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課標要求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二、教學目標1.通過觀看視頻和地圖,了解淝水之戰的基本情況;通過研讀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意義。2.通過分析圖片,了解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通過研讀史料,了解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意義。3.通過學習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三、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歷史意義。2.教學難點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四、教學方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及技術應用 學生活動 及技術應用 設計 意圖課堂導入 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9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講話,重點強調“此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一句,啟發學生思考。 教師提問:我們能否舉出相關政權例證? (通過古代相關政權舉例,體會各民族政權具有的大一統思想、天下觀及對中華文化的認可與折服、對中華文明的向心性。) 學生思考并回答。 拔高認知站位,助力學生以較高視野體會本課知識。過渡:今天我們便來學習這一觀點的早期例證——前秦與北魏政權。首先我們來看前秦政權。講解一: 前秦統一中國的嘗試——淝水之戰 1.背景 ①376年,前秦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相,提倡儒學,統一黃河流域,與東晉形成對峙局面。 ②383年,苻堅不顧反對,強行征兵南下,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 2.概況 3. 想一想:苻堅擁有八十多萬兵力,卻不能取得淝水之戰勝利統一全國,這究竟是為什么? 教師展示“東晉十六國形勢圖”,圖文結合說明前秦統一黃河流域后與東晉形成對峙的局面。此時,苻堅企圖統一中國。 教師播放視頻,發起拍照功能,指導學生填表思考問題并拍照上傳,通過數據,指出對影視作品要有辯證態度,學會善于查證影視作品中的不實之處。 教師發起搶答任務。 學生通過形勢圖了解前秦與東晉對峙情況。 學生填表,并拍照。 學生搶答。 圖文結合,培養學生時空意識。 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學習與動手能力。 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注意力。講解二: 促進北方民族交融的關鍵——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439年,北魏統一北方。 ②北魏前期,鮮卑拓跋部因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仍困難重重。 2. 內容 (1)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 (2)具體措施 3.意義 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4.議一議 有人說,“孝文帝的漢化,導致了鮮卑族的消亡,是鮮卑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說:“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是中華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 教師出示地圖及鮮卑族、漢族對比表格,使用實物展臺功能展示學生填表情況。 教師出示地圖與史料,帶領學生分析史料,得出遷都原因。 (通過列舉孝文帝漢化改革措施,認識改革對推動民族融合的意義,從而認識到改革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師提出問題,發布討論功能,結合學生回答,分步驟分析: 評價標準——問題結論——思考延伸。 學生填表,記錄筆記。 學生將找到資料,進行PPT展示。 學生互動 搶答、隨機選人等結合使用。 史論結合,鍛煉學生識圖、提取結論能力。講解三: 中華文明的發展——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交融表現 (1)生產方式交融; (2)生活習俗交融; (3)政治制度交融; (4)文化藝術交融; (5)民族心理交融。 2.交融影響 ①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 ②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教師分組,安排學生分別從生產、生活、政治制度、文化和心理五個方面尋找資料進行舉證。 教師出示史料與對應結論,帶領學生逐條分析。 學生分組展示各自尋找到的史料與論證結果。 講練結合,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合作探究式教學,助力學生得出問題結論。課堂練習 設計5道選擇題,鞏固、評測學習效果。 推送試題根據答題情 況針對性講解。 認真審題,使用學習機完成作答。 鞏固檢測學習效果,針對性課下復習和指導。六、課堂小結七、布置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