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齊白石的畫蝦變化的過程,并通過對齊白石墨蝦的作品賞析讓學生初步理解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齊白石每個階段蝦的對比分析,學生在對齊白石蝦的藝術有進一步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現齊白石對墨蝦的改造,在觀察,討論,體驗中使學生理解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嘗試以此對畫作進行欣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理解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運用到欣賞與創作中去。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欣賞課對于他們來說較為枯燥,繪畫理論性的東西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而言也較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齊白石對于他們而言并不陌生,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水墨畫表現能力,將新授的理論性知識與已有的知識進行建構,適當的增加難度引發他們的求知欲,符合該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情況。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學生如何通過對比齊白石蝦的發展,理解“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論。教學難點:學生在了解“了解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論的同時如何運用到作品賞析和創作中去。課時:第一學時教學過程:活動一:導入(設計意圖: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建構與已學知識的連接)1、設疑引入,帶入課題。提問:屏幕上這個穿條紋衣服的藝術家你認識是誰嗎?是誰讓畢加索這樣的藝術大師都不敢來中國?點明主角:今天我們不聊畢加索,而是聊一聊他曾高度評價的齊白石的藝術故事和他的藝術追求。2、溫故知新:簡要介紹白石生平概況(包括出生年月、13歲做木匠、27歲學繪畫、40—50歲五出五歸、57歲遷居北京、93歲去世等。)活動二:初步探究教師總結:在他的生命軌跡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一生一定會有很多故事,一般提到齊白石的畫我們自然的就會想到齊白石的蝦,今天老師將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齊白石與蝦的故事,這段故事主要發生在齊白石40-71歲這個階段。教師提問:畫面中表現了哪些內容?組成了什么場景?那么你們覺得齊白石畫蝦是一開始就很有名的嗎?教師總結:說的很對,其實齊白石畫蝦和我們每個畫畫的人一樣,都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1 、[找一找](設計意圖:學啟于思,由思引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提問:這里有三幅齊白石不同階段畫的蝦,老師想挑戰一下你們的藝術鑒賞能力,請獨立觀察并從這三幅圖中找出齊白石成熟階段所創作的終極之蝦,并給出你的判斷理由。教師總結:我將答案藏在接下去的視頻里。我們一起去找一找。溫馨提示:注意字幕。2、觀看視頻教師總結:現在看來我們齊老所追求并不滿足傳統中國畫,也不是追求畫的跟真蝦一樣呢。接下來我們一起深入的探究一下齊白石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終極之蝦的晉級之路。活動三:深入分析(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齊白石的蝦是如何一步一步變化的,借此提出畫論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摹古階段提問:齊白石在這張畫面中畫了一只怎樣形態的蝦?表現了蝦的哪些結構?我們再來看一下蝦身的墨色,蝦身的墨色變化明顯嗎?教師總結:這一時期齊白石畫的墨蝦作品主要集中在這個階段的后期,以臨摹為主,臨摹的很不錯,但是有點僵硬,不夠靈活。除蝦眼以重墨點睛外,其他墨色十分的接近。寫生階段結束了近十年的摹古階段后62歲他開始自己畫蝦的第二個階段——寫生階段。為此他在自己的桌面的筆洗里養了數只蝦方便觀察其形態。提問:首先我們先來欣賞一下現實生活的蝦,現實生活中的蝦有哪些特征?