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教 學 設 計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原因、過程,培養時空觀念的素養;通過分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義,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可以運用事例法、交流展示法、專題研討法等方法,了解和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過程和發展成就。2. 通過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走向法制化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制度之一的實例,培養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素養。可以運用交流展示法、事例法、專題研討法等方法,了解民族區域走上法治化道路的標志,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當中的地位。3. 通過學習中共十八大以后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主題、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培養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的素養。可以運用時政資料研讀、事例法、專題匯報法等方法,幫助學生認識樹立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教學重難點重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走上法制化道路;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難點: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探索過程;中國十八大以來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課前準備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師】:1939年,正值中國抗戰艱難時期,顧頡剛發表了《中華民族是一個》一文,隨即在學術界引發了一場關于中華民族“一”與“多”的大論辯。剛從英國學成歸來的費孝通從人類學的角度質疑顧氏的“民族觀”,認為中國境內存在多個“民族”,提出中華民族是“多元”的理論觀點。出示材料:凡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之內我們絕不該再析出什么民族——在今以后大家應當留神使用這“民族”二字。——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載《益世報·邊疆周刊》,1939年第9期在普通政治學教本上就很明白的說明:在一個政府統治之下的一輩人民所形成的一個政治團體是State,通常譯作國家。Nation和State相對立,指語言,文化,及體質(血統)上相同的一輩人民。Nation通常譯作民族。——費孝通:《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載《益世報·邊疆周刊》,1939年第19期【師】:關于這場學術爭論,你贊成誰的戲點?并說明理由。(開放性問題贊成任一觀點均可。)【生】:贊成顧頡剛觀點的理由:自古以來,中國是一個大一統國家,境內各族人民相互交融,認同中華民族:在抗戰艱難時期,顧氏觀點有利于抗戰數亡。贊成費舉通觀點的理由:中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境內存在很多文化習俗各異的少數民族等。【師】:這場學術爭論,雖然觀點有異,卻分別從現實和學理的角度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內涵。半個世紀后,費孝通先生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1993年,費孝通在顧先生百歲紀念會上對那場論戰進行了解釋:“后來我明白了先生是基于愛國熱情……他的政治立場我是完全擁護的……所以我沒有再寫文章辯論下去。”【師】: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56個民族中,少數民族雖然人口占比較少,但分布地域廣闊,資源豐富,文化多樣。如何解決民族問題,選擇什么樣的制度來治理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維護國家安全與統一,促進各民族團結與進步,對中國共產黨而言是一項重大課題。【新課講授】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出示概念:民族政策:是指國家和政黨為調節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采取的相關措施、規定等的總和,是對境內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我國的民族政策概括地講,就是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核心,也是我國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民族政策的實現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民族區域自治是黨和國家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國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利的一項政治制度。1.民族區域自制制度建立的背景【師】:新中國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歷史淵源: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沒有哪個民族是封閉的,在經濟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依靠,歷來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關系日益緊密。中華民族自秦統一至今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多元一體是中國歷史的主流。——楊圣敏《多元一體一中國民族關系的歷史告統》(2)現實情況: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的格局。出示圖片及材料:中華民族是一個包括56個民族在內的民族共同體。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2%以上,少數民族不到全國人口的8%,但就居處地域而言,民族聚居地區約占中國幅員的2/3。——任新建《略論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文化交流與整合》(3)在舊中國,許多少數民族長期遭受壓迫和歧視,幾乎完全被排除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處邊陲,交通閉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出示圖片及材料:舊制度下的西藏農奴在舊西藏,95%以上的藏族人民是世代人身依附于官家、貴族和寺廟的農奴。舊西藏把人分成三等九級,明文規定屬于“下等下級人”的鐵匠、屠夫、婦女,其“命價”為“草繩一根”,并用包括“挖眼、刖足、割舌、砍手、推崖、溺死”等殘酷的刑法來維持這種三等九級的封建農奴制度。新中國建立之后,少數民族地區先后實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舊制度。民主改革使世代受壓迫的少數民族人民獲得了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爭得了基本人權,第一次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4)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采取什么樣的國家結構形式來處理國內民族問題,關乎國家的長治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逐步明確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出示材料:土地革命時期因尊重邊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聯合成為中華聯邦共和國,才是真正民主主義的統一。——中共二大宣言抗戰時期允許蒙、回、藏、苗、瑤、夷、番各民族與漢族有平等的權利,在共同對日原則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務之權,同時與漢族聯合建立統一的國家。——毛澤東1949年6月,新政協籌備會在北平成立。新政協籌備期間,黨中央和毛澤東就即將成立的新國家的民族制度是否應與蘇聯相一致的問題征求一些同志的意見。李維漢經過調查研究,向黨中央和毛澤東提出,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的過程【師】: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建立的?結合材料,閱讀教材73頁第三段和74頁第一段內容,思考問題。【生】:①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出示圖片及材料:《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實行蒙、回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平等權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須》②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域自治。③1947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在剛剛解放的內蒙古地區成立內蒙古自治區。