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第三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運用地圖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特點、范圍。2、結合非洲地形圖,了解其主要的地形區,歸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地勢特點。3、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并記住非洲氣候類型分布的特征。4、結合氣候及地形,分析尼羅河、剛果河的水文特征。5、舉例說出熱帶草原氣候對當地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教學重難點: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讓自然地理特征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務,從而更加深刻的認識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理特征。教學過程學習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課程導入】通過習總書記出訪非洲的新聞導入。 【自主學習】時間4分鐘過渡語:學習一個地區,我們首先來了解他的地理位置。 【新課講授】 一、地理位置 帶領學生回顧學習一個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引導學生能夠自己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找學生上講臺分半球、緯度、海陸三個角度講解此地區的地理位置。學以致用,出示巴西的位置,找三位同學進行描述。 二、地形 找學生上講臺圈畫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地形區,并總結其地形地勢特點。補充乞力馬扎羅山被稱為赤道雪山的原因以及撒哈拉沙漠、馬達加斯加島等重要地理事物。給學生2分鐘時間 快速記憶,隨機選取3位同學上臺展示。三、氣候 引導學生觀察非洲氣候圖,回顧非洲的氣候特點: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熱帶草原氣候面積廣。 過渡語:通過亞洲的學習,我們知道,氣候和地形都會影響當地的河流。 四、河流關于非洲河流,了解兩個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 世界上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剛果河。引導學生結合氣候圖,分析這兩條河流的含沙量和流量(水文特征)并解釋剛果河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過渡語:了解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氣候、地形、河流,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有著怎樣的自然景觀呢? 教師播放視頻,時長2分鐘。 提問學生視頻中出現的動物,告訴學生野生動物具有定期遷徙的習性。結合相關資料,小組合作探究,5分鐘后小組代表進行分享。 糾正并歸納答案,得出結論:熱帶草原氣候干濕季的變化會對農牧業產生影響。 【課堂小結】 隨機選取1位同學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當堂檢測】 4個選擇題,點撥世界之最。 觀看新聞,進入學習情境。 結合導學案和課本,完成學案上的自主學習。 積極思考并認真聽取老師和同學的講解。 積極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積極思考并認真聽取老師和同學的講解。 認真觀看視頻。 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探究,踴躍發言。 回顧本節課的知識點。 積極思考,得出正確答案并改正錯誤選項。 時事導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 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小組合作探究能力。 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點形成知識體系。 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評測練習 1.下列有關非洲位置的敘述,正確是() A.東瀕大西洋,西臨印度洋B.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 C.赤道橫貫其北部沙漠地區D.西面與亞洲大陸相連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面積最大的氣候類型是() A.熱帶沙漠氣候B.熱帶雨林氣候C.地中海氣候D.熱帶草原氣候 3.非洲最高峰、被稱為“赤道雪山”的是() A.珠穆朗瑪峰B.勃朗峰C.肯尼亞山D.乞力馬扎羅山 4.小明制作一個關于“世界之最”的卡片,其中正確的是() A.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東北平原B.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剛果盆地 C.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D.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參考答案】1.B2.D3.D4.B課后反思亮點: 1.本節課教學設計思路清晰,課堂內容適中,圖文結合,易于理解。 2.本節課留出了適當的時間給學生看圖、思考,善于用啟發、追問、反問等手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 3.重難點得以突破,同時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不足: 1、課件制作及使用都不夠完美,有的地圖上的字體太小,導致坐在后邊的同學看得不太清。 2、課堂講述的語言不夠精煉,廢話不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