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高考歷史 必考題型清單本題型清單中涵蓋 183個題型,184道典型例題,連續多年覆蓋高考歷史近 90%以上分值。歷史 90分以下的同學,按照此清單學習,可穩步提升!一、為了有助于不同復習階段和分數,根據高考試卷命題規律:簡單:中檔:難檔=3∶5∶2 的比例,建議采取以下學習方案:65分以下:優先學習簡單題型,之后再去攻克中檔題及難題;65-80分:優先學習簡單題和中檔題,之后再去攻克難題;80分以上:確保中低檔題沒問題的前提下,攻克難題。綠色題型:簡單題,共 57個題型,57道典型例題藍色題型:中檔題,共 94個題型,95道典型例題紅色題型:較難題,共 32個題型,32道典型例題二、按章學習,針對不會的題目,先做好標記,之后看清北學霸視頻講解判斷不會的標準:1. 客觀選擇題看題 45秒聯想不到相關知識點,或不能排除干擾項,記為不會;2. 主觀題看題 90秒沒有切入口,記為不會;3. 題目有切入口,但表述錯誤或不恰當,或漏掉要點,記為不會。1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第一章 通史專題本部分在高考中常以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形式出現,難度梯度總體為簡單、中檔,覆蓋分值約 70分。題型 1 中華文明起源(詳見《專題課-先秦時期的歷史演變 1》)15:29-19:49例 1.考古發現:山西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心部位的高地是宮殿所在地的宮城,人們還發現了宮城城墻。這說明早期國家( )A.利用高度集權力量組織公共工程建設B.地緣關系逐漸取代血緣關系C.形成了以都城為中心的城市聚落形態D.主要分布于北方的黃河流域題型 2 王位繼承(詳見《專題課-先秦時期的歷史演變 2》)29:39-31:51例 2.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 11 代 12 位王。這反映出( )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 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題型 3 分封宗法(詳見《專題課-先秦時期的歷史演變 2》)31:52-34:28例 3.有學者認為:“西周的封建社會,從縱剖面看,是一個寶塔式結構,王室之下,有幾級的封建,從橫切面看,統治階級中,也存在著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組織。”這段話反映出西周政治 ( )A.實現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權力集中B.“天下為家”開始取代“天下為公”C.具有血緣關系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特點D.開創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體系2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題型 4 百家爭鳴(詳見《專題課-先秦時期的歷史演變 3》)33:49-35:57例 4.韓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淮南子》指出:“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們認為( )A.墨子認為儒家思想已不適應時代 B.墨子的學說對儒家思想造成沖擊C.墨子的思想完全背離了儒家思想 D.墨子思想與儒家思想有共通之處題型 5 皇帝制(詳見《專題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1》)23:43-24:40例 5.《史記集解》記載:“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該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時期人們以金玉為印B.皇權至上,皇帝獨尊C.皇權為民,與民共享D.秦以前玉璽為皇帝獨有題型 6 郡縣制(詳見《專題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1》)24:42-26:43例 6.《劍橋中國史》載:“對帝國而言并不是新東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至關重要,它斷然摒棄了必然引起間接統治的重立列國的思想。”材料評說的制度應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縣制D.郡國并行制題型 7 秦的社會治理(詳見《專題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2》)9:12-11:313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7.戰國到秦漢時期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漕渠、白渠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完成,主要是因為(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B.鐵制生產工具開始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已經完善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例 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詳見《專題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2》)11:35-13:20材料 秦統一六國后先后采取的重大措施統一六國(前 221 年)稱皇帝(前 221 年)建郡縣(前 221 年)統一度量衡(前 221 年)統一文字(約前 221 年)徙天下豪富 12 萬于成陽(前 221 年)大規模修建通向東方各國的馳道(前 220 年始)開始并總共六次外出巡視各地(前 220 年—前 210 年)征嶺南并修靈渠(約前 219 年—前 214 年)拆除原關東六國建造的城廓及提防(前 215 年)北擊匈奴(前 215 年—前 213 年)修長城(約前 213 年)焚《詩》《書》、百家語(前 213 年)4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坑方士、術士“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前 212 年)修秦直道(前 212 年)統一貨幣(前 210 年)——摘自蘇力《大國憲制》根據材料,從中汲取一項國家治理的政治智慧,并予以說明。(要求:持論有據,邏輯清晰,論證充分,表述成文)題型 8 秦始皇歷史人物(詳見《專題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2》)19:10-22:14例 9.材料 公元前 212 年,秦始皇在北方修建了“直道”這一古代軍事“高速公路”。直道起于首都咸陽附近的云陽,直達長城最北端的九原郡,全長 1800 秦里。秦王朝的騎兵從云陽出發,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可馳騁在陰山腳下,北擊匈奴。近年來,有學者對直道進行了調查。他們認為,《史記》“塹山堙谷”的記載實際是“將山體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洼的山谷”。直道平均寬 30 米,最寬處可達 50 米。修建者為了避免道路沿著黃土高原特有的縱橫交錯的侵蝕溝谷迂回,選擇了在筆直延伸的山脊上修建,極大地縮短了修建時間。對秦始皇來說,直道是他實現中華帝國夢的重大工程。——摘編自(日)鶴間和幸《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時代》(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直道得以成功修建的原因。(5 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秦始皇修建直道的影響。(7 分)題型 9 郡國并行(詳見《專題課-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1》)12:01-13:40例 10.地圖可以形象地再現歷史。下圖可用于了解( )5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A.西周分封列國 B.戰國諸侯兼并C.漢初郡國并行 D.五代十國形勢題型 10 加強君主專制(詳見《專題課-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2》)21:47-22:39例 11.兩漢皇權對相權的成功削弱主要表現在( )①漢武帝頻繁更換丞相 ②漢武帝起用布衣為相③漢武帝把屬于丞相為首的官僚機構歸屬外朝④漢武帝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丞相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題型 11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詳見《專題課-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2》)22:40-23:51例 12.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 40 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 20 萬錢。朝廷這種做法( )A. 加強了貨幣管理 B. 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C. 削弱了諸侯實力 D. 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題型 12 董仲舒思想(詳見《專題課-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2》)23:52-25:546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13.漢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 32 年)夏四月,天氣異常,黃霧四塞終日。皇帝為之驚心,詢問大臣,大臣回答這是因為“陰盛侵陽”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諸弟皆以無功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規矩。于是,太后之弟王鳳不得不上書辭職。漢成帝也承認自己在這件事上是有過失的,因此造成了這種異常的天氣。由此可知當時( )①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②“天人感應”說深入影響朝政③外戚專權引發朝臣不滿 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圖削弱相權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題型 13 外戚專權(詳見《專題課-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2》)25:56-27:51例 14.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題型 14 兩漢科技(詳見《專題課-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2》)34:57-36:00例 15.1900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樓蘭遺址中發現了魏晉紙本文書,大多為麻紙。1933年,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泊更挖出西漢麻紙。由此推知( )A.西漢時紙已傳到西域 B.造紙技術最早發明于新疆C.漢代造紙業十分發達 D.魏晉時期新疆普遍使用麻紙題型 15 魏晉南北朝政治(詳見《專題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與局部統一 2》)4:13-5:47例 16.“中書、尚書令在西漢為少府屬官,在東漢亦屬少府,雖典機要,而去公卿甚遠。魏晉以來,浸以華重。唐遂為三省官長,居真宰相之任。”這段話意在指出( )A.漢代少府份屬九卿,位尊權重 B.唐代中書令和尚書令是地方長官7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C.中書令和尚書令地位逐漸提高 D.三省制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題型 16 門閥政治(詳見《專題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與局部統一 2》)5:49-6:56例 17.史載,東晉時,太尉郗鑒為女擇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導的家中“遍觀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飾,以圖被選,只有王羲之“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被郗鑒認為是理想的女婿人選,“遂以女妻之”。這主要反映了當時(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講究門第C.擇婿方式獨特 D.大臣拉幫結派題型 17 孝文帝改革(詳見《專題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與局部統一 2》)15:19-16:40例 18.北魏時期的均田制,奴婢可與良人(自由農民)同等受田;隋代的均田制則取消了奴婢受田的規定。這一調整旨在( )A.推動農業經濟的恢復 B.改革賦稅征收的制度C.打擊士族階層的勢力 D.強化對奴婢人身控制題型 18 魏晉時期的科技文化(詳見《專題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與局部統一 2》)21:58-23:25例 19.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出:“順人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他旨在強調農業生產應該( )A.因時制宜,休耕輪作 B.精耕細作,提高地力C.順應自然,遵循規律 D.改進技術,增加產量題型 19 隋唐民族關系(詳見《專題課-隋唐盛世 1》)23:43-25:10例 20.在便橋與頡利可汗交談時,唐太宗首先從道義上指出:“我與可汗嘗面約和,爾則背之。且義師之初,爾父子身從我,遺賜玉帛多至不可計,何妄以兵入我都畿,自夸盛強耶?