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常見地貌類型——喀斯特地貌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區域認知:學會利用地形圖、景觀圖等來說明喀斯特地貌特征及分布。2. 綜合思維:能夠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喀斯特地貌的特點及成因并描述喀斯特地貌的演化過程。3. 人地協調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釋特定區域的自然特征,并說明其對人類的影響。4. 地理實踐力:通過實驗、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斷地貌類型,并分析其成因。【教學重點】掌握并能區分喀斯特地貌類型的主要特點。喀斯特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難點】結合視頻圖片等資料,描述喀斯特景觀主要特點,綜合地理要素,了解喀斯特地貌成因與演變過程。分析喀斯特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方法】課件演示法、學思結合法、合作探究法、講練結合法【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介紹地貌概念和不同地貌后,展示人民幣紙幣20元,請同學們說一說紙幣20元上的景觀是哪里?[新課教學]:what—是哪種地貌?where—主要分布在我國哪些地區? how—對當地人們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瑯滿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br/>展示:喀斯特原為斯洛文尼亞西部與意大利交界處石灰巖高原的名稱。19世紀末,塞爾維亞地理學家茨維伊奇對該高原的石灰巖地貌進行研究,并命名為喀斯特。我國地斯特地貌分布面積最大、發育最為典型類型最為齊全的國家,主要集中廣西、貴州、云南等省份,貴州被稱為巖溶王國。天下名山何其多,唯有此處成峰林——徐霞客播放:航拍中國(貴州)片段概念:在適當條件下,可溶性巖石的物質溶于水并被帶走,或重新沉淀,從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稱為喀斯特地貌。我國亦稱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條件(影響喀斯特作用強弱的因素)分類: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溝、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為主。指導學生完成喀斯特地貌的演變分析。(采用智慧課堂分組PK)當堂訓練:指出圖中的峰叢、峰林、孤峰、殘丘、壩子(采用智慧課堂隨機提問)練習訓練:(采用智慧課堂學生獨立完成、拍照提交、選擇典型答案分享講解)峰叢洼地是指經較純的石灰巖形成的、由山體基部相連的圓錐狀山峰和封閉的渾圓形溶蝕洼地組合而成的地貌類型。七百弄鄉地處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南緣,多斷裂構造發育,全鄉海拔在800m以上的峰叢有5000多座,洼地有1 326個。“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神仙莫奈何”是當地地理環境的真買寫照。七百弄鄉年均溫為18~22℃,年降水量為l200-1700 mm,降水多集中在4-9月。圖甲為七百弄峰叢洼地形成過程示意圖。說明七百弄峰叢洼地的形成過程。(參考答案:七百弄石灰巖廣布,多垂直裂隙(節理);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大氣降水豐富;地勢起伏較大,流水匯聚地勢低洼地區,沖刷侵蝕垂直裂隙,裂隙逐漸加寬加深;受侵蝕弱的部位形成峰叢,受侵蝕強烈的部位形成洼地。)播放:航拍中國(貴州)片段講解溶洞、天坑等喀斯特地貌。活動:分析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選址貴州平塘的原因。(采用智慧課堂學生獨立完成、拍照提交、選擇典型答案分享講解)簡述大窩凼的氣候和地貌特點。提示:結合大窩凼所處區域分析。氣候特點:地處亞熱帶,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全年降水較多。地貌特點:大窩凼是喀斯特地貌所獨有的漏斗天坑群,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發育。分析大窩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優勢。提示:從地形對工程量、施工難度等方面分析 。大窩凼是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接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造型,工程開挖量小。分析大窩凼在排水方面的優勢。提示:從地質條件角度分析。位于喀斯特地貌區,巖石透水性強,有利于地表水向地下滲透,加之地下暗河較多,便于排水。分組討論:喀斯特地貌給當地人的生產生活帶來什么影響?(采用分組PK)優:旅游,科研,存儲,礦產,供水,發電,溫泉缺:交通,石漠化,缺水,工程建設課堂總結(分享知識思維圖)課后思考問題研究:如何提升我國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課后反思】本節課采用航拍中國中的視頻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從真實的喀斯特地貌視頻中思考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演變過程,效果較好。課堂中采用智慧課堂交流模式,讓學生及時完成課堂上提問和訓練,及時有效,較傳統課堂而言,互動性強、效果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