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 地球和地球儀 教學設計 (共3課時)課時:3課時 教學對象:七年級上 課型:新授課 授課人:一:教材分析1.本節(jié)的作用和地位 “地球和地圖”是地理學習的基礎內容,近年來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根據經緯度(線)特點確定重大事件發(fā)生的經緯度、半球位置等知識的考查較多。 2.本節(jié)主要內容 本節(jié)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第一節(jié)課,對學生形成學習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課學習內容有很大作用。要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愉快的學習,通過和同學們的合作探究來學習地理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在上這堂課時,還要重視地圖和地球儀的使用,讓學生明白,要想學好地理,必須要重視地圖的使用。只有這樣才能將地理知識化難為易,輕松的學習地理。 3.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jié)教材主要講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緯度的劃分以及利用經緯度定位。本節(jié)課通過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過學習地球儀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球空間概念。所以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如下:學會利用相關地理現象和數據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運用圖表分析緯線、經線的特點和緯度、經度的劃分。二、教學目標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會用相關數據對比分析描述地球的大小。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在地球儀或經緯網地圖上讀出任意地點的經緯度,并能說出任意點所處的半球和緯度帶位置。 熟練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一點的位置。三、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地圖法、討論法。四、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圖片:《流浪地球》劇照)你知道這是什么電影嗎? 【學生預設回答】 《流浪地球》 【設問】 今年春節(jié)檔的流浪地球可謂是燃爆全國,估計很多同學都看過,那么老師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呢? 【學生預設回答】 球形 【教師小結】 地球,顧名思義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但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過程。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地球吧! 自行舉手回答問題。 通過今年票房火爆的《流浪地球》導入,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潛移默化告訴學生,生活中很多地方其實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地理知識,提高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環(huán)節(jié) 【講授新課】 第一課時 6.1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合作探究】回顧歷程2min 任務:閱讀2-3,結合圖1.1,思考: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學生預設回答】 生1:我國古代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生2:根據太陽、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是個地球。 生3: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航行,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 生4: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 【教師小結】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①天圓地方,古代人由于活動范圍狹小,往往憑自己的直覺認識世界,例如我國古代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②太陽和月亮,后來人們根據太陽、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是個球體,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③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航行,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④地球衛(wèi)星照片,20世紀人類從人造衛(wèi)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 【設問】 麥哲倫船隊從西班牙出發(fā)環(huán)繞地球航行,依次經過哪些大洋? 1519年9月,麥哲倫的船隊從__________(國家)出發(fā),渡過________洋,繞過______洲南端的_________海峽進入______洋。1521年到達__________群島,后又渡過_______洋,再繞過______角,最終回到_______洋,于1522年回到__________(國家)。 【學生預設回答】 1519年9月,麥哲倫的船隊從西班牙出發(fā),渡過大西洋,繞過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1521年到達菲律賓群島,后又渡過印度洋,再繞過好望角,最終回到大西洋,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 【設問】 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推測地球是球體的嗎? 【學生預設回答】 聯系生活中看到的現象,討論生活中可以推測地球是個球體的例子。 【教師小結】 同學們列舉的以上現象都能夠證明地球的形狀是球體,但能準確證實地球形狀的還是地球衛(wèi)星照片。 【設問】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此,你有什么感悟? 【學生預設回答】 可以從中感悟到任何一個真理的發(fā)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我們要學習先輩們對待任何事物堅持科學、研究、認真的態(tài)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及時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fā)現真理,取得成功。 【教師小結】 同學們可以發(fā)現任何一個真理的發(fā)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承轉】 同學們,我們通過前面的學習了解了地球的形狀,那么我們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請同學們結合圖1.2,思考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學生預設回答】 生1: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生2:地球的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生3:地球的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教師小結】 我們可以用“地球大小歌”來巧記這三個數據:祿山起義是半徑,五點一億表面積。 