今我當8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先戮爾矣!”以理服人的結果就是唐朝與東突厥締結了著名的便橋之盟。這表明唐太宗在處理與東突厥的民族關系時( )A.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B.剝奪突厥貴族官職C.改變原有部落組織 D.發展交通推動交流題型 20 三省六部制(詳見《專題課-隋唐盛世 2》)9:59-12:14例 21.唐初,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后來發生了兩種變化:一是皇帝選拔中級官吏出任宰相;二是執掌行政職能的尚書省地位下降,與決策職能相關聯的中書省、門下省地位上升。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廢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極大提高C.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有所調整 D.中書省、門下省決策權擴大題型 21 藩鎮割據(詳見《專題課-隋唐盛世 2》)12:17-14:29例 22.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如表 2 所示。表 2 “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情況表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 )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了唐朝的統治題型 22 兩稅法(詳見《專題課-隋唐盛世 2》)21:03-21:47例 23. 780 年,宰相楊炎奏請唐德宗實行賦稅制度改革,收稅“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古代賦稅制度逐漸由“舍地稅人”朝“舍人稅地”方向發展。這有利于( )A.促進農產品商品化 B.保證農民生產時間C.放松人身依附關系 D.催生新的經濟因素9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題型 23 隋唐科技文化藝術(詳見《專題課-隋唐盛世 2》)26:22-27:29例 24.圖 4 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 )圖 4 步輦圖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的交匯 B.文人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C.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 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題型 24 兩宋政治制度(詳見《專題課-宋元時期政治 1》)19:30-20:27例 25.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 120 多萬人。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 B.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C.弱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題型 25 科舉制(詳見《專題課-宋元時期政治 1》)20:28-22:01例 26.宋太祖開寶六年(973 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 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題型 26 王安石變法(詳見《專題課-宋元時期政治 2》)10:01-11:12例 27.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 )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 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 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10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題型 27 行省制度(詳見《專題課-宋元時期政治 2》)19:51-20:52例 28.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這說明元朝( )A.地方擁有適度權力 B.地方缺乏實際權力C.行省權力集中專斷 D.君主專制得以加強題型 28 宋元經濟(詳見《專題課-宋元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1》)19:50-21:30例 29.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一帶山谷中,密布著成百上千個采用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為生,受雇期間,若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意,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 )A.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 B.手工業者社會地位高C.雇傭勞動已經普及 D.鹽業專賣制度解體題型 29 經濟重心南移(詳見《專題課-宋元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2》)5:25-7:37例 30.唐宋時期,江南經濟迅猛發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劇C.農業技術進步 D.海外貿易拓展題型 30 理學(詳見《專題課-宋元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2》)20:31-21:55例 31.程顥詩云:“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其體現的主旨是( )A. 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 B. 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C. 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 D. 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題型 31 明朝政治制度(詳見《專題課-明清時期政治 1》)19:54-21-1611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32.明萬歷十五年,顧憲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內閣擬票重罰。內閣首輔申時行等只擬罰俸,神宗震怒,令“還改票來!”申時行只得遵旨。這說明,明代內閣大學士( )A.僅作為侍從顧問,不參決政事 B.萬歷年間開始參與軍國大事決策C.按照皇帝的傳諭來票擬和批紅 D.掌握票擬權力,但仍需服從君權題型 32 清朝軍機處(詳見《專題課-明清時期政治 2》)10:28-12:10例 33.乾隆繼位之初,曾裁撤軍機處,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兩路軍務尚未全竣,且朕日理萬機,亦間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須就近承辦”,將其恢復。此后軍機處“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內閣宰輔名存而已”。這表明( )A.清朝內閣權力得到加強 B.清朝中央集權遭到削弱C.軍機大臣獲得宰相職位 D.軍機處有助于加強皇權題型 33 鄭和下西洋(詳見《專題課-明清時期政治 2》)19:14-20:28例 34.如圖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說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 )A.對外交流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12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題型 34 明清經濟(詳見《專題課-明清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1》)22:31-25:01例 35.明中后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變革 B.土地制度的調整 C.貨幣制度的改變 D.地區經濟的差異題型 35 張居正改革(詳見《專題課-明清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2》)4:03-6:46例 36.明萬歷初年,張居正在全國范圍內清丈土地和推廣“一條鞭法”,“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故謂之一條鞭”。“一條鞭法”( )A.徹底解決了明政府的財政困難 B.加強了農民與市場之間的聯系C.政府加緊了對百姓的人身控制 D.開始以田畝作為主要征稅標準題型 36 明末清初思想家(詳見《專題課-明清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2》)21:07-23:01例 37.黃宗羲說:“夫儒者均以錢谷非所當知,徒以文字華藻,給口耳之求,不顧郡邑之大利大害。”趙翼說:“書生徒講義理,不揣時勢,未有不誤人家國者。”以下觀點最符合兩人的共同主張的是( )A.嚴厲抨擊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強調“經世致用,學以濟世”C.譏諷士人專注于研究文字 D.批評矛頭直接指向君主專制題型 37 兩次鴉片戰爭(詳見《專題課-晚清兩次鴉片戰爭 1》)25:31-27:00例 38.“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的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而去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敗理由”是( )A.軍事技術的落后 B.清政府統治的腐朽C.英國的堅船利炮 D.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差距題型 38 開眼看世界(詳見《專題課-晚清兩次鴉片戰爭 2》)4:51-6:3013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39.魏源的《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各國最為詳盡之書,魏源在書中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同時認為中國在地理上雖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這可以說明魏源( )A.主張全面學習西方 B.思想具有新舊雜糅的特點C.力主固守華夏傳統 D.借助傳統儒學宣揚新思想題型 39 《資政新篇》(詳見《專題課-晚清兩次鴉片戰爭 2》)13:42-15:10例 40.有學者認為《資政新篇》的價值在于:它在近代條件下給農民革命提示了一條擺脫封建羈絆,甩開落后空想,繼續前進的方向和道路。這反映了《資政新篇》( )A.有著超前意義并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B.體現了傳統社會的平均主義心態C.克服了農民階級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獲得了廣大下層民眾的理解支持題型 40 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詳見《專題課-晚清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 1》)11:35-13:33例 41.19 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市場上的洋貨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雖窮鄉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這種狀況表明( )A.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B.商品經濟基本取代自然經濟C.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密切D.中國市場由被動開放轉為主動開放題型 41 洋務運動(詳見《專題課-晚清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 2》)16:34-18:19例 42.圖為 1881 年發行的開平礦務局股票,股票右面記載:“……直隸爵閣督部堂李,批準設局招商開采煤鐵等礦……當經本局議定先后招集股銀壹百貳拾萬兩,分作壹萬貳仟股,每股津平寶紋壹百兩,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由此可知( )14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A.軍用工業由官辦轉為官督商辦B.政府放寬了興辦實業的限制C.洋務企業受西方經營方式影響D.煤礦業獲得了穩健快速發展題型 42 早期維新思想(詳見《專題課-晚清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動 2》)24:23-26:25例 43.鄭觀應是中國晚清最早具有完整維新思想體系的理論家、啟蒙思想家。鄭觀應強調,在與外國協定稅率時,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在外交交涉中“異幫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國主權自定,實與公法吻合”鄭觀應的這一觀點( )A.體現了近代國家觀念 B.開啟了外交觀念的近代化C.已突破“中體西用”觀點 D.接受了西方民主理論D.英國政治變革具有漸進特征題型 43 甲午中日戰爭(詳見《專題課-甲午戰爭到戊戌維新運動 1》)21:20-23:05例 44.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傳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許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 )A.