的王朝穩定下來。漢高祖的兒子文帝和孫子景帝統治時期,繼續實施休養生息政策,減輕人民負擔,使社會經濟由恢復進入發展階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稱“文景之治”。漢初70年的歷史,是社會經濟從凋敝走向恢復和發展的歷史,為漢武帝大一統奠定了基礎,為此后2000余年封建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教學過程《西漢的建立和休養生息政策》 學習任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 創設情境, 引起學習興趣。【材料展示】出示、講解西漢陽陵資料、圖片,特別是對比講解“微笑俑”。閱讀圖片,對比漢陽陵兵俑與秦兵馬俑表情的異同,感受景帝時期治世文明。以直觀圖片、材料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教授新課 西漢的建立 1.西漢建立 西漢初年的社會狀況及原因: 編演歷史短劇:“與民休息” 休養生息政策 1.休養生息 2.漢高祖休養生息政策 三、文景之治 1.措施 2.作用 應用唐王珪《詠漢高祖》詩歌及《西漢疆域圖》,引導學生掌握西漢建立三要素:時間、建立者、都城。 【材料展示,設問】根據材料,說一說,西漢建立之初的社會景象。為什么出現這種景象?為此,漢初統治者的首要問題是什么? 創設情境,編練歷史短劇“與民休息”。 【材料展示】材料:“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愈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陸賈《新語》 【材料展示】出示“休養生息“含義:即在社會大動蕩或長期戰爭之后,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峻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恢復元氣,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引導學生解讀其內涵。 【材料展示】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漢高祖休養生息具體措施。 【設問】漢初休養生息措施作用? 【材料展示】材料:西漢初年“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 國自倍,富厚如之”。 ——剪伯贊《中國史綱要》 【材料展示】【設問】 通過下列八段材料: 材料一:夫農,天下之本也,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zī chéng](古代盛在祭器內以供祭祀的谷物)…… ——《漢書·文帝紀第四》 材料二: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 ——《漢書·景帝紀第五》 材料三:賦稅的征收:秦朝三分之二;漢高祖時:十五稅一;文帝、景帝時:三十稅一。材料四:徭役的次數:秦朝服徭役的年齡從17歲開始,一年數次。文景帝時期服徭役的年齡從20歲開始,三年一次。 ——據《史記》《漢書》整理 材料五: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dàn] ,肉二十斤;九十已上,又賜帛[bó] 人二匹,絮(粗的絲綿)三斤。 ——《漢書·文帝紀第四》 材料六:文帝:廢除連坐,廢除肉刑。把割鼻子改為打三百板子,把斬去左腳改為打五百板子,把斬右趾(斬去右腳)改為棄市(死刑); 材料七:景帝:針對笞[chī]刑(竹、木板責打),一是減少笞數,二是規定刑具規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 材料八:漢文帝一生主張節儉,在死前,在遺詔中痛斥厚葬的陋俗,“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對修建他的陵墓,要求不許用金、銀、銅等裝飾,只可用瓦器。 引導逐層分析漢文帝、漢景帝休養生息的措施。 【材料展示】材料:“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大漢朝開國以來七十多年之間,國家安定。只要不遇上洪澇和干旱的災禍,老百姓就人人保暖,家家富裕。) ——《史記》 評價認識文景之治的作用。 【引導設問】 探究:如果你是農民,你愿意選擇生活在秦,還是西漢?為什么?閱讀兩則材料,提取信息,解答問題。 參與歷史短劇表演,閱讀文獻材料,體會休養生息政策的必要性。 逐字解讀“休養生息”意思。 提煉教材及材料信息,概括漢高祖休養生息措施:解甲歸田;釋奴為民;鼓勵農桑;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措施的作用: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依據材料,逐層認識并歸納文帝、景帝休養生息措施: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減輕賦稅、徭役;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峻法;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 依據史料,認識文景之治的作用。 小組討論,發表見解,全面認識文景之治,形成正確價值觀。 讀詩歌和地圖,掌握西漢建立,培養時空觀念。 通過閱讀材料,讀取信息,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歷史短劇表演,結合相關史料,引發學生注意與思考,迅速進入情景,亦通過另一個視角評述休養生息政策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多方面搜集信息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在教師引導下,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對抽象概念形成具象認識。 培養學生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的能力。 閱讀史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增強學生閱讀史料、有效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培養讀史明智,家國情懷。課堂小結 隨堂練習 課堂提升西漢初建,民生凋敝,政權不穩 高祖吸取秦亡教訓,穩定政權實行休養生息 漢文帝、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出現“文景之治” 為漢武帝大一統打下基礎 “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這首詩描寫了哪一朝代的建立過程( ) A.西漢 B.東漢 C.西晉 D.東晉 2.西漢初年,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 ) A.消滅項羽的殘余勢力 B.加強中央集權制度 C.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 D.解除朝中大將兵權 3、“文景之治”這一盛世景象出現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 ②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獎勵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 ④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穩定 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儒家思想進行統治 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根據本課所學,設計本課思維導圖。 分組討論,分條總結。 完成練習 設計思維導圖 梳理本課主要知識點并呈現各知識點之間關系 形成相關知識點的縱向整合 培養學生客觀、公正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通過當堂檢測及課后提升等,有效反饋,形成教研學評一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