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百家爭鳴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初中歷史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第8課 百家爭鳴教科書 書 名:《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正處在11—12歲之間,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探究,因此在講述諸子思想時,創設歷史情境,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思想內涵,設置探究性問題,有利于引發他們對歷史問題的思考。而服飾選擇是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一,從服飾觀進入本課學習,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本課內容,同時,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歷史學科,有著對新學科的好奇和求知欲,以感性的、易于理解的、多種多樣的呈現方式開展教學,有利于激發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此外,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夏商周的更替》、《青銅器和甲骨文》、《動蕩的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對于分封制,禮樂文化、時代背景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只需點明思想發展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不再鋪開闡述,側重于對思想主張的學習。 七年級學生心智不成熟,更缺乏人生閱歷,在一節課的時間里讀懂諸子百家的思想是十分困難的,因此這堂課致力于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傳統文化的種子,在文化的浸潤中,在歲月的沉淀下,逐漸成長為一棵大樹,能肩負賡續傳統文化責任,勇擔實現民族復興的使命。教材分析本課選自初中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部編版)的第8課百家爭鳴,本課內容主要有三個子目:老子、孔子和儒家學說、百家爭鳴。三個子目在邏輯上既有并列又有遞進的關系。主要內容包括春秋戰國時期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觀點及其所產生的影響。這些內容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本課也是教材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的最后一課,展現了這一時期的思想變革。教學立意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在動蕩巨變的時代,各家學派激烈爭鳴治世之道,既展現了古人卓越的政治智慧、獨樹一幟的人文關懷與人文理想,更彰顯士人們以“天下興”為己任的責任擔當。教學目標1.通過相關史料了解這一時期諸子百家思想主張,學會獲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和全面認識歷史問題的方法;通過比較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思想,訓練歷史思辨能力。(史料實證) 2.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體會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觀) 3.通過領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國文化一脈相傳,體會以“天下興”為己任的責任擔當,樹立賡續傳統、復興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孔子的生平與思想、“百家爭鳴” 教學難點: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課堂導入 邀請學生觀衣識人,通過圖片中人物的穿著打扮判斷人物的身份,并總結這一時期服飾符合禮樂制度,再展現“紫之亂朱”的現象,進而總結,禮崩樂壞、動蕩巨變的春秋戰國,出現百家爭鳴的思想變革。 服飾自先秦就被納入“禮”的范疇,其形制與政治、倫理密不可分,成為價值選擇和文化取向的符號顯現。本課以諸子服飾觀做為教學隱線,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時期諸子思想主張,首先,通過觀衣識人,學生初步了解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再以春秋以來出現的“紫之亂朱”現象,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學生能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動蕩巨變的社會狀況,知道這種經濟政治變化推動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體會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第一篇章:春秋老子篇 (一)生平 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書本,從姓名、籍貫、地位、官職、著作幾個方面了解老子的生平。 請同學觀察老子的形象刻畫圖并結合老子生平,猜測老子對服飾會不會有什么講究。 再出示當代畫家范增先生筆下老子的形象,學生直觀感受到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提問,老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老子?他對服飾究竟有什么講究呢? 出示材料,分析老子的服飾觀。 材料 是以圣人披褐懷玉。 ——《道德經》 (二)思想主張 閱讀材料結合書本,歸納老子的思想主張。 材料 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此乃自然而為之也,何勞人乎? ——《孔子·問禮》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道德經》 了解老子主張后,請同學們思考,哪一個是你心中老子的形象,教師歸納,老子究竟是什么外在形象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同學們已經感受到了老子的精神世界。 通過了解老子的生平,對老子形成初步認識,對比兩幅老子形象圖,提出探究性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過渡到老子思想主張的學習。同時欣賞藝術畫作,也是一種美育。 通過相關史料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張,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 范曾先生筆下的老子更多是從老子的思想主張,精神世界出發進行形象刻畫。問題設置目的在于再次感受老子的思想主張。第二篇章:春秋孔子篇 過渡:出示孔子形象刻畫圖,據此分析孔子的服飾觀。講述相關故事,學生體會孔子“衣冠禮樂”的服飾主張,并提出問題:為何孔子如此推崇禮樂制度。并引導學生從孔子的生平中尋找線索。 材料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論語》 (一)生平 通過學生講述,教師補充,理解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出生下層貴族,從小學習禮樂的生平經歷,對孔子的思想產生重要影響。 教師講述在春秋時期保存和行周禮的魯國,政局卻是暴戾混亂的史實。引導學生發出思考,為什么一個如此講究揖讓之禮的國家會出現暴戾混亂的政局。出示材料,講述孔子對這一問題給出了思考,請同學們對材料加以理解。 材料 周禮盡在魯矣。 ——《左傳 桓公十八年》 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而行事何其戾也。 ——《史記 魯周公世家》 人而不仁,如何禮? ——《論語·八佾》 (二)思想主張 1.核心思想:仁 通過材料分析與講述,理解仁是禮的內在核心,禮是仁的外在表現。 學生閱讀書本,講述仁的內涵,教師分析總結,孔子主張明確人與人之間要有愛心、同情心,同時主張明確的尊卑等級,他所主張的仁愛是為了維護禮樂等級制度。 提出問題:孔子主張尊卑人與人之間要有愛心、同情心、同理心,但當時禮崩樂壞,戰亂頻繁,應該用什么方式讓人們仁愛守禮呢? 