再來看一下齊白石寫生階段創作的蝦,對比觀察這兩幅畫面給你什么樣的感受?教師總結:寫生階段齊白石的作品以群蝦為主,這個時期的蝦更有動態,蝦身蝦頭的墨色開始有了變化,通過有韌性的線條表現蝦須增加蝦的活力。創作寫生階段持續了將近4年,4年后 66歲的齊白石開始了他畫蝦的第三個階段,創作階段,這期間進行了三次改造。3.1第一次改造提問:我們先欣賞一下他第一次改造所創作的墨蝦,再來回顧一下寫生階段的墨蝦,觀察一下這兩幅畫面,你能找出他們的不同點嗎?追問:各個蝦之間的墨色區分的比較明顯,這樣有什么處?知識點回顧: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國畫可以通過墨色的深淺營造前后的空間感。教師總結:在寫生階段齊白石墨蝦的空間感較弱,而在創作階段的第一次改造,他重點的對各蝦的墨色進行了一個改造。3.2第二次改造提問:齊白石在兩年后68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改造,同樣我們先來欣賞一下他第二次改造所創作的墨蝦,與第一次改造相比,你觀察到他改造了哪里嗎?教師總結:眼睛變成橫筆,在齊白石之前幾乎所有畫墨蝦的都是以圓筆點睛,齊白石創新的一改前人作畫方式,創造出了齊家樣以橫筆點睛更增蝦的靈活性。頭上加了重墨將蝦的透明感表現的淋漓盡致。蝦須得變直為曲更能表現蝦的活力。3.3第三次改造齊白石在68歲完成了自己第二次改造之后,在生活上找他買畫的絡繹不絕,也不再是初來北京需要借住于寺院,一幅畫賣著其他畫家一半價格都無人問津的窮畫家了,在藝術上他即有了突破前人的創新,又將蝦的透明感,活力,動態,空間感表現的非常完美,他的蝦甚至開始被稱為齊家樣。提問:那他的第三次改造將會改造哪里呢?你覺得接下去他又會進行一個怎樣的創新?提問: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位畫了幾十年蝦的不惑之年的老人他所追求的終極之蝦是什么樣的。與他第二次改造的墨蝦對比,感受一下這兩幅畫面,你覺得哪幅作品對蝦的表現更好?為什么?教師總結:是的71歲的齊白石通過對蝦身比例的調整,將河蝦與對蝦結合終于創作出自己的滿意的墨蝦,我們可以發現齊白石這一路走來,每次改變那么一點都要花上好幾年的功夫,可見藝術創作是多么的不容易。引發共鳴,提出畫論。在腦袋里創建這樣一個畫面,齊白石站在自己畫面前,輕輕的將手中的筆放在桌面的筆架上,摸著自己的白胡子,長長的舒了一口氣,說了這么一句話:“白石山翁寫生十年方得如生”教師提問:為什么現實生活的蝦是6節,而齊白石的墨蝦是5節他卻說如生了呢,你們覺得齊白石說的如生時指什么呢?教師總結:是的,他說的如生不是指外貌上的如生,而是指精神上的神似,他畫出的是蝦的內在氣韻,藝術家為了可以更好的表現客觀對象,可以通過主觀加工,對客觀物像進行再創造,使其特點更鮮明,顯現其神韻。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環節四:合作賞析(設計意圖:借由學習單指導學生以獨立,合作,分享的小組合作形式賞析,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總結:整幅作品中,齊白石主觀的去掉了現實生活的環境,僅僅通過對蝦形態的表現,用墨色深淺營造出畫面的層次感,三角形的構圖使畫面穩定,大家都能感覺到這是一群在河里暢游的蝦而不是什么鐵板蝦,特別是畫面中最后半只蝦,可以說是本畫的一個妙筆,猶抱琵琶半遮面,讓人忍不住再想后面是不是還有一群蝦。這種對現實的主觀加工改造,即增添了畫面的趣味,又賦予了這群蝦以神韻。環節五:體驗分享5.1步驟:由蝦頭中間起筆,左右為淡墨,再來畫蝦身,一筆一節,筆筆相連,由粗到細,再來畫蝦尾,蝦尾為三筆,筆筆疊壓。再添蝦足,再到蝦鉗,由細而粗,挺拔有力,這樣才能抓到食物,再添加蝦須,蝦須有曲有直,是蝦生命力的表現,可以用纖細一點有彈力的線條表現。最后以橫筆點睛,添加頭部重墨,整幅水墨蝦也就完成了。5.2學生體驗。5.3交流分享。教師提問:你畫蝦的時候再想什么?你覺得齊白石的蝦跟真蝦相比那種更有表現力?你覺得畫蝦難嗎?環節六:課外拓展(設計意圖:由畫及人)教師總結:畫蝦難,畫像難,畫活難,畫出神韻難,更難的是不斷突破,尋求創新,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畫畫。畫畫是這樣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不也是如此嗎?在齊白石93年的人生中一定還有其他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探尋,下課之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借助互聯網或者圖書館深入的去了解一下這位始終堅持追求理想的,堅持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人民藝術家——齊白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