歐美輿論宣傳左右了戰爭進程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15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題型 44 戊戌維新運動(詳見《專題課-甲午戰爭到戊戌維新運動 2》)14:12-15:14例 45.某位史學家指出:“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霉氣氛中,忽然從那里吹過來一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開始清醒過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這主要強調了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實現富國強兵 C.引領思想啟蒙 D.建立民主政治題型 45 19世紀末的晚清經濟(詳見《專題課-甲午戰爭到戊戌維新運動 2》)17:48-19:35例 46.1898 年 5 月,朝廷頒發諭旨,指出“近來各省商務未見暢興,皆由官商不能聯絡……當此整頓商務之際,此種情弊亟宜認真厘剔。著各直省將軍督撫嚴飭各地方官,務須體察情形,盡心保護。”這反映出( )A.實業救國思潮風起云涌B.戊戌變法擴展到經濟領域C.朝廷無力控制地方勢力D.清朝工商政策發生重大轉變題型 46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詳見《專題課-義和團運動到清末新政》)12:49-14:39例 47.1903 年,林紓編譯的《伊索寓言》出版。書中有一則故事:獅王與群獸立約,羊由狼管轄,兔子由狗管轄,彼此友好,和平共處。兔子感嘆說,我期待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實現嗎?故事后的按語說:“今有盛強之國,以吞滅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獅之約眾耳!弱者國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見耶?”林紓意在( )A.提醒中國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險B.頌揚人類社會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16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C.呼吁世界列強承擔保護弱國的責任D.鼓動中國民眾推翻清政府殘暴統治題型 47 清末新政(詳見《專題課-義和團運動到清末新政》)25:02-28:57例 48.清末官商合辦的電報局,發起時多賴商人踴躍入股。1908 年,政府將其收歸官辦時,以商人收利已久、應減價報效為由,將股票收購價格從商人提出的每股 290 元,酌定為 150 元。據此可推斷( )A.清末新政成為洋務運動的翻版 B.產權意識的滯后制約新政成效C.發展官營企業成為各界的共識 D.政府厲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貫之題型 48 20世紀初的經濟(詳見《專題課-義和團運動到清末新政》)38:05-39:14例 49.下面是 1872~1910 年間中國民族資本投資廠礦情況統計圖。該圖信息可以說明 20 世紀初( )A.中國民族資本競爭力明顯增強B.清政府對放松了工商業的限制C.重工業的發展受到政府的重視D.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題型 49 武昌起義(詳見《專題課-辛亥革命 1》)20:40-23:4317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50.一種名為“人造自來血”的補藥曾在近代中國流行。圖 9 和圖 10 分別是 1911 年 10 月和11 月刊登在《申報》上的廣告。這兩則廣告的變化折射出( )①革命黨人把廣告當作發動武昌起義的宣傳工具②民國成立后商人積極投身中國政治變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時局巨變及時調整營銷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題型 50 辛亥革命(詳見《專題課-辛亥革命 2》)12:16-13:54例 51.清帝退位詔書稿由南京臨時政府擬訂,袁世凱收到后擅自在詔書稿上加入“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等內容發表。孫中山表示反對,致電袁世凱強調:“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他們分歧的實質體現在( )A.是否贊同共和體制B.政府組建的主導權C.是否進行社會革命D.臨時大總統的人選題型 51 民國初年的經濟、文化(詳見《專題課-辛亥革命 2》)18:52-21:05例 52.1913 年,《申報》登載的“艾羅補腦汁”廣告稱:“欲圖一國之進步,當先使一國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補腦之外另無精神思想也。故善國者必先得衛生,善謀衛生者必先得18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謀補腦。”由于廣告成功,產品一上市就十分暢銷。這反映出當時( )A.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日益廣泛B.追求新思想成為社會時尚C.改良社會風俗成為國民共識D.廣告成為推進文明的工具題型 52 復辟帝制(詳見《專題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1》)28:52-30:20例 53.1915 年,袁世凱以大總統名義重新頒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于忠孝節義植其基,于智識技能求其闕”,把教育宗旨概括為“愛國、尚武、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貪爭、戒躁進”七項。其根本目的是( )A.推行社會教化 B.恢復傳統文化 C.準備復辟帝制 D.宣揚西方文明題型 53 民國官員選拔(詳見《專題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2》)4:08-5:25例 54.1919 年秋天,郁達夫從日本回國,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報效祖國,參加北洋政府組織的外交官考試和文官考試。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樣子,選取名單已經內定,致使學富五車的郁達夫兩次都名落孫山。這反映了( )A.北洋政府沒有文官選拔制度 B.北洋政府文官選拔存有弊端C.郁達夫志大才疏,無真才實學 D.文官考試無法選拔真正人才題型 54 新文化運動(詳見《專題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2》)15:21-17:56例 55.1916 年 1 月,陳獨秀在《青年雜志》撰文稱:“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而吾國自古相傳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陳獨秀意在( )A.主張國家至上 B.批判封建倫理C.反對西方民主 D.傳播馬克思主義題型 55 五四運動(詳見《專題課-五四運動到國民大革命 1》)16:48-19:4219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56.1919 年 11 月,全國各界聯合會在上海成立,發表宣言:“數月以來,國內之群眾運動,風起云涌,雖受種種壓迫,而前仆后繼,不少顧卻;大義當前,絕不退讓……全國各地,知合群自救為萬不可緩之圖。”這說明,當時參加聯合會的各界團體( )A.對社會改造道路認識趨于一致B.愛國覺悟得到提高C.反思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弊端D.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題型 56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詳見《專題課-五四運動到國民大革命 1》)26:34-27:35例 57.“中國最初的共產主義支部是于 1920 年 5 月在上海和北京組織起來的”,材料表明當時( )A.中國共產黨的誕生B.建立無產階級政權C.籌備工人階級政黨D.工農運動蓬勃開展題型 57 國共合作(詳見《專題課-五四運動到國民大革命 2》)11:469-13:43例 58.毛澤東曾說:“本人信仰共產主義,主張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惟目前的內外壓迫,非一階級之力所能推翻,主張用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中產階級左翼合作的國民革命,實行中國國民黨之三民主義。”這一論述( )A.闡明了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理論 B.說明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理由C.指明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綱領題型 58 南京國民政府(詳見《專題課-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1》)12:55-14:36例 59.1928 年 4 月,國民政府宣告“為發揚精神起見”,職員“一律著中山裝”。東北易幟后,張20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學良發文指出“統一已成,政治及應劃一”,東北各級機關人員一律著中山裝。這反映了( )A.國家對社會風尚的控制B.服飾是民族身份的標識C.生活呈現全盤西化的傾向D.服飾具有政治認同的意義題型 59 中共探索建立農村革命政權(詳見《專題課-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2》)5:17-6:47例 60.1927 年 11 月 1 日,在時任中共中央農運委員會書記、江蘇省委負責人王若飛的組織領導下,宜興縣各路農民隊伍舉行暴動,宣告成立宜興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隨后江陰、常熟等地共產黨人先后暴動予以響應。這一革命斗爭重在( )A.推動國民革命運動進程 B.開辟武裝奪取政權道路C.嘗試開展中心城市暴動 D.探索建立農村革命政權題型 60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經濟(詳見《專題課-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2》)10:22-12:05例 61.1920 年到 1936 年,中國關內各省進口的棉紗及棉制品占進口凈值的比例由 32.4%銳減到 1.7%,鋼鐵、機械、交通器材由 14.1%增長到 25.2%。這種變化說明了( )A.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B.政府重視輕工業的發展C.民族工業有較大發展 D.近代工業布局明顯改善題型 61 局部抗戰(詳見《專題課-抗日戰爭 1》)19:52-21:44例 62.1894 年,《點石齋畫報》刊登了描繪甲午海戰的時事畫。1931 年末,上海《良友》畫報重刊此畫并配文寫道:“國難日亟,甲午慘劇重現目前……國人當如何造成光榮之歷史,供后世讀史者之回憶乎!”《良友》此舉意在( )A.以史為鑒呼吁和平 B.借助時事鼓動變革21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C.抵制戰爭避免慘劇 D.激勵民眾共御外侮題型 62 抗日戰爭(詳見《專題課-抗日戰爭 2》)14:48-15:54例 63.美國關于抗日持久戰,國民黨寄希望于英、美、法、蘇各國。而中國共產黨則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這表明兩黨認識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 )A.持久抗戰的理論基點 B.中國抗戰的基本性質C.抗戰堅持的戰略原則 D.抗戰進程的發展方向題型 63 日本侵華暴行(詳見《專題課-抗日戰爭 2》)18:21-19:29例 64.在 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聯銀券”,流通于平、津、魯、豫等地;同時還發行了大量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用票”,流通于市場。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徑的目的是( )A.擾亂國統區金融秩序 B.轉嫁戰爭負擔C.封鎖抗日根據地經濟 D.強化物資管制題型 64 抗戰時期的中國國際地位(詳見《專題課-抗戰走向勝利》)15:39-17:28例 65.美、英兩國政府于 1942 年 10 月 9 日同時表示,愿意立即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有關權益,并準備盡快與中國政府進行談判,以便締結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解決有關問題的條約。表明( )A.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B.戰略相持階段的開始C.不平等條約得以廢除 D.美、英無條件支持中國題型 65 抗戰時期的民主政治(詳見《專題課-抗戰走向勝利》)27:21-29:00例 66.下圖為 1943 年阜平城南莊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與會代表占比示意圖,這表明( )22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A.中國共產黨取得抗戰領導權B.土地政策影響政權的建設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確立D.根據地民主政治有所發展題型 66 抗戰時期的國民黨經濟(詳見《專題課-抗戰走向勝利》)33:59-36:57例 67.1938 年初,國民黨中央通過的決議規定:經濟建設以軍事為中心,實行“計劃經濟”,“樹立重工業基礎”,采取擴大國防生產能力、獎勵海內外人民投資、鼓勵輕工業的發展等措施。這個決議意在( )A.使國民經濟向戰時經濟轉軌 B.強化官僚資本壟斷地位C.使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合理化 D.積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題型 67 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詳見《專題課-解放戰爭 1》)7:32-10:09例 68.