要知赤道有多長,坐地日行八萬里。 6.2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承轉】 由于地球太大,為了研究方便,人們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設問】 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手中的地球儀,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學生預設回答】 生1:五顏六色的; 生2:有很多交錯的線; 生3:有個軸穿過地球儀的球心; 生4:有地名等文字…… 【教師小結】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承轉】 有了地球儀,我們就可以方便地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地球儀,結合課本圖1.4,觀察地球儀上有哪些特殊的點、線、軸,并小組內部討論一下,統一意見。 【學生預設回答】 生1:地球儀上有一根軸,一些橫著的線,還有一些縱向的線; 生2:線上有刻度; 生3:地球儀上有北回歸線、南回歸線、赤道…… 【教師小結】 地球儀上有一個能使其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等。(為下面學習經緯線作鋪墊)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初步認識了地球儀上的緯線和經線。 第二課時 6.3 緯線和緯度 【合作探究】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2min 閱讀P6第一段,結合地球儀和圖1.6,思考以下問題: 項目緯線形狀相互關系長度分布指示方向數量【學生預設回答】 生1:緯線的形狀是圓形; 生2:緯線相互平行; 生3:赤道最長,兩極最短; 生4: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生5:緯線有無數條。 【教師小結】 項目緯線形狀圓圈相互關系平行長度分布赤道最長,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指示方向東西數量無數條【承轉】 地球表面有無數條緯線,那如何區(qū)分它們呢? 【學生預設回答】 標上度數 【教師小結】 為了區(qū)分不同的緯線,我們需要給每一條緯線命名,于是人們給它們定了不同的度數,這就是緯度。緯度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呢?請同學們小組內部結合課本第6頁第二段,討論屏幕上的問題。 【合作探究】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2min 閱讀P6第二段,結合地球儀和圖1.6,思考以下問題: 1.緯度的起始線是?該緯線的緯度是? 2.緯度的最大值是多少?出現在哪個地區(qū)? 3.以赤道為起點,觀察緯度在地球儀上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 4.如何區(qū)分度數相同的兩條緯線? 【學生預設回答】 生1:緯度的起始線是赤道,赤道是0°; 生2:緯度的最大值是90°,出現在北極和南極; 生3:以赤道為起點,緯度在地球儀上從赤道向兩極遞增; 生4:赤道以北的叫北緯,赤道以南叫南緯。 【教師小結】 赤道的緯度是0°,是緯度的起始線。從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稱為北緯和南緯,分別用“N”和“S”表示。北極和南極各90°。 【發(fā)散思維】 1.30°N和30°S是否一樣長? 2.0°、30°N和60°N是否一樣長? 【學生預設回答】 生1:一樣長; 生2:0°最長,60°N最短。 【教師小結】 由此可知:緯度相同,緯線等長;緯度越高,緯線越短。 【設問】 你會如何劃分南北半球呢?我國位于哪個半球? 【學生預設回答】 生1:用赤道來劃分南北半球; 生2:我國位于北半球。 【教師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赤道有以下意義:①0°緯線緯度的起始線;②與南北極距離相等的大圓圈;③最長的緯線;④南北緯的分界線;⑤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設問】 請同學們觀察地圖,說明地球上高、中、低緯度的范圍。 【學生預設回答】 低緯度地區(qū):0°-30°,中緯度地區(qū):30°-60°,高緯度地區(qū):60°-90°。 【教師小結】 人們規(guī)定,全球0°-30°為低緯度地區(qū),30°-60°為中緯度地區(qū),60°-90°為高緯度地區(qū)。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緯線和緯度,同學們要了解緯線的基本特征以及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 經線和經度 【設問】 什么叫經線? 【學生預設回答】 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線,叫做經線。 【教師小結】 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垂直于緯線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 【承轉】 經線有什么基本特征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思考屏幕上的問題。 【合作探究】經線的基本特征2min 任務:閱讀P7第一段,結合地球儀和圖1.9,思考以下問題: 項目經線形狀相互關系長度分布指示方向數量【學生預設回答】 生1:經線是半圓; 生2:經線都相交于南北兩個極點; 生3:經線都一樣長; 生4: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生5:經線有無數條。 【教師小結】 項目經線形狀半圓相互關系相交于兩極點長度分布相等指示方向南北數量無數條【承轉】 為了區(qū)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每一條緯線標注了不同的度數。下面我們來看經度是怎樣變化的? 【合作探究】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2min 任務:閱讀P7第二段,結合地球儀和圖1.9,思考以下問題: 1.經度的起始線是?該經線的經度是? 2.經度的最大值是多少? 3.以本初子午線為起點,觀察經度在地球儀上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 4.如何區(qū)分度數相同的兩條經線? 【學生預設回答】 生1:經度的起始線是本初子午線,是0°; 生2:經度的最大值是180°; 生3:經度從本初子午線向東西兩側遞增; 生4:本初子午線以東的是東經,以西的是西經。 【教師小結】 國際上規(guī)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又稱本初子午線,是經度的起始線。由此向東和向西,各分180°,稱為東經和西經,分別用“E”和“W”表示。東經和西經的180°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稱為180°經線。 【承轉】 任意兩條相對的經線都組成一個經線圈;任意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兩個半球。那組成經線圈的兩條經線有何特點呢? 【合作探究】經線圈的基本特征2min 任務:閱讀P7第三段,結合地球儀和圖1.9,思考以下問題: 1.找出0°經線,并以此判斷東西經。 2.找出180°經線,觀察它與0°經線之間是什么關系。 3.找出20°W和160°E,觀察這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4.思考能構成經線圈的兩條經線有何特征? 【學生預設回答】 生1:找到0°經線并判斷東西經; 生2:找到180°經線,它與0°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生3:20°W和160°E組成了一個經線圈; 生4:構成經線圈的兩條經線度數之和是180°,且一個是東經一個是西經。 【教師小結】 組成經線圈的兩條經線度數之和為180°,且東西經相反,0°和180°經線除外。 【設問】 你會如何劃分東西半球? 【生預設回答】 用0°和180°經線組成的經線圈。 