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地形圖的判讀(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結合“地面高度的計算 ”示意圖,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的含義,會在地形圖 上判斷某一點的海拔,能夠計算兩地間的相對高度,培養(yǎng)學生閱讀專題地圖的能力。 2.根據等高線地形圖性質,嘗試繪制等高線地形圖,建立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培 養(yǎng)學生掌握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3.借助相關示意圖與文字資料,對照等高線地形圖,歸納等高線地形圖上山脊、山 谷、鞍部、陡崖和山頂的特點,并準確地識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及增強學生 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主要師生活動導入新課 開門見山,通過地球儀與地圖的差異這一知識點過渡到等高線地形圖 的學習中。海拔高度 與相對高 度 告知學生等高線的定義,強調海拔水準零點,通過練習讓學生了解海 拔高度(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的含義現實生活的應用。承轉過渡 引導學生了解等高線地形圖的發(fā)展史,講解等高線地圖繪制方法與步 驟。繪制等高 線地形圖 通過演示告知學生等高線地形圖繪制的基本原理,讓學生以個人為單 位繪制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總結歸納 讓學生閱讀自己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等高線圖的 特點。等高線山 體部位判 讀 教師給出山體不同部位景觀圖,引導學生分析對應等高線圖特點,并 在自己繪制的圖中找到不同部位,著重講解山脊、山谷等高線差異落實教材 對應教材原圖,通過找尋等高線山體特點方式讓學生鞏固等高線山體 部位的判讀。課題 地形圖的判讀(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對照真實的等高線地形圖,歸納坡度陡緩和等高線疏密的關系,學會判斷坡度的陡 緩,同時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2.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地形剖面圖。并判斷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3、在地形圖上識別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主要師生活動溫故知新 通過等高線山體特點方式讓學生鞏固等高線山體部位的判 讀。陡緩坡判讀 根據教材原圖,讓學生分析陡緩坡等高線特點并選擇適當的路線。實際問題的 應用 讓學生閱讀北京西山等高線地形圖(局部),了解真實生活中等高線 地形圖樣貌,并找尋山體部位,選擇合適路線登山。新課引入 地形剖面圖指沿地表某一直線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圖,以顯示剖面線 上斷面地勢起伏狀況。介紹如何從 地形圖轉變 到剖面圖 地形剖面圖是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的。地形圖上的等高線 雖然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和坡度,但對缺乏讀圖經驗的人來說,卻 不容易建立起地面起伏的立體感。為更好地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 傾斜緩急,可以利用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地形剖面圖。繪畫步驟演 示 首先沿等高線示意圖繪制剖面線,以及繪制垂直海拔高度表。等高 線與剖面線交點重點標出,設置點標。在剖面線上找出它與等高線 的交點。每一個點向下做垂線,在高度表上找到相應的點。將各點 用圓滑曲線連接。承轉過度 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將圖中不同等高線之間涂上不同的顏色, 體驗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繪制原理。繪制分層設 色地形圖 首先準備一張等高線地形圖,依照相同海拔繪制不同顏色,并在地 形圖圖例中用同樣顏色標注。了解不同地 形類型 在地形圖上識別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種主要的地形類 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地形圖的判讀_教學設計_第一課時.docx 地形圖的判讀_教學設計_第二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