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 第二課時 說課教材分析地形圖的判讀是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的第四節第二課時,是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的內容。地形是區域地理的自然要素,學會閱讀分層設地形圖是地理學習的基本技能,繪制地圖是地理的特色技能,也是提升學生地理時間力的體現。分層設色地形圖包括五種地形的特點,還有判讀五種地形,還包括是地行剖面圖,學生要了解地形剖面圖的繪制過程,形成過程,學生能夠直觀判讀某條線的地面起伏。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根據分層設色地形的判讀 5 種地形,能夠根據地形坡面圖判讀地面起伏。能夠動手實踐,學會繪制地形剖面圖。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提供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也給予展示成果,提升積極性。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環境,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培養熱愛家鄉情感,增強防災減災,一時培養熱愛生命的情感。三、學情分析初一的學生,活潑好動,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以感性認知為主的,抽象思維能力是有待加強,教師要做好引導,學生要培養學生的興趣,結合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動手實踐。四、教法與學法教法:指導讀圖方法;景觀圖片展示學法:參與實踐,學生感性認知,討論,觀察、動手實踐3. 教學資源:課本地圖、電子地圖,還有些練習。五、教學過程以山體部位的判讀進行導入,采用圖形地圖形成等高線調整角度、觀察山體部位引出地形的概念,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一個形態。先展示景觀圖,通過景觀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對五種地形有初步的認知。采取景觀對比認識五種地形,比如高原和平原,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初一學生的認知習慣。山地和丘陵對比,選取東莞謝港熒屏山和遼部佛嶺湖的丘陵對比,選擇學生熟悉的地名和熟悉的景點,可以調動起學生生活經驗,方便理解地理概念。盆地,選取具體的四川盆地和柴達木盆地對比,改變認知盆地海拔是固定的。利用圖形展示地形,熒屏山的地形水庫和盆地展示塔里木盆地、東北平原、橫斷山脈、青藏高原、東南丘陵展示地形,增強感性認知。第三個是等高線認識5種地形,經過對5種地形的理解,歸納五種地形的特點。等高線地形圖判讀難度很大,那怎么樣的方法更加容易判斷?引出分層設色地形圖,在有等高線的地形圖上,把不同的高度的范圍著上不同的顏色,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底表的高低形態和開底的狀況,采取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閱讀這個圖例,比如甲的海拔通過綠色判斷出 0- 200 米之間,整個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圖例,對比圖例來判斷地勢的高低,通過顏色的多樣性來判斷地面的起伏,顏色變化越大,地面起伏就越大。重點要強調看圖例,引出中國地形圖,達到學以致用的作用,讓學生查找中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目的還是看圖例。地型剖面圖是先介紹地型剖面圖的概念,講解地形剖面圖的形成過程三個步驟,用文字清晰的表達出來,告訴學生如何做,那么學生在老師的講解介紹之后,給予學生展示地型剖面圖的作品,便于學生相互交流,也便于老師發現問題。最后就是練習,練習是涉及整一個課時,整一節包括海拔三體部位坡面圖的判讀,還有地型類型的判讀。為了提升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列舉了與地形相關的防災減災的一些安全知識,包括陡崖崩塌、山體崩塌、陡坡滑坡、山谷泥石流。通過圖片視頻的展示,讓學生初步認識地質災害,了解防災減災方法,增強災害意識,加強生命安全的教育。六、布置作業設計寮步佛靈湖爬山路線,沿途標出他的山體部位,含有闡述路線選擇的依據,或者可以做拍照山體部位,介紹自然環境。設計生活化的課后作業,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環境,發現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學以致用。七、板書設計地形圖的判讀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