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 目 歷史 課題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春秋、戰國形勢圖,知道三家分晉、戰國七雄的位置,著名戰役,理解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感知戰國時期我國歷史的總趨勢,辯證的認識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 2.通過學習商鞅變法,知道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懂得“改革推動歷史進步”的道理。理解改革要順應時代潮流,要講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3.了解都江堰工程,認識和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知道人類應該如何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教學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影響教學難點 理解戰國時期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逐漸完成了社會轉型,確立了新的制度。教學方法 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媒體技術 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多媒體視頻等教 學 過 程 學生活動及設計意圖導入: 播放《朝代歌》視頻,前面我們學習了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東周的前半段動蕩的春秋時期,這節課我們來一起了解東周的后半段戰國,這又是一段什么樣的時期呢? 講授;一、戰國七雄 春秋初期 2.春秋后期 3.戰國時期 對比三幅圖,經過春秋近300年的紛爭,諸侯國的數量發生了什么變化?上節課我們已經見識了春秋霸主的風采,到了戰國時期,春秋霸主中的晉國和齊國發生了什么變化?當時的諸侯國有十幾個,其中實力較強的是哪幾個?請同學們在書上勾畫戰國七雄是哪七個國家,并在戰國形勢圖上圈畫他們的地理位置。當時七國都擁有強大的軍隊,相互之間展開戰爭,那么當時的戰爭呈現什么樣的特點?又有哪些主要的戰役?在這些戰役中涌現了我們熟知的成語和歷史典故,我們放在課后活動中一起處理。 過渡: 七雄之間的戰爭連綿不斷,越來越激烈,如果你是戰國時期的人民,你最渴望的是什么?那么七國中哪一個國家實力越來越強,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潛力?我們看秦國的地理位置并不是七國中最優越的,為什么秦國能夠迅速強大,并且統一六國? 講授:二、商鞅變法 時間; 人物: 你知道“立木為信”的故事嗎?商鞅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在獲得人民信任和支持下,商鞅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 內容: 下面我們進行一下角色扮演,在農民、地主,士兵,貴族四個角色中選擇一個,選取一條措施,談談商鞅變法給你帶來的影響。 影響: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材料二:……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戰國策·秦策一》 從上述兩則材料中,我們能夠看出商鞅變法對秦國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過渡: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力迅速增強,為統一全國奠定基礎。而秦國在戰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到現在還在發揮作用,就是哪一座水利樞紐呢? 講授:三、都江堰 時間: 修建者: 修建地點: 都江堰作為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到現在還在為四川8個市,32個縣提供生產生活用水。下面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一下都江堰的設計原理,在看視頻的同時,請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1.都江堰由哪兩大主體工程構成?2.都江堰作為一個綜合性水利樞紐,都發揮了哪些方面作用? 材料一:“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華陽國志》 材料二: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岑參(唐)《石犀》 從上面兩則材料中,我們能看出都江堰的修建對于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小結: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七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哪位同學能分享一下本節課的收獲? 課后作業: 基礎作業:識記背誦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意義 提升作業:課后活動題第一題 板書設計: 戰國時期的 社會變化 注重歷史知識的時序性,梳理朝代的更替。 明顯減少 晉國不見了,被韓趙魏三家取代 齊國被田氏取代。 戰國七雄 學生在地圖上圈畫七國的位置, 規模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國家能夠早日統一,實現和平。 秦國 商鞅變法 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答案 獲得群眾信任,講究誠信。 學生發言,代表各自的階層,談談商鞅變法的影響。小組成員加以補充,最后教師加以點評和講解。 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都江堰 學生閱讀教材,快速找到答案。 學生帶著問題看視頻 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既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也保障了周邊地區的農業灌溉,為周邊農業豐收提供有利條件。 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其他同學補充說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