下圖是 1940—1947 年中國報刊上“民主”一詞出現頻率的統計圖。其中 1946 年“民主”一詞出現頻率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23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A.抗戰勝利后,民眾渴望和平民主B.國共重慶談判,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的方針C.重慶政協會議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協決議D.全國規模的內戰爆發,和平民主的呼聲高漲題型 68 解放戰爭(詳見《專題課-解放戰爭 1》)30:40-32:12例 69.下面是解放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兵力對比圖。由此可知,人民軍隊兵力總數占據優勢始于( )A.全面內戰爆發時B.戰略反攻開始前C.三大戰役進行中D.渡江戰役結束后題型 69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詳見《專題課-解放戰爭 2》)6:29-8:29例 70.1949 年 5 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只強調和資本家斗爭,而不強調聯合愿意和我們合24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作的資本家……這是一種實際上立即消滅資產階級的傾向”“和黨的方針政策是在根本上相違反的”。這一指示有利于當時( )A.在經濟領域實行公私合營 B.接管城市后生產的恢復發展C.確立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 D.對新民主主義政策進行調整題型 70 北平政協(詳見《專題課-過渡時期 1》)20:47-22:08例 7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提出的,經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的國微圖案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其中齒輪和麥稻穗象征著( )A.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內涵得到充分體現B.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C.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人民的歷史結束D.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題型 71 社會主義工業建設(詳見《專題課-過渡時期 2》)7:29-8:47例 72.下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高校學習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學生在學生總數中的占比,發生此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國家發展工業的需要B.教育體制照搬蘇聯模式所導致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D.國家調整國民經濟的需要題型 72 萬隆會議(詳見《專題課-過渡時期 2》)15:23-17:04例 73.萬隆會議之前,亞非地區除朝鮮、蒙古和越南民主共和國三個社會主義國家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僅有 5 個;萬隆會議之后到 1959 年,共有 11 個亞非國家與中國建交;25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1960—1964 年,共有 14 個亞非國家與中國建交。這說明萬隆會議后我國( )A.打破了美國封鎖策略B.放棄了“一邊倒”政策C.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D.大國地位獲世界承認題型 73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詳見《專題課-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21:42-23:50例 74.據《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記載:“……又關閉了另外 18 000 個國家工企事業單位,又有 419 萬工業工人和 157 萬建筑工人失去他們的工作,同時有 2000 萬城市居民遷居農村。” 該記載最有可能發生于( )A.1958 年 B.1962 年 C.1985 年 D.1992 年題型 74 70年代外交(詳見《專題課-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27:58-29:32例 75.1971 年 9 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說:“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被允許進入聯合國,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就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也就意味驅逐‘中華民國’出安理會。”據此可知,當時的歷史背景是( )A.中美兩國關系實現了正常化B.臺灣當局與美國關系已經惡化C.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D.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呼聲高漲題型 75 國防建設成就(詳見《專題課-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34:00-35:34例 76.1967 年,英國《泰晤士報》報道:“這次爆炸的時間非常巧妙(聯合國大會辯論開始前),而且速度快的異乎尋常,如果‘四大國’繼續假裝中國弱,這是在發瘋,趕緊讓他們進安理會吧。”材料表明中國氫彈爆炸成功的主要意義是( )26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A.成為中國重返聯合國的主要條件 B.促進了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C.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D.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形成題型 76 歷史轉折和改革開放時期(詳見《專題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5:28-27:13例 77.1987—1988 年,鄉鎮辦、村辦、聯戶辦、個體辦的農村小企業呈現出蓬勃生機,農民稱之為“‘四個輪子’一齊轉,大家奮力奔小康”。與此同時,鄉鎮、村級集體辦的較大企業也在“迎頭趕上”,數量日漸增多。這 ( )A.實現了農村的工業化B.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C.得益于經濟體制改革D.促進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題型 77 祖國統一大業(詳見《專題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9:55-31:18例 78.1972 年,中國致函聯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指出“香港、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占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于中國主權范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于通常所謂‘殖民地’范疇”。聯合國采納了中國的立場。中國政府這一舉措( )A.奠定了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決港澳問題的主動權C.是“一國兩制”的具體體現D.標志著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題型 7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詳見《專題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35:43-37:03例 79.1978 年 9 月,鄧小平在東北等地調研時提出“要到發達國家去看看,應當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現在就是要好好向世界先進經驗學習”“世界天天發生變化,新的事物不斷出現,新的27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問題不斷出現,我們關起門來不行,不動腦筋永遠陷于落后不行”,史稱“北方談話”。這場“談話”( )A.肯定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B.表達了實行對外開放的思想C.揭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 D.闡明了支持市場經濟的態度題型 79 文明的產生(古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一)21:13-22:30例 79.《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央集權體制創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古希臘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民主和法制,人文精神的濫觴;兩大文明薪火相傳,相互交融,共同推動著人類文明進程。從文明史角度出發,二者分別是哪兩大文明的杰出代表( )A.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B.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C.儒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 D.落后文明和先進文明題型 80 雅典民主(古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一 29:00-30:38)例 80.有學者在談及雅典民主政治時認為“雅典國家機關權限相互交叉,公職人員的權限也部分交叉”,恩格斯也曾說“在雅典沒有總攬執行權力的最高官員”。這表明( )A.雅典沒有總攬行政權力的官員 B.權力機關具有分權制衡特點C.雅典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D.雅典權力機關職權分配不清題型 81 東西方文明交流(古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二 13:50-15:00)例 81.據史料記載,波斯帝國時期,有許多希臘人來到波斯,他們之中既有醫生、學者、工匠,也有失意的政治家。波斯歷代國王喜用希臘醫生為御醫,希臘工匠在波斯秉承國王的意旨,采用希臘風格和東方審美觀,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這反映了當時( )A.希臘的醫學發達先進 B.波斯人生活豐富多彩C.東西方文明交流發展 D.希臘人的創造力豐富題型 82 封君封臣制(中古世紀的世界一 16:10-17:38)28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82.“將國家掌握土地、沒收叛亂貴族土地和部分沒收教會的土地,分封給官員和將領,條件是必須服兵役和履行臣民義務,只限終身不得世襲。”這是指( )A.西周 封邦建國制B.拿破侖 民法典C.法蘭克王國 采邑制D.梭倫 解負令題型 83 日本封建化(中古世紀的世界一 37:54-39:03)例 83.“不同文明與文化相遇的時候,其中某一種處在發展較高階段的文明與文化,可能對另一種文化呈現傾斜式的‘文化出超’。”與這一論述相符的是( )A.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數字傳入非洲B.新羅效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C.奧斯曼帝國把印度教改造為國教D.日本效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題型 84 大津巴布韋(中古世紀的世界二 8:15-09:07)例 84.在津巴布韋的維多利亞博物館里,陳列著從“大津巴布韋遺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遺址旁還保留著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遺址地基上還找到了古代鑄造錢幣的泥模。博物館里還陳列著從大津巴布韋遺址中找到的 4 塊中國明代瓷器碎片。從已經發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韋遺址曾經( )A.農業、冶煉業、對外貿易都相當發達B.長期與波斯戰爭促使其加強與阿拉伯交往C.是最早遣使到中國來的東非國家D.水渠和道路四通八達縱橫交錯題型 85 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新航路開辟一 19:25-21:30)29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85.15 世紀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產地的價格達 1 至 2 克白銀,在亞歷山大港的價格達10—14 克,在威尼斯達 14—18 克,在歐洲各消費國則達 20-30 克。”這反映了( )A.商業危機是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因素B.東西方之間的陸路通商要道被阻斷C.歐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D.價格革命導致歐洲商品價格的暴漲題型 86 白銀貿易(新航路開辟二)15:55-17:33例 86.16 世紀末到 19 世紀初,馬尼拉帆船貿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借此,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入拉丁美洲各地;反過來,美洲的作物煙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銀元等傳播到中國。