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 題 《推進綠色發展》 授課時間課 型 新授課 教學用時 2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2.思考人與自然是怎樣的關系?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教學重難點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教學方法 講授法、練習法、材料分析法教學用書 《思想政治基礎模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具/教學資源 PPT課件、教材課后作業 做好課堂筆記課堂板書教學反思教學過程 時間分配第一部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新課導入生態文明是社會進生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人與自然該如何相處?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怎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學習本課,我們將進一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握推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意義與要求。(二)講授新課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1.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閱讀與思考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寫道:“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叔聚中心和貯藏庫。”四大文明古國均發源于森林茂密、水量豐沛、田野肥天的地區。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的衰落與生態環境衰退特別是嚴重的土地荒漠化直接相關。我國歷史上一些地區也有過慘痛教訓,樓蘭古城因屯星開荒、 盲目灌溉,導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 始建于戰國時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 多年歷史。這一根據岷江的洪澇規律和成都平原懸江的地勢特點,因勢利導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不僅造福當時,而且澤被后世。人與自然是怎樣的關系?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1)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自然是生命之母,廣衣的草原、肥洪的土地、漁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也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2)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吉今中外,生態破壞、文明衰落的事例眾多。歷史教訓表明,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人,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后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積累了不少生態環境問題。為扭轉這一局面,我們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 、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白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相關鏈接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恩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闡釋了人與自然、保護與發展、環境與民生、國內與國際等關系,就其主要方西來講,集中體現為“十個堅持”。①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②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③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④ 堅持録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⑤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⑥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⑦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⑧ 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⑨堅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⑩ 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閱讀與思考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是提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地方。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里菲著優質的礦石資源成為安吉 “首富村”,卻也付出了環境污染的代價。2005年8月15日,時任漸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這兒考察時,以充滿前瞻性的戰路眼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余村人以此為指導,因地制宜發展白茶、椅業等產業,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經濟。如今的余村,群山巷翠,竹海綿延,已成為國家4A 級景區、全國文明村、宜居示范村。結合余村發生的巨大變化,說說你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解。(1)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既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相關鏈接 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滿足當代人的需要的發展。 (1)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社。山巒層林尺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對人的生存來說,全態環境設有替代品,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如果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空氣、水、土壤、藍天等自然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續。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鏡也是為了民生,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2)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綠水青山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也是人類永線發展的最大本錢。離開了綠水青山,人類社會的一切財富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堅定不移地保護綠水青山這個 “金飯碗”,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壯大“美麗經濟”,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相關鏈接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自1962 年建場以來,幾代人聽從覺的召喚,響應國家號召,在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黨的十九大以來,林場大力推進荒山造林綠化,完成各類造林數萬畝,每年產出的物質產品和生態服務總價值達上百億元;林場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了周邊區域鄉村游、農家樂、土特產品加工等產業迅速發展,有力帶動了周邊鄉村脫貧致富。2017 年9月,林場被命名為全國首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1年2月,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乾大會上,林場被授子“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同年9月,獲得聯合國防治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一“土地生命獎”。 啟思導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保護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你的家鄉為保護生態采取了哪些舉措,效果如何?你對家鄉政府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有何建議?第二部分實現可持續發展1. 推進綠色生產方式閱讀與思考 2020 年9月,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中和。”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聚實施碳達峰行動。” 查閱資料,了解什么是“碳達峰”和“碳中和”。●我國為什么制定上述目標?綠色生產方式,要求按照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組織生產,創造綠色產品、滿足綠色消費。綠色產品是指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不會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產品。從開發設計、原料采用、加工制造、流通、使用、報廢處理到再利用的全過程,都采取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藝,即“清潔工藝”,以最大限度減輕或消除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就要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資源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為抓手,全方位全過程推進生產方式的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在生產的全過程中提高綠色發展水平。2.形成綠色生活方式閱讀與思考 我國每年浪費的食物相當于 2億人一年的口糧,數量驚人,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刻不容緩。在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大城市,機動車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細顆粒物是空氣污染的重要污染物,推廣 “綠色出行”事不宜遲。 請查找《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 》看看對個人與家庭飲食有哪些相關規定。除了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和提倡“綠色出行” 外,你還知道哪些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中注重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體現了人們良好的個人修養和社會責任意識。相關鏈接 綠色生活方式,倡導人們在生活作息時盡量減少能量耗費,從而減低含碳物質的燃燒,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而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惡化,減緩溫室效應。綠色生活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早到晚,從頭到腳,幾乎每個人每天每一個生活細節都會涉及綠色或不綠色的選擇問題。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綠色,直接關系能源資源消耗和生活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對生態環境具有重大影響。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內在要求。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養生態道德和行 為準則,讓天藍地綠水清深人人心;要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要完善政策法規,加強對人們消費行為的規范與引導。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一習近平三、 布置作業四、教學反思教學過程 時間分配教學過程 時間分配教學過程 時間分配教學過程 時間分配教學過程 時間分配教學過程 時間分配教學過程 時間分配教學過程 時間分配教學過程 時間分配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