出示材料:(毛澤東語)至于內蒙古,那是漢人和蒙人合居的地方,我們一定要把日本從那里趕出去,幫助內蒙古建立一個自治的政府。——《紅星照耀中國》④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第五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反對帝國主義和各民族內部的人民公敵,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反對大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禁止民族間的歧視壓迫和分裂各民族團結的行為。——《共同綱領》⑤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自治機關都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依法行使規定的自治權。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全面恢復和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發展。出示材料:(文革)這十年時間里,在“四人幫”的強制干預下……把民族節日當作“四舊”處理……禁止少數民族身穿民族服裝和佩戴珠寶首飾,強迫民族群眾改裝;禁止各民族的歌舞,不準許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稱其為“異國情調” 等。——《尊重與保護: 建黨百年來我國民族風俗習慣政策的形成及發展》(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頒布實施,區域自治制度被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出示材料及圖片: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第二條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第三條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是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1984年)意義:標志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此被納入法治軌道。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進行了有關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工作。(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出示材料:1981年7月6日,中央書記處討論新疆工作問題時提出:“新疆的漢族干部要確立這樣一個正確觀點,即離開了少數民族干部,新疆的各項工作搞不好;新疆的少數民族干部也要確立這樣一個正確的觀點,即離開了漢族干部,新疆各項工作也搞不好。如果漢族干部認為離開少數民族干部也可以,少數民族干部認為沒有漢族干部也可以,都是錯誤的、危險的。”1990年9月,江澤民在視察新疆時指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在我們祖國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社會主義的新型民族關系,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師】:這個政策的提出有什么意義?【生】: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4)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之一。出示圖片及材料: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切實加強民族工作,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中共十五大報告【師】: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是什么呢?閱讀教材75頁內容,思考問題。【生】: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在于維護國家的集中統一,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出示材料: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充分尊重和照顧民族自治地方的特點和需要,根據全國發展的整體布局和總體要求,將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擺到突出的戰略位置。為加快西部地區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發展,中國政府于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全國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以及120個自治縣(旗)中的83個自治縣(旗)被納入西部大開發的范圍,還有3個自治州參照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族區城自治》白皮書(2005年2月)三、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出示材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努力奮斗。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講話(2)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出示材料:56個民族是石榴籽,中華民族是整體的石榴。我們是一個中華民族共同體,要同舟共濟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習近平慶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考察講話(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4)黨和國家努力創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目標。出示圖片及視頻:西藏墨脫公路 新疆風力發電 少數民族女代表【知識深化】材料一 中華民國成立以后,歷屆政府和各政黨領袖都大力提倡民族平等,主張中華民族的整體認同,但多表現在理論闡述和宣傳等方面,而較少應用于實踐,缺乏相關法律制度保障。只有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才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民族平等才從理論層面進入到社會實踐層面。中國共產黨將“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體現在不同時期的憲法和綱領性文件中,并指導著新中國民族事務工作。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開展“民族識別”工作,對民族成分和民族稱呼混亂的狀況進行了統一規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作為一種新的民族利益觀和價值觀,創新地將“政治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相結合,將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升到新的理論高度。——摘編自何一民、劉楊《從“恢復中華”到“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材料二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近代以來,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舊中國“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西方的平等民主等先進思想伴隨著洋槍洋炮一起來到中國,從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就提出了民族平等的訴求。孫中山把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表述為“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國共產黨對此給予充分肯定。但是,國民黨的性質和大民族主義的民族同化思想,決定了它并不能真正實現中國的民族平等。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平等訴求是徹底的,始終堅持處理國內民族問題的初心即民族平等的原則,中共在全國執政后,通過政協會議確定,采用民族區域自治處理國內的民族問題。1954年之后,民族區域自治更是載入歷次修改的憲法中。黨把新時期民族工作的主題概括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2015年開始了全國的脫貧攻堅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據胡巖《中國共產黨處理國內民族問題的初心》整理課后總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更是長遠之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們始終堅持不渝的原則。新時代的民族工作也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要注重把握和適應時代發展趨勢,使我國的國家治理能力不斷與時俱進,努力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心共筑中國夢。板書設計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三、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