這條太平洋絲綢之路的開辟( )A.引起了菲律賓的價格革命 B.促進了中國工商業市鎮的發展C.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D.完成了美洲的資本原始積累題型 87 早期殖民擴張(新航路開辟二 21:29-22:14)例 87.新航路開辟過程中,歐洲人在非洲命名了許多“象牙海岸”、“黃金海岸”、“奴隸海岸”的地名。這些地名客觀上反映了( )A.航海家的冒險精神B.非洲物產極其豐富C.探求新知的主動性D.殖民擴張的掠奪性題型 88 文藝復興(近代曙光一 13:53-15:24)例 88.“他們關心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學,強調人和人所能取得的成就,認為人是自身命運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具,生活的目的是為了發展自身固有的潛能。”“人要認識自己,人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真正認識世界。”對上述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 )30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A.追求民主法治,反對禁欲苦行B.宣揚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C.徹底否定了羅馬教廷的權威D.擺脫了封建專制王權束縛題型 89 宗教改革(近代曙光一 25:45-27:25)例 89.在那個混亂無序的時代,王權是新興民族國家的象征,代表了歷史進步的因素。隨著城市的興起和市民階級的形成,王權與市民階級在反對封建世俗貴族和教會僧侶的斗爭中,在統一民族國家的斗爭中暫時達成一致,這成為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覺醒的表現。”這一論述可用于說明宗教改革( )A.使社會各階層有了共同目標B.為歐洲各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C.有利于近代民族國家的構建D.動搖了基督教的統治地位題型 90 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曙光二 06:22-08:05)例 90.格蘭特在《科學與宗教——從亞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寫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著研究上帝的創造物,研究上帝則意味著了解世界。追求、發現、闡明自然規律的效果,足以顯示上帝造物之奇妙與思慮周詳,這一神學動機為整個近代早期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驅動力。”作者意在說明( )A.基督教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B.宗教改革影響了人類價值取向C.理性崇拜與宗教信仰同步共生D.科學發展徹底否定了宗教神學題型 91啟蒙運動(近代曙光二 16:08-17:30)31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91.啟蒙思想家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想”為基礎的社會,他們主張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真正信仰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進而建立新的政權。由此可知,啟蒙運動( )A.專注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建構B.奠定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基礎C.消除了普通民眾對宗教的信仰D.否定了傳統的理性主義精神題型 92 光榮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一 18:39-19:33)例 92.光榮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擺脫了專制統治的國家。它這樣做的時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國就是在議會制度的框架之內,一步一步地進行了制度改革。可見英國政治體制創新的顯著特點是 ( )A.內容的繼承與創新B.方式的和平與漸進C.君權的保留與限制D.地位的首創與示范題型 93美國三權分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一 28:07-29:37)例 93.英國學者維爾在《憲政與分權》中寫道:“三權分立制衡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確立的,這種機制維持的是三種權力之間沒有任何一種權力凌駕于其他權力之上的動態平衡,也因此使美國的人權、民主自由等法治價值得到不斷的保障和實現。”這番話表明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原則的初衷是 ( )A.保障美國的民主制度B.避免美國出現獨裁局面32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C.維護美國憲法的尊嚴D.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題型 94法國大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二 05:43-06:49)例 94.法國 1875 年憲法規定“政府的共和國形式永遠不得動搖”,又允許總統擁有巨大的權力和極高地位。出現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 )A.共和派與保皇派互相妥協B.保皇派試圖復辟帝制C.共和政體成為時代的主流D.拿破侖仍具崇高威望題型 95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一 14:45-15:58)例 95.機器大工業生產使分工、協作和生產社會化達到了極高的程度,工業化以此為基礎展開,隨著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等社會化聯系的廣泛發展及生產技術向世界擴散,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化范圍擴大到世界范圍,這反映了近代科技發展促進了( )A.資本主義的拓展 B.世界市場的形成C.生產的社會化分工 D.社會關系的變化題型 96 壟斷組織(工業革命一 28:09-29:37)例 96.德國在 1907 年,占企業總數 0.9%的大企業,占有了全國 3/4 以上的蒸汽力和電力,雇傭了全國 39.4%的工人,而在冶金和機器制造業中竟分別占 97.5%和 84.7%。這種現象表明( )A.德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B.世界財富迅速積累到德國C.德國國民貧富差距縮小 D.資本和生產社會化趨勢加強題型 97 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二 04:56-06:15)33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97.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如果說以前在光天化日之下肆無忌憚地干出來的封建罪惡雖然沒有消滅,但 18 世紀的法國終究已經暫時被迫收斂了,那么,以前只是暗中偷著干的資產階級罪惡卻更加猖獗了。商業日益變成欺詐。革命的箴言‘博愛’化為競爭中的蓄意刁難和忌妒。”其意在說明( )A.封建貴族與資產階級達成妥協 B.民主共和制政體阻礙社會進步C.啟蒙運動的思想主張不切實際 D.早期工業社會的弊病日益顯露題型 98 殖民體系的形成(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缺失)例 98.19 世紀中期,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位負責人這樣說:“我們來到這里,就是要用他們的土地的產品來償付我們準備輸出的工業品。”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A.英國東印度公司要與印度進行長期的貿易合作B.英國要把印度變成他們的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是侵略目的C.東印度公司和印度的貿易是互惠互利的D.英國要對印度采取高壓的侵略政策題型 99 門羅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二;13:21-14:22)例 99.1904 年美國總統西奧多 羅斯福致國會的咨文中寫道:“在美洲,也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樣,終將需要某一文明國家的干涉,迫使美國……行使一種國際警察的權力。”這就是所謂的“大棒政策”,“大棒政策”( )A.體現美國維護美洲利益的決心 B.實質是干涉拉美內政C.反映美國是世界和平的維護者 D.說明美國是文明國家題型 100 一戰爆發(一戰;13:21-14:22)34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100.德國外長皮洛夫在 1899 年末的一次演說中說:“我們不能容忍任何外國對我們說:怎么辦?世界已經分割完了!……我們不愿消極地站在一邊,而讓別人分割世界。”以下選項不屬于該演說的背景的是( )A.世界被列強基本上瓜分完畢 B.德國經濟迅速發展C.英國擁有最多的海外殖民地 D.英法協約正式簽訂題型 101 凡爾賽體系(一戰;28:36-30:23)例 101.閱讀“1919 年列強有關中國山東問題的外交磋商表”,此表反映出( )2 月 威爾遜提出山東應實行國際聯盟托管,遭到日本的當場拒絕美國國務卿藍辛提出山東由協約國和參戰國共同管理,日本代表以山東情況特殊為4 月 15 日理由予以拒絕威爾遜改為由 5 國共管,日本以不加入國聯相要挾,美國考慮到西伯利亞還有美、日4 月 16 日干涉軍存在,美國需要與日本合作,向日本妥協此后 英、法等國與日本早有密約,英、法、美一齊向中國代表勸降A.日美之間的矛盾成為列強間主要矛盾B.華盛頓會議是一次弱肉強食的分贓會議C.國際聯盟已經被英法兩國間接控制D.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霸并不排斥妥協題型 102 十月革命(一戰;37:25-38:50)例 102.列寧說:“如果沒有戰爭,俄國也許會過上幾年甚至幾十年而不發生反對資本家的革命”。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35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B.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國矛盾,加速了革命發生C.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國內的延續D.俄國民眾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在和平時期并不尖銳題型 103新經濟政策(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一 13:12-14:57)例 103.1921 年春,列寧說:“新經濟政策的基本的、有決定意義的、壓倒一切的任務,就是將我們開始建設的新經濟同千百萬農民賴以為生的農業結合起來。”列寧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A.農民問題是解決危機的關鍵B.固定糧食稅代替了余糧收集制C.新經濟政策符合蘇聯的國情D.工農聯盟是蘇維埃政權的基礎題型 104斯大林模式(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一 27:55-30:15)例 104.1933 年,斯大林在總結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經驗時說:“規定極嚴格節省的辦法,積蓄為資助我國工業化所必需的經費,這就是我們為達到建立重工業和實現五年計劃目的所應走的道路。”這一經驗( )A.建立在對農民的剝削之上 B.形成于特定的時代環境C.迫于經濟危機的嚴峻形勢 D.解決了蘇聯的資金困境題型 105赫魯曉夫改革(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二 13:25-14:40)例 105.1962 年 9 月,利別爾曼在蘇共中央機關報《真理報》上發表了《計劃 利潤 獎金》,文章建議利用利潤、獎金等經濟手段推動企業的生產發展;國家下達企業的生產計劃只限于產品數量和交貨期限兩個指標,其余完全由企業自定。這一文章的發表 ( )A.表明蘇聯經濟體制開始被打破B.表明擴大企業自主權已為蘇共中央所認可36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C.推動了蘇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D.推動了赫魯曉夫在全國推廣玉米種植、題型 106法西斯主義的形成(二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 17:20-19:02)例 106.如圖是英國學者奧弗里統計的“德國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所占票數百分比”。下面對圖中變化最合理的解釋是( )A.納粹黨得票比例總體上不斷地攀升B.《凡爾賽條約》加深了德國的仇恨C.世界經濟危機是納粹黨上臺的誘因D.歐洲戰爭策源地最先在德國形成題型 107二戰勝利(二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二 11:50-12:21)例 107.1942 年 1 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 26 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 )A.協約國集團的形成B.國際聯盟的正式成立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題型 108冷戰(冷戰與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 14:30-15:37)37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108.“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后面,坐落著中歐與東歐古國的都城——所有這些飽經滄桑的城市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丘吉爾 1946 年 3 月的這次演說( )A.