2.以德治國 出示材料,分析講述孔子主張以勸導寬恕的德治,使民眾知恥明禮,這體現了一種民本的思想。 材料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三)教育和文化領域的成就 1.創辦私學,有教無類 出示孔子部分弟子情況,理解有教無類的內涵。 學生分析,教師總結,有教無類是指教育不分貧富貴賤,不分國籍,不分年齡,人人都能受教育。 提出問題思考:孔子在社會倫理上強調尊卑有別,等級分明,但在教育上卻主張“有教無類”,這是為什么呢?孔子希望通過教育實現什么目的呢? 學生分析,教師講述:孔子認為只有通過教育,使民眾真正把各種社會規范和行為標準內化在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中,才能實現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寧。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 與學生共同回憶語文課本中所學習的相關內容。 3.精心整理古代重要文獻資料 教師講述,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文獻,對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做出巨大貢獻。 教師講述孔子求學從政的生平經歷,引導學生從時代背景思考孔子為何會受冷遇。 學生分析,教師講述,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春秋時期經濟大發展,社會大變革,孔子的主張不符合時代需求。 出示材料,過渡講述戰國社會背景,進入百家爭鳴的學習。 材料 降及戰國,奢僭益熾,削滅禮籍,蓋惡有害己之語。競修奇麗之服,飾以輿馬,文罽玉纓,象鑣金鞍,以相夸上。爭錐刀之利,殺人若刈草然,其宗祀亦旋夷滅。 ——《后漢書·輿服志》 課標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主張,從孔子的服飾觀進入孔子思想的學習,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知欲,同時也能感受到,一個人的思想受到環境現實等因素影響的唯物史觀,同時為接下來的理解諸子百家有不同思想主張做鋪墊。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對孔子思想主張的學習興趣,深入淺出理解孔子仁和禮的關系。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范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如何理解“仁”的內涵是本堂課的難點,通過剛才創設問題情境,理解仁和禮的關系,重點分析“仁者愛人”時,用學生能理解的忠、孝、悌、友,引導學生突破難點。 孔子主張以德治國,“德”就是禮樂制度,他認為禮儀可以約束人的行為,增強道德感和自尊心,可以使人自覺自悟。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閱讀材料,理解以德治國的思想主張,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通過材料分析,理解“有教無類”的主張,培養論從史出的能力。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分析,培養學生歷史思辨能力。 設計跨學科教學,學生回憶語文課本中《論語》內容,旨在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體會《論語》對我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傳統,但在春秋晚期,很多文化典籍已經殘缺不全,通過教師講述孔子精心整理這些文獻資料,學生體會孔子做為一個學者保存弘揚中國文化傳統的責任的擔當,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通過講述孔子的求學和從政的經歷,學生體會孔子為實現人生理想抱負的奮斗精神,同時創設問題情境,根據材料回憶分析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關系的變化,緊扣課標,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培養唯物史觀。第三篇章:戰國諸子篇 (一)代表人物 教師講述這一時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核心人物以及他們所處的時期。 學生進行百家爭鳴模擬情境表演。 (二)思想主張 通過表格的方式,梳理戰國諸子的思想主張。 分析諸子思想如何相互抨擊和相互影響,理解在相互抨擊和相互影響中,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對后世影響深遠。 (三)影響 邀請同學們淺談衣觀,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合適的衣服,并說明理由。教師總結:同學們剛才爭鳴討論中,出現了一些聲音,舒適、節儉、仁愛、敬老、禮儀,這些聲音來自數千年前,從歷史的煙塵中向我們走來,從同學的口中說出,讓老師不禁感慨,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一脈相承,這就是百家爭鳴的影響。 齊讀百家爭鳴的影響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通過時間軸和教師講述的方式,展示諸子們有不同的身份,面對不同的社會背景,理解他們不同的思想主張。 通過角色表演,激發學生課堂積極性的同時對諸子百家的服飾觀形成一定的了解,為學習諸子的思想主張做好鋪墊。學生置身“百家爭鳴”的情境中,感受諸子們勇擔責任,思國憂民的精神,有利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 百家爭鳴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在了解了諸子的服飾觀和他們的主張后,通過創設選擇服飾的情境,學生淺談自己的衣觀,從中感受到古代傳統思想文化的一脈相承,為升華主題做鋪墊。課堂小結播放視頻升華總結: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主要內容,今天我們看到,面對動蕩巨變的社會形勢,諸子百家的思想雖然不盡相同,但他們大都思國憂民,以天下興為己任,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傳統智慧中所蘊含的道德情操和氣節風骨,早已融化在中國知識分子的血脈和靈魂之中,當生命的腳步踏著時光的脊背走過了一年又一年,擁有更加豐富人生閱歷的你,再回看這段歷史時,你會發現你已經有了更深的體會,會發現原來只有時間的年輪才能讀懂這段厚重悠遠的歷史,而那時的你會知道你肩負著何種使命擔當。分層作業作業設計 設計意圖層次一: 誦讀《論語》,交流孔子的言論對我們今天學習、生活的指導意義。 層次二: 發揮你們的巧思,任選一個或多個學派,結合 其核心思想為他們的文化衫設計一個徽章。 分層作業設計,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作業設計針對性要求,真正落實當前倡導的“雙減”政策。 通過非書面作業——徽章設計,領會諸子百家思想的同時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板書設計教學手段1.運用多媒體和現代化教學 2.設置問題情境 3.講授法參考文獻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4月。 2.姚虹 朱幸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微探》,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 3.陳國兵《<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案例式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11月。 4.路傳頌《如何理解荀子的性惡論》,《國際儒學》,2021年第4期。 5.奚冬琪《“讀懂”穿在身上的“美育”教科書》,《人民政協報》,2023年3月。 6.張黎黎《從教育對象、教育目的看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文教資料》,2019年第3期。 7.宋義岳《孔子仁愛觀視野下的“有教無類”》,《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年第4期。 8.李嘉哲《百家爭鳴與中國傳統文化之根——統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淺說》,《語文教學通訊 高中》,2021年11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