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說課稿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解放戰爭的勝利是人民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蔣介石集團走向敗亡的歷史轉折點,也是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逐步退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又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領導地位逐步確立的歷史,更是中國人民翻身解放的歷史。本節課的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以后新中國歷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和基礎作用。二、學生情況分析八年級的學生通過多年的學習,無論是知識層次還是理解能力都相應的有些加強了,且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好動的事情,好奇心強,所以課堂上應該著中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能力。前面學習了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發起了全面內戰,共產黨的土地改革贏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挺近大別山揭起了全國戰略反攻的序幕。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1)通過對三大戰役的進程、演變的分析,培養學生具有探究歷史事件變化發展、因果關系的能力。(2)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1)通過教師的設問、進解、分析、師生互動構建單元知識體系,使學生在教師的進解中理解、掌握并記憶重點知識。(2)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視頻資料和戰爭形勢圖,讓學生進一步理清解放戰爭發展的基本線索,培養學生的識圖讀圖能力。(3)通過討論和分析,提高是歷史事件的解析能力。3、情感態度與值觀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斗爭史實的了解,認識中國共產黨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選擇。重點、難點:1、重點:三大戰役的勝利及意義;北平和談;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2、難點:三大戰役進程及示意圖,中國共產黨勝利的必然性說教法本課采用以討論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結合各個圖例分析的綜合教學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說學法在本課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討論學習法,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內容來實現。比較分析法,讓學生去比較分析教材中三個戰役,還有北平和談和上節課所學的重慶談判的背景區別。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播放《渡江戰役》結尾中毛澤東揮筆寫下《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場景,讓學生朗通這首詩,“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然后提出問題,這首詩寫的是哪一事件的事情 在學生議論和回答后再提出下一個問題,為什么原先弱于對手的中國共產黨會取得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最后勝利 帶著這樣的問題,導入解放戰爭的勝利的學習。2、新課講解(1)三大戰役結合三大戰役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指導學生制表歸納三大戰役概況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戰役迅速勝利的原因,理解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北平和談通過對北平和談和重慶談判背景的不同,說出北平和談的過程和結果,組織學生探究北平和平解放對當時和今天北京的發展的意義,引出渡江戰役的必然性。渡江戰役和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播放電影《渡江戰役》片段,使學生了解戰役的經過和結果,認識渡江戰役的重要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引導學生從國內、國際和思想三個方面理解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內容,對比民主革命時期各階段斗爭的結果,探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和基本經驗。3、本課總結解放戰爭的勝利不單只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取得全國領導地位的勝利,它也代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勝利。這個勝利對中國,對世界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它是中國歷史的新篇章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崛起的開始。今天讓我們從自身做起,為國家、為民族奮斗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