確立了美蘇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制即雅爾塔體系B.揭開了美國及其盟友對蘇聯實施冷戰政策的序幕C.宣示了力主遏制共產主義的“杜魯門主義”出臺D.標志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形成題型 109多極力量發展(冷戰與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 24:25-25:28)例 109.二戰后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例如印度的統治精英既接受西方基本的價值觀,又注重發揚傳統文化,崇尚甘地思想;新加坡、韓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既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又注重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這促使了( )A.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的發展B.促進了本國民族民主運動的興起C.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D.中國儒家文化的發揚題型 110殖民體系的崩潰(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 12:18-14:10)例 110.二戰后,各國勢力此消彼長,國際局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一些老牌的殖民國家已經無力支撐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再加上被殖民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非殖民化成為戰后全球范圍內的一大潮流。……英國在退出馬來亞殖民地的過程中沒有“一走了之”,而是設計了英聯邦框架內的退出機制,其中包含著馬來亞民族國家建構的方案。這些現象說明( )A.世界殖民體系在二戰后加速瓦解B.大國政策調整促成了殖民國家獨立C.各地非殖民化過程中都留有隱患38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D.老牌殖民國家順應趨勢調整了政策題型 111經濟全球化(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 27:53-29:06)例 111.當今世界,發達國家日益成為服務產品,特別是金融產品的生產者、消費者和供給者,并日益依賴進口物質產品來滿足消費;而發展中國家更多地從事制造、生產和資源供給工作,從而吸引商品、資本和技術等要素并驅動其加速流動,實現世界經濟的平衡。這說明( )A.世界經濟格局已經基本定型B.世界經濟發展已經實現平衡C.發達國家不再主導世界經濟D.發展中國家已淪為新殖民地第二章 政治提升專題本部分在高考中常以選擇題或非選擇題的形式出現,難度梯度為簡單、中檔和較難,覆蓋分值約 10分。題型 1 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1》)15:42-17:41例 1.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內服是指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外服是指臣服于商朝的方國和部族。各方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除對商王承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方國還經常與商朝處于戰爭狀態。與商朝內外服制度相比,西周的分封制( )A.擴大了中央王朝的統治疆域 B.遏制了諸侯間的攻伐戰事C.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體制 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題型 2 中央行政制度(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2》)14:11-15:19例 2.明弘治初年,禮部尚書邱浚與吏部尚書王恕俱加官太子太保,官位都是從一品,不久后,邱浚入閣。以前,六部以吏部尚書為長,弘治六年后,邱浚位在王恕之上。這說明當時( )A.入閣官員的地位較高 B.六部是內閣的下屬機構39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C.六部與內閣機構合并 D.內閣閣臣間紛爭不休題型 3 中央集權制度(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2》)23:02-23:50例 3.中國古代地方管理體制中,縣的幅員大小適中,縣令一般只治民,不治軍;只管文,不管武。之所以這樣設置,主要是為了( )A.肅清封王殘余 B.防止地方割據 C.擴大郡守權力 D.保障軍權獨立題型 4 雅典民主政治(詳見《專題課-西方政治制度》)12:10-14:21例 4.在雅典,“由于參加公民大會可以獲得津貼,所以,窮人因能得到補助而愿意從政”;“雅典各個階層在公民大會所占的比例似乎是勢均力敵”。這體現了雅典民主政治追求( )A.獨立自主 B.廣泛參與C.互相制約 D.公正自由題型 5 英國議會(詳見《專題課-西方政治制度》)20:16-21:28例 5.1327 年,英國議會借助國王愛德華二世滯留國外之機,舉行會議,指出:愛德華重用奸佞,屢鑄大錯,實屬無能。全體議員一致同意將其廢黜,立其長子,即以后的愛德華三世為國王。愛德華二世無可奈何,含淚接受了議會裁決。這說明( )A.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 B.議會的權力不斷擴大C.英國的教權大于王權 D.議會是共商國是的平臺題型 6 美國 1787年憲法(詳見《專題課-西方政治制度》)32:08-33:35例 6.美國 1787 年憲法規定:“參議員或眾議員不得在其當選任期內擔任合眾國政府任何新添設的職位……在合眾國政府供職的人,不得在其任職期間擔任國會議員。”這一規定體現了( )A.聯邦制原則 B.人民主權原則C.分權制衡原則 D.代議制原則題型 7 民國政治(詳見《專題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09:38-11:3340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7.1912 年至 1916 年 6 月的袁世凱統治時期,各派為爭奪內閣展開了激烈爭斗,先后竟有八屆內閣走馬燈似的更替,成為民國初年政治史上一道奇特景觀。這一現象說明當時( )A.民主政治建設進程艱難 B.立憲與共和斗爭激烈C.國民政治參與熱情高漲 D.民主形式已蕩然無存題型 8 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詳見《專題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20:12-22:45例 8.1946 年 4 月,晉察冀解放區在首府張家口市舉行了國民參政會(一個政府政策的民間咨詢機關)委員的選舉,大約有 80%的市民參加了這次選舉,最終選出了 90 名參政會委員和 30名候補委員,包括社會各階層成員。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實行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 B.受到蘇聯政治體制的影響C.努力探索新民主主義道路 D.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題型 9 新中國政治制度 (詳見《專題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31:23-32:44例 9.“任何一個現代國家,在立國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個根本大法,作為全國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準則……但在建國之初,還不具備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但國家又不可一日無法。因此,當時就采取了一種變通辦法。”這種“變通辦法”就是( )A.制定了 1954 年憲法 B.頒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C.確立依法治國的方針 D.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題型 10 王安石變法(詳見《專題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21:27-22:16例 10.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變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運。下列有關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正確的是( )A.涉及范圍廣領域寬 B.實現了富國強兵C.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D.引發黨爭直接導致北宋衰亡41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題型 11維新變法(詳見《專題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27:39-28:50例 11.在老百姓眼里,“康黨”根本不值得半點同情,他們都是一群瞎折騰的“白臉奸臣”,正如維新派也將一般老百姓說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藥一樣。這主要說明( )A.維新變法的失敗是因為百姓的反對 B.民主憲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會認同C.維新變法時期的中國民眾愚昧落后 D.維新變法違背了中國歷史發展潮流題型 12 改革開放(詳見《專題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34:47-35:52例 12.1978 年底,全國第一個可以自由貿易、自由議價的國營河鮮貨棧在廣州芳村開業。這意味著國家( )A.揭開了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 B.探索價格管理體制的改革C.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 D.批準廣州成為沿海開放城市題型 13 明代科舉(詳見《專題課-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20:17-21:52例 13.有學者運用現存明朝進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樣本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從明朝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進士占進士總人數的比例從 75%跌至 45%,而官員家庭出身的比例從 24%提高到 53%,這主要反映出( )A.平民棄儒從商現象的普遍 B.選官考試程序的不公C.科舉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D.恩蔭入仕的機會增多題型 14 晚清改革(詳見《專題課-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29:32-31:22例 14.1898 年,京師大學堂開辦。1903 年清政府改革科舉,考試內容轉向時務。同年鄉試前夕,“大學堂兩館生均已紛紛赴汴鄉試,兩館所存學生不過三十余人……設諸公鄉試得意,似較學堂出身為優。”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現表明( )A.廢除科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首要途徑 B.新舊教育體制的矛盾不可調和C.教育改革缺乏社會共識及國家支持 D.科舉制妨礙學堂的推進和開展題型 15黨管干部原則(詳見《專題課-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35:50-37:2942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15 從中央組織部出臺組織人事部門對領導干部提醒、函詢和誡勉實施細則印發到 2019 年 3月 18 日,各級組織人事部門共開展提醒、函詢和誡勉 139.6 萬人次,其中提醒 110.8 萬人次,函詢 16.9 萬人次,誡勉 11.9 萬人次。這體現了黨的( )A.嚴懲腐敗原則 B.甄別審查機制 C.黨管干部原則 D.干部任用改革題型 16 文官制度(詳見《專題課-西方的文官制度與法律》)10:38-12:05例 16.1883 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文官制度改革法案。根據這個法案,美國政府形成了“兩官分途”,政府官員分為具有黨派立場的政治官員和不受黨派力量控制的事務性官員,后者在美國政府官員中所占比例一開始只達到 10%,1930 年達到 80%,1970 年達到 85%,此后一直在 85%上下徘徊。美國政府“兩官分途”的形成(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響 B.緩和了兩黨之間的矛盾沖突C.保證了公共行政的穩定性 D.加強了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力題型 17 西方法律制度(詳見《專題課-西方的文官制度與法律》)21:50-23:50例 17.18 世紀,在普魯士,科克采伊開始展開法典化工作;在俄國,葉卡捷琳娜二世試圖廢除刑訊逼供,并引入被告在未判罪前無罪的原則;在奧地利,約瑟夫二世主持法律體系改革,法院被置于司法的中心地位,刑訊逼供和死刑被廢除。這些現象的出現反映出( )A.民主政治的確立已成為時代潮流 B.啟蒙思想在歐洲產生廣泛影響C.改革成為確立代議制的主要形式 D.羅馬法是人類永恒的精神財富題型 18 宗教倫理與教化(詳見《專題課-西方的文官制度與法律》)32:45-34:48例 18.宗教改革時期,無論是新教還是天主教會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締結婚約的規則,給有效婚姻的締結附加了一些條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幾乎成為歐洲社會各界普遍的要求。這表明宗教改革時期( )A.階級對立十分嚴重B.婚姻以尊重倫理為準繩43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C.