【教師小結】 如果以0°和180°經線來劃分東西半球,歐洲和非洲將會被分到兩個半球,所以用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作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其中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 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師生總結】比較分析經緯線的基本特征、經緯度的及半球的劃分情況。 緯線經線形狀圓圈半圓長度從赤道向兩極縮短相等指示方向東西南北數量無數條無數條相互關系平行相交緯度經度起始線赤道 (0°緯線)本初子午線(0°經線)范圍0°-90°0°-180°變化規(guī)律從赤道向兩極遞增從本初子午線向東西遞增區(qū)分南緯(S) 北緯(N)東經(E) 西經(W)半球劃分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W與160°E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半球第三課時經緯網定位 【承轉】 同學們在觀看《流浪地球》時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劇照),明明漫天大雪,車卻可以正常行駛,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預設回答】 因為有導航 【教師小結】 導航的定位其實要依托經緯網,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就構成了經緯網。地球表面任一點的經緯度位置就是某條經線和某條緯線的交點。 【設問】 我們可以參考根據電影票找自己座位的方法來確定經緯度位置。 【活動】 引導學生分小組在地球儀或地圖上,利用經緯網確定位置。 【想一想】 經緯網定位有哪些用途? 【學生預設回答】 生1:可以導航; 生2:在山中迷路了可以用來給自己定位; 生3:打仗的時候定位用; 生4:航海的時候用來確定方向…… 【教師小結】 利用經緯網定位在航海、航空、交通、軍事以及氣象觀測等許多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 學生通過閱讀2-3頁內容,結合圖1.1,思考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學生聯系生活中看到的現象,討論生活中可以推測地球是個球體的例子。 學生討論,并舉手發(fā)表自己的感悟。 學生閱讀圖1.2,思考描述地球大小的三個數據。 學生觀察地球儀,回答自己所見的內容。 學生閱讀P1.4,結合地球儀回答地球儀上特殊的點、線、軸。 學生閱讀書本第6頁內容,思考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 學生通過參考問題,結合書本,思考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 學生通過比較推斷出緯線與緯度之間的關系。 學生邊觀察邊填寫表格。 學生邊觀察邊討論問題 學生結合地球儀,思考并討論經線圈的基本特征。 學生分小組查找地球儀或者地圖,觀察活動中的各點在經緯網中的位置。 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并簡要記錄經歷的四個階段,最后得出科學結論:地球是個球體,讓學生了解、體驗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漫長歷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列舉生活中的現象和事例來說明地球是球體,旨在增強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好奇心,積累豐富的地理表象,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地理問題。 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歸納表述能力,又對學生進行了尊重先輩們的科研成果的情感教育。 利用對地球大小的描述,培養(yǎng)學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巧用“地球大小歌”來幫助學生記憶描述地球大小的三個數據。 學生小組協作觀察地球儀,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觀察的機會,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激發(fā)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列表、演示、觀察,培養(yǎng)學生動腦、觀察的能力,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通過觀察、對比、列表,使學生對經緯線的理解更加直觀,提高學生識圖、歸納、比較問題等方面的能力。 經緯線的特點雖是重點,但難度不大。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即可完成。經緯度的劃分比較抽象,難度較大,充分運用地球儀、經緯儀、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教具,結合板圖及時點撥,糾正,答疑,解惑。東西半球的劃分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先在圖上找到4條重要經線,思考為什么不用0°和180°劃分東西半球?然后教師指導學生繪制“經度劃分和東西劃分半球略圖”,讓學生通過動手繪制簡圖,理解東西半球和東西經度的范圍差異,突破教學難點,并讓學生初步學會使用簡圖表述地理事物的技能。 通過觀察、對比、列表,使經緯線的理解更加直觀,提高學生讀圖、歸納、比較問題等方面的能力。 利用活動來加深學生對經緯網的理解,在練習中鞏固用經緯網定位的方法。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經線的特點以及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20°W和160°E經線是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我們可以運用“北大北緯,南大南緯;東大東經,西大西經”來判讀。 學生配合教師一起總結,鞏固所學。 合作總結課堂知識,有利于強化學習,提高學習效果。作業(yè) 復習本節(jié)課內容,并預習下一節(jié)內容。七、板書設計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形狀:球體 地球 平均半徑:6371千米 大小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儀 地球的模型 緯線的基本特征 緯線和緯度 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 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赤道 經線的基本特征 經線和經度 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 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 經緯網定位八、教學反思本課教學內容是地球和地球儀,重難點在于知道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理解經線,緯線的含義、特點、經緯線的分布規(guī)律以及利用經緯網確定某點位置。相對于初一學生本節(jié)內容理解難度較大,需要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運用多媒體教學,從學生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學習興趣很高,積極舉手發(fā)言,學生參與程度較高,師生互動,課堂氣氛熱烈,但部分學生理解經緯線的特點和差異、利用經緯網確定某點位置有些困難,所以主要以觀察、在球面上記憶為主。教師為便于學生觀察,提供掛圖、地球儀以及參考問題協助學生進行平面到立體之間的轉化并建立聯系。 這堂的內容盡管是學生初次接觸到地理知識,但內容非常簡單,教師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究的學習。這樣學習的知識更牢固。學生學起來也更有興趣。才能真正的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我想教學效果會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