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第一單元第1課《算法與問題解決》學案一、學習內容《算法的實現》是在五年級上冊學習完對求解問題中蘊含的算法進行形式化描述、初步理解三種基本控制結構的等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學生根據求解問題經歷在計算機中運用算法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特別是對算法進行設計和驗證,體驗算法與程序之間的關系。二、學習要求通過問題解決,初步理解在計算機中運用算法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通過理解算法與計算機程序之間的關系。 通過與Scratch編程環境的對比,初步了解Python編程環境。三、學習資源程序:“猜數字.Sb3”、“猜數字.py” 學習單四、學習方式體驗、合作、探究五、學習過程(一)復習導入 回顧五年級下冊《算法與程序設計》中《詢問交互》案例,引出制作一個“猜數字判斷機”。(二)抽象與建模 解決問題首先要對問題進行分析,抽象出關鍵要素,建立模型。請學生表演“判斷心中數字”的簡單過程,體驗分析確定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素:1.被猜的數字(67);2.輸入的數字 確定變量huida(2.輸入的數字) 抽象規則:huida=67,輸出“答對了”;否則,輸出“答錯了” 建立模型(三)設計算法 設計算法時,要確定算法的輸入與輸出,并合理地選擇控制結構。準確、有序地描述解決問題的步驟。 回顧五下算法的描述方式,分別使用自然語言和流程圖描述。自然語言以學生說、課件呈現的方式復習;流程圖以學生繪制、展示交流的方式復習。 注意流程圖的規范:正確的形狀、連接線的箭頭、判斷的“是、否”(四)驗證算法 在計算機中可以通過編寫并運行程序來驗證算法。 學生快速在Scratch軟件中編寫程序,執行并驗證算法。 引出Python程序,運行驗證算法。 對比兩種不同程序設計語言對同一算法的程序,使用圈一圈、連一連、猜一猜的形式,將具體的程序塊與代碼形式的程序段一一建立對應聯系,初步了解Python的編程環境,進一步理解算法與計算機程序之間的關系。 認識基礎語句:input()、print()、賦值=、條件語句if else、比較運算符==等(五)總結提升 總結:回顧課堂板書,理解在計算機中運用算法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同一算法可以用不同的編程軟件實現。 延伸:如果想實現功能確定時部分同學提出的能反饋“太大了”“太小了”,并且能繼續猜,直至猜對為止,算法與程序又該如何變化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