新舊教會逐漸合流D.人性自由受到沉重打擊題型 19 成文法——“鑄刑書”(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9:45-11:18例 19.春秋時期,鄭國子產初鑄刑書時,晉國的叔向致信于他,指出此舉會導致“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征于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但子產仍堅持他的做法。這反映出當時( )A.禮樂文化秩序遭到破壞 B.傳統治國方式出現變化C.法家法治主張受到重視 D.貴族階層特權得到強化題型 20 律令儒學化(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19:54-21:26例 20.東漢時期,注釋律令章句的叔孫宣、鄭玄等人都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大儒;元、明、清三代,統治者一般認為只要通經,就能明法。這表明古代中國( )A.在法學上沒有建樹 B.以儒家經典取代法律C.缺乏法律人才 D.法律具有儒學化特征題型 21 儒家思想和明清法律教化(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32:54-35:02例 21.中國古代禮俗,官員遭父母之喪應解官去職,居家守制,稱“丁憂”。明清兩代對官員“丁憂”之制的執行非常嚴格,如果一個官員因為貪戀手中權勢,父母去世而隱匿不報,一旦被告發便會被立刻削職為民,并成為士人階層所不齒的敗類。這一現象表明( )A.西周形成的禮樂制度影響深遠 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倫理綱常的影響C.歷代王朝都以孝廉為選官標準 D.明清時期道德與法律開始融為一體題型 22 法治建設 (詳見《專題課-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13:50-15:35例 22.有學者認為,“八二憲法”是對“五四憲法”甚至《共同綱領》的一種結構性的回歸。正是在具有回歸內涵的改革進程中……改革才始終在相對保守的改良主義軌道上前進,而沒有演變成再一次的激進主義革命。這說明“八二憲法”( )44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A.與《共同綱領》性質完全一致 B.將“依法治國”首次寫入憲法C.為改革與穩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改革目標題型 23 精神文明建設(詳見《專題課-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23:05-24:50例 23.“鐵人精神”是王進喜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寧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等諸多內涵。“鐵人精神”產生的時代背景是( )A.大生產運動B.社會主義改造C.社會主義全面建設D.“大躍進”題型 24 歷史人物評說——全國勞動模范(詳見《專題課-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24:53-29:18例 24.材料 劉源張(1925~2014),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中國質量管理之父”。20 世紀 50 年代,留學美國的劉源張沖破美國政府阻撓回到祖國。回國后,他投入到工業化建設中,將所學的質量管理理論方法運用到生產實踐,影響很大,被稱為“工廠大夫”。1976年后,他倡導并積極推動建立嚴格的全面質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車制造廠等企業所取得的經驗,經國務院采納在全國企業推廣,產生重大影響。1989 年起他主持了“中國工業生產率管理理論和方法研究”項目,提出工業企業定額制定準則,在企業應用中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他提出的有關質量管理的理論曾獲獎。他參與了 2012 年國務院頒布的《質量發展綱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該《綱要》明確規定:“推動建設質量強國”。——摘編自方莉等《少壯常懷強國志 華巔猶抱濟時心》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劉源張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貢獻。(8 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劉源張、李四光等先進人物體現的時代精神。(7 分)45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題型 25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詳見《專題課-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35:42-37:03例 25.1949 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1954 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明確載入憲法,此后歷次憲法修改都堅持實行這一制度。1984 年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A.發展了民族經濟B.使民族關系和諧C.促進了法制化建設D.有充分的法律保障題型 26 秦朝民族關系(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1》)15:46-17:19例 26.《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五年(公元前 212 年),除道,道九原(大致在今包頭市九原區),抵云陽(大致在今陜西淳化縣),塹山堙谷,直通之。”這一舉措( )A.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有效管轄B.有利于加強北部邊防C.是嶺南地區歸入中央王朝管轄的開端D.使“西南夷”地區開始進入中原統一政權版圖題型 27 唐朝民族關系(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1》)28:06-29:38例 27.《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興,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結合所學可知( )①羈縻府州成為唐朝管轄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地方制度②唐朝初年,少數民族經常騷擾唐朝邊境46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③中央專設理藩院處理邊疆民族事務④羈縻府州通常由都督府、都護府負責節制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題型 28 元朝民族關系(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2》)7:40-8:46例 28.《元史》記載:“漢梗于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對上述言論理解錯誤的是元朝( )A.天下一統、疆域空前遼闊 B.邊疆治理與內地一體化C.對邊地的統治比較穩定 D.延續羈縻政策,實行民族平等題型 29 對外交往(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2》)14:27-16:06例 29.1792 年,馬戛爾尼出使中國,并致函兩廣總督,信中內容為英王為了與“中國皇帝發生友誼,并增進兩國之邦交,擴充兩國人民之商業”,決定派遣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使團攜帶有精美禮物,以表達英王的真誠心意。而兩廣總督在向朝廷上呈的信函中稱:英國國王命“馬戛爾尼前來,帶有貴重貢物進呈大皇帝,以表其慕順之心”。這表明當時( )A.兩廣總督用中國傳統天下觀解讀馬戛爾尼使團B.兩廣總督具有代行對外交往的權力C.中英雙方的交流還需要一個長期艱難的適應過程D.中英語言之間的巨大差異嚴重阻礙相互交流題型 30 民族語言(詳見《專題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20:05-21:4847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30.1539 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頒布詔令,規定嬰兒出生時必須向官方登記,法院各類文書必須以法文書寫,舍棄之前羅馬教廷在歐洲推廣的正統文字拉丁文。法國國王采取這種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 )A.抗擊英國對法國的滲透和操縱 B.強化世俗君主權力C.提高法國的教育文化水平 D.響應文藝復興運動題型 31《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詳見《專題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29:20-30:17例 31.1648 年,歐洲一些國家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其中規定:承認新教的合法地位;各諸侯邦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各諸侯邦國有外交自主權。這些規定( )A.促進了歐洲國家政治統一進程 B.表明了羅馬教會立新教為合法宗教C.造成了多年的歐洲混戰局面 D.推動了歐洲主權國家的形成題型 32 國際聯盟(詳見《專題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35:17-36:16例 32.國際聯盟曾是近代世界的重要組織。下列關于國際聯盟的說法錯誤的是( )①美國和蘇俄(聯)始終沒有加入 ②強調“大國一致”的原則③國聯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 ④帶有大國控制和強權政治色彩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題型 33 新中國外交(詳見《專題課-當代中國的外交》)19:43-20:54例 33.在當時冷戰的情況下,新中國選擇“一邊倒”外交方針,引起了周邊一些國家的擔心和疑慮,如何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解決相互之間的爭端與分歧,保障周邊環境的和平與穩定,就成為新中國外交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為此,新中國提出( )A.“另起爐灶”外交方針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外交方針C.“求同存異”方針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48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題型 34 外交成就(詳見《專題課-當代中國的外交》)31:45-32:57例 34.1981 年,中國政府開始明確表示肯定和原則支持符合《聯合國憲章》精神的維和行動。1986 年,中國政府派相關人員前往中東實地考察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的執行情況。1988 年,中國成為聯合國維和特委會成員。1990 年,中國首次派遣軍事人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由此可知( )A.聯合國維和事務離不開中國參與 B.中國在努力構建新型區域關系C.中國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D.中國全面參與聯合國各項事務題型 35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詳見《專題課-當代中國的外交》)36:54-38:32例 35.國務院在《2017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一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卓有成效。習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出訪多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核安全峰會……亞歐首腦會議等重大活動。這些活動反映了新時期中國外交的特點是( )A.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B.積極開展與發展中國家的全面合作C.韜光養晦、區域合作、有所作為 D.多邊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發展題型 36 國民政府超發紙幣(詳見《專題課-貨幣和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12:00-13:04例 36.下圖為 1947 年某次運動的宣傳單《鈔票滿天飛,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飯吃》。據此推測,其主要反對的是( )A.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經濟掠奪49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B.國民黨反動派大肆迫害民主人士C.國民政府為了維持戰爭濫發紙幣D.官僚資本巧取豪奪造成民不聊生題型 37 布雷頓森林體系(詳見《專題課-貨幣和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17:40-18:48例 37.“表面看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是美元的災難,動搖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國全球霸權衰落的象征。其實相反,美元從此獲得了黃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黃金共享生命……”該材料的觀點是( )A.布雷頓森林體系依然牢固B.公正的國際經濟新秩序逐步建立C.美元應該與黃金保持固定匯率D.美元的國際地位事實上得到加強題型 38 租庸調制與兩稅法(詳見《專題課-貨幣和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31:06-32:08例 38.