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教案1課時教學 目 標及重難點 1.通過閱讀教材和史料分析,以表格的形式概括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況,說出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重點) 2.通過閱讀教材、觀察教材插圖、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況對比表格,歸納原始農業興起的重要標志和原始農業發展的表現,進一步闡述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重點) 3.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并用本課所學的內容加以說明。 (重點難點)教學活動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估要點導入新課 “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食物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保證。原始人類出現以后,人類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獲取食物解決溫飽,如何不斷努力適應自然?如何通過勞動邁向文明?新石器時代我們開啟了農耕生活,一稻一粟的種植帶領我們迎來了文明曙光。 中國早期農業是怎樣發展的?這一時期歷史遺存又呈現出什么特點呢?我們帶著問題進入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的學習。 課前預習、跟著老師的思路思考問題。 設計意圖:溫故知新,拓展思維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 學 過 程 一、原始農業的發展 教師:名詞解釋:什么是農業? 農業是栽培農作物和飼養牲畜的生產事業。 原始種植業 課件展示:三幅圖,讓學生歸納原始種植業發展過程。 問題一:距今100000萬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是什么? 歸納:原始種植業的發展經歷了從野生植物到栽培植物;由最初的刀耕火種發展到用耒耜(lěi sì)等翻土工具進行耕種的過程。 原始畜牧業 課件展示:三幅圖,讓學生歸納原始畜牧業發展過程。 歸納:原始畜牧業的發展經歷了獵取野生動物到馴化野生動物再到飼養家畜家禽的過程。 歸納總結:原始農業產生發展過程: 問題二:原始農業主要分布在我國哪些區域?有何特點?(《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 過度: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氏族聚落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活。 學生:稻、粟、黍 學生:分布多元,主要集中在大河流域。 設計意圖:自主閱讀教材,尋找準確信息,鍛煉學生的短時間內找出關鍵的能力。 設計意圖:學會觀察圖片,并培養從圖片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二、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活 課件展示:給出表格并提供一些文物圖片。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10~12,結合插圖,找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房屋、種植物、畜牧業、工具、手工業等方面) 問題三: 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情況,你能得出哪些共同的特征和不同點呢? 教師:通過對比不難發現聚落、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使用磨制工具是他們的共同特征,這也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問題四:什么原因導致了兩大農耕生活的差異呢? 教師:這些差異主要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半坡地區地處北方,冬天寒冷干燥,風沙大,需要半地穴式房屋防沙保暖。粟是一種非常耐旱的植物。這些都非常符合北方的自然條件。河姆渡居民地處南方,氣候濕潤,溫暖多雨,地勢低洼需要建立干欄式房屋遠離地面,防潮通風。且適宜水稻種植。 合作探究:閱讀材料,闡明原始農業與古代文明之間的關系,并概括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呈現的特點。 材料一:在農業出現之前,人類對自然而言是被動適應的,但是農業出現之后,人類就擁有了改造和改良自然的能力,從而能夠從自然中獲取到更多的基本生活所需品。 —社科院考古所科考中心趙志軍 材料二:有農業,然后人類的食物,乃能為無限制的擴充,人口的增加,才能無限制。人類才必須定居。一切物質文明,乃有基礎。 —呂思勉《中國通史》 材料三: 材料四: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滿天星斗一樣璀璨,這些文化系統各有其根源,分別創造出燦爛的文化。諸文化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密切,逐漸形成一個“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國”。 —張清俐《探索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進程》 教師: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概括指出,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中華文明發源地是多元的,燦爛的文明是各地早期人類共同締造的。因此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 問題五: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生活在7000年多年前的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沒有文字記載的年代人們是如何得知的呢? 教師:我們通過考古發現了解他們生產生活狀況,所以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 學生:略 學生: (1)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 (2)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寒冷。 學生: 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學生: 通過考古發現。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完成表格內容后,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歸納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生活的共同特征。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總結能力。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片,利用學過的內容高度整合,以此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概括、歸納能力。課 堂 小 結板 書 設 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