與租庸調不同,兩稅法主張“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這一政策的調整( )A.從根本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B.以財產性收入作為征稅依據C.促進了租佃關系的迅速發展D.以政府嚴格控制戶籍為前提題型 39 國民政府關稅(詳見《專題課-貨幣和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37:06-38:0850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39.據統計,1930—1936 年間,中國海關進口物量指數下降了 40%,入超下降 78%。與此同時,海關進口稅額卻呈現上升趨勢,在 1926—1936 年的十年間增長三倍以上。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國民經濟建設成效顯著B.中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C.“改訂新約”運動的歷史影響D.小農經濟的頑強抵制作用題型 40 戶籍制度(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15:33-16:45例 40.中國傳統戶籍制度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采用“編戶”和“定籍”等辦法進行人口管理和控制;唐代規定“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明代戶籍分為軍籍、匠籍、民籍等,名色人戶不得隨意遷居,不得擅自變動。我國歷代重視戶籍管理主要是為了( )A.防止人口流動造成社會動蕩B.保證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夠兵源C.征調人力興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證政府賦稅、徭役和兵役的來源題型 41 基層組織(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23:05-24:00例 41.秦代鄉里制度逐漸定型,縣的基層分為若干鄉,鄉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組織,鄉里組織擁有宣布教化、督催賦稅、攤派力役、維持治安、兼理司法等職權。這反映出秦代( )A.農村基層實行地方自治 B.鄉里組織兼有行政與宗法職能C.鄉官由政府來直接任命 D.鄉里屬于社會經濟組織題型 42 社會救濟(詳見《專題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29:00-30:4051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42.抄箚(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賑災戶口調查登記制度。有別于稅賬、丁賬等不計婦女的做法,抄箚的對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業分等。災時戶等越高所獲救助越少,中產以上家庭不僅“不系賑救”,且要出糧幫助賑濟災民。材料體現了宋代( )A.奉行善政養民的執政理念 B.擴大賦稅的征收范圍C.強調國家社會的尊卑等級 D.建立健全的戶籍制度題型 43 基層自治(詳見《專題課-世界主要國家的基礎治理與社會保障》)15:30-16:57例 43.約在 12 世紀初,英國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一號第 5 條規定,代表的選舉“必須自由進行,不受威嚇”。同時,英格蘭幾乎所有的選舉令狀中都寫著,郡長“應當號召從每個城鎮選舉兩名市民和從每個自治市選舉兩名自治市民參加議會活動”。這些做法( )A.推動了貴族政治的發展 B.提高了資產階級地位C.反映了英國的民主傳統 D.有利于限制國王權力題型 44 社會保障制度(詳見《專題課-世界主要國家的基礎治理與社會保障》)28:00-29:52例 44.20 世紀 30 年代,羅斯福提出了新“四大自由”,即言論、信仰、免于匱乏和免于恐懼。也就是說,有人挨餓不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剝奪了公民的基本權利,政府和全社會有責任改變這種不合理現象。對此羅斯福政府做出的重大舉措是( )A、整頓財政金融體系B.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C.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政策D.通過立法來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題型 45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詳見《專題課-世界主要國家的基礎治理與社會保障》)32:45-34:0552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45.我國 1982 年憲法規定,企業事業組織和國家機關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2004 年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這說明我國( )A.公民社會福利水平降低 B.弱勢群體利益得到保障C.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 D.法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第三章 經濟提升專題本部分在高考中常以選擇題或非選擇題的形式出現,難度梯度為簡單、中檔,覆蓋分值約 10分。題型 1 農業的產生(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一 16:27-18:41)例 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種植植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發明。”這說明( )A.文字的產生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唯一標志B.農耕畜牧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產生于祭司對神靈的真誠的崇拜D.私有制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進步的結果題型 2 物種交換的影響(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二 11:00-13:00)53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2.甘蔗的種植需要充足的陽光和長時間的密集勞動,且甘蔗園往往瘧疾肆虐,在中世紀蔗糖是難得的奢侈品;15 世紀,英國人年均糖攝取量接近于零;到 19 世紀初,這一數字已上升至 8公斤。造成這一變化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長與醫療設施的完善B.新航路開辟使東西貿易便捷C.工業革命提高民眾消費水平D.殖民擴張和黑奴貿易的興盛題型 3農業生產工具(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一 16:03-17:28)例 3.春秋戰國時期,使“深耕易褥”成為可能,極大促進荒地墾植活動,也為興修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提供重要條件的是( )A.鐵器的廣泛使用B.牛耕方式的普及C.青銅鑄造技術的成熟D.陶器制作技術的進步題型 4 工業革命(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二 27:21-29:32)例 4.19 世紀末期,英國的家庭人數開始減少。這種趨勢先在上層社會和自由職業中開始,不久影響到其他中產階級,后來影響到工人階級,工人中一度出現了節育浪潮。這反映了( )A.人們的生育觀念得到修正B.工人盡快脫貧的愿望C.社會階級間的價值觀趨同D.英國國內競爭日趨激烈題型 5 中國古代商業貿易發展(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一 21:25-23:05)54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5.唐中期以前,政府主要依靠各級大小官吏來維護市場交易秩序。之后,官府在維護正常交易秩序的過程中,還利用牙人(買賣雙方的中間人)、行會等來協助官府執行相關政策。這一改變( )A.適應了城市商品經濟發展需要B.使商業組織成為市場管理主體C.表明政府經濟管理的職能弱化D.體現政府鼓勵發展工商業經濟題型 6 世界市場(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二 09:08-10:49)例 6.15 世紀,歐洲商人將在西班牙漂洗過的羊毛,送到佛羅倫薩加工成細布,隨后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出售,然后從東方買來貨物,在佛羅倫薩或歐洲其他地方銷售,整個過程用時三年或者更長時間。這一過程( )A.推動了國際分工的發展B.折射出歐洲對技術的渴求C.得益于新型遠洋航線的開辟D.反映出西方對東方的依賴題型 7古代城市的作用(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 23:37-24:40)例 7.《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卷八》中“禹作城,強者攻,弱者守,敵戰”;《吳越春秋》中“筑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這突出表明古代中國早期的城市( )A.突顯政治、軍事功能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動亂C.大多建在戰略要地D.缺少經濟管理職能題型 8 古代交通發展(交通與社會變遷 27:40-29:04)55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8.羅馬帝國境內大道總長超過數十萬公里,形成了發達的道路網絡;印加帝國也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這些道路的修筑旨在( )A.滿足軍事和政治統治需要B.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C.消除各地文化習俗的差異D.促進建筑技術的進步題型 9 現代交通的變革(交通與社會變遷 37:02-38:20)例 9.二戰后,美國的城市郊區出現了大量集購物、休閑、餐飲、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購物中心,后來,這一新的商業組織形式逐步推廣到世界各地。該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A.城市郊區環境優美污染少B.高速公路修建與汽車普及C.房地產企業無序盲目擴張D.城市中心區人口嚴重不足題型 10 歷史上的疫病(醫療與公共衛生)例 10.宋朝在疫情發生的時候,免費向疫區染病的疫民施藥,以此來幫助疫區的百姓渡過難關。只要有疫情或者災害發生,宋廷都會對疫民或者災民提供救助。這反映出宋代( )A.社會救助具有系統性和規范性B.北宋已經有了尚未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C.民本思想在當時社會廣泛傳播D.對疫民或災民的救助體現了政府的人文關懷題型 11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醫療與公共衛生)56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例 11.2020 年初,武漢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并迅速蔓延,疫情非常嚴重。全國 4 萬多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大救治、大轉運、大接治、大防疫規模空前,一個多月時間基本控制住了疫情。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國( )A.現代醫療衛生體系建立和發展B.人民的支持和救援C.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力的支持D.醫療技術水平先進第四章 文化提升專題本部分在高考中常以選擇題或非選擇題的形式出現,難度梯度為簡單、中檔、較難,覆蓋分值約 10分。題型 1 馬克思主義傳播(詳見《專題課-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1》)13:25-15:10例 1.新文化運動前期,各種西方思潮紛至沓來,相互角逐,馬克思主義被淹沒在其中。在五四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從眾多學說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這一變化( )A.提升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水平 B.說明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改變C.反映學習俄國革命已成共識 D.改變了救亡圖存運動的路徑題型 2 自然觀(詳見《專題課-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1》)30:40-32:26例 2.孔子說:“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韓非子說:“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從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論來推斷三家都( )A.針對先秦的社會現狀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張B.表現出人對自然及其規律的尊崇C.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D.認為自然是可以認識的57北京學魁榜科技有限公司題型 3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詳見《專題課-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2》)10:42-11:49例 3.越南古稱“交趾”,秦漢到唐末千余年間,越南北部一直處于中國中